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高校工作,身边的女博士,不用说了,放眼望去,基本上,是个女的,就是个博士。好吧,听说现在高校就连做行政工作的,也要求是博士了。当我写这篇文章时,我顺手抓住身边一个人来采访,当然的,她也是个女博士。我问:"亲,你觉得女博士有些什么特点啊?"她不认识似地看着我:"女博士?不就普通人吗?就我这样啊。"我上上下下地看了她一遍,确实,太普通了,比我还更像正常人呢。我讪笑地解释:"外面不是说女博士是第三类  相似文献   

2.
清歌 《大学生》2012,(7):75
打下"女博士"三个字的时候,情不自禁虎躯一震,博士是一个正能量充足的大词,女博士更是有凛然不可侵之感。我对女博士的感情很特殊,我对一切好学生的感情都很特殊。中国的小孩是被对比大的,屡屡被功课重创的孩子从小对好学生感情复杂,既痛恨这种人又渴望成为这种人。妈妈同事的女儿是我童年的噩梦,从小压我  相似文献   

3.
向遥 《大学生》2012,(10):38-40
作为曾经的教育媒体编辑,我也算在国内学术圈的边缘游走多年,接触过出身文理工各行各业的博士生若干。来瑞士生活学习了一年,和洋女博士们打成一片后我发现,她们不是自我定位极高的灭绝师太,而是爱好极广、洒脱通达的黄蓉。上得了街拍,翻得过大山若干年前《围城》的男主角方鸿渐的父亲就发表过对女博士的"高见",这番论断搁到今天看也不过时:"高中生娶初中生,大学生娶高中生,而女博士呢?只有洋人敢娶了。"当年读到这番话,我就生出一个念头:那洋女博士  相似文献   

4.
当年我还在读本科,日夜在男生宿舍楼里逍遥着,大家打牌、唱歌、聚众观影、喝酒扯淡,那时"女博士"在大家的聊天中属于神一样的存在,当然是比较靠近鬼神那一方面的。那时候大家对女博士有印象的唯一来源,是上某些专业课时站在讲台上的"那只怪物"。我本科时挂过的唯一一科,也是我所在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必修  相似文献   

5.
“男生、女生、女博士”是对“校园 三种性别”的调侃,指女博士埋头读书, 忽略了性别特色。近日,一位女博士在 《中国青年报》上对此表达自己的声音, 她高呼:我是女博士,但我不是灭绝师 太!笔者在复旦“日月光华BBS”上, 曾看到一位女研究生这样的帖子:“感 觉自己虽不是天生丽质的美女,可是性 格还好,也算是可爱了吧,现在读了研 究生,还是硕博连读的那种,刚读研一 就被别人当成了第三性一类了,可 恶!”  相似文献   

6.
刘晓璐 《现代语文》2007,(6):112-112,120
不知从何时起,社会上对女博士有了新的叫法,并且悄悄地蔓延开来。现在大学校园里流行这样几种说法:⑴女博士是"Ugly Foolish Old"即"UFO"。⑵世上有三种人:男人,女人,女博士。所谓第三种人指的就是女博士。⑶大专生是小龙女、本科生是黄蓉、硕士生是李莫愁、博士生是灭绝师太、博士后是东方不败。  相似文献   

7.
许多年前,我开始博士学习生涯后的第一个假期,家乡的一个记者朋友来接我,问我的第一个问题居然是:"女博士都什么样?"啊?我一时没明白她的问题。"是不都是那种眼镜瓶底厚,拘谨木讷的书呆子?""你是不是女博士里最时尚漂亮的?"她连珠炮似地抛出好奇。我简直哭笑不得。"告诉你吧,她们都很年轻漂亮,我是最老最丑的!""怎么会?怎么会?"她高高地挑起眉毛,显然不怎么相信。"你从哪里得来的这些印象?"  相似文献   

8.
作为一名工科女,是被称为除男人、女人、女博士这三类物种之后的第四类物种。我想,今天,我就在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神秘氛围中,介绍一下这个常人眼中很"男生"的专业——矿物加工工程。从学术上来说,矿物加工工程是综合研究固体物料分离规律和技术的应用学科。通过对矿石粉碎、分级、物理  相似文献   

9.
已有关于女博士压力的研究,主要遵循性别的视角,将女性身份视作女博士的主要压力源。但访谈发现,无论是学业、工作、家庭和就业,女博士面临与男性基本相同的压力,并不因其女性身份就表现出特殊,且不少女博士并不将自身性别作为压力的主要根源。因此,“女博士的性别压力”是一个被建构的概念,是一种带有偏见的看法,一种“被放大”的性别危机。未来的学术研究需摘掉这一有色眼镜,更加客观地看待女博士的压力。  相似文献   

10.
声音     
这是被社会风气毒化的表现"政和考察收获:1.毕业后不下基层!2.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3.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这是一个叫"璟好"的网友在新浪微博上发出的内容。这个微博的博主是厦门大学的一名女博士。据了解,这位厦大经济学院的女博士近日随校方组织的博士团到闽北山区的原国家级贫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7年一项对于全国4个城市14所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就业调查数据分析了女性博士毕业生的婚姻与生育对她们就业的影响。从就业结果来看,女性博士毕业生并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劣势,"女博士成了求职困难户"的论断有夸大渲染的嫌疑,而且也没有充足的数据说明是因为需要结婚、生育从而造成了女博士的就业难;但是实证结果支持了社会上关于女博士"嫁得好"有助于职业发展的论断。  相似文献   

12.
心吾 《中国研究生》2012,(10):63-64
贵刊今年第9期上曾做了关于厦门大学女博士"下基层"事件的专题,各种的评论我不再赘言,大家可以自行查询,我只是突然想起了厦门大学的"校主"陈嘉庚先生,想起了他的一件"小事"。1940年初,陈嘉庚以南侨总会主席的身份,发起组织了南洋华侨回国慰劳视察团。陈嘉庚本人及随行四人于同年3月25日乘飞机到达重庆。  相似文献   

13.
谈起身边的博士,真是比比皆是,尤其是女博士,更是层出不穷。先不说眼前的小女生博士,她们有才有貌,就连二十年前的女博士生活学习也是多姿多彩,在家庭、职场和社会上尽情地展示女性魅力。萍(Ping),中国豪放大姐型博士。见到萍是在一次朋友聚会上,那时,我来到瑞典已有两年。聚会上,大家举杯祝贺她拿到了驾照。萍真的是不简单,她不仅是女生,还是男生的偶像。  相似文献   

14.
"毕业后不下基层!"、"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这是厦门大学一位女博士在考察完闽北原国家级贫困县政和县之后在微博上所进行的总结!惊人的六个惊叹号,似乎都不足以表达她的愤慨和委屈。更难以想象的是,这位女博士原本也是从贫苦农村走出来的天之骄子,却在经历了十年的高等教育后,果断地与养育自己的基层划清了界限!尽管在事后,当事人主动在微博上发表了道歉声明,言辞恳切,并乞求大家给她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但是那六个惊叹号就像六个留在  相似文献   

15.
近期,厦门大学经济学院一女博士赴贫困县调研归来在微博上发表言论,声称"毕业后死也不下基层"。这条微博一出,立即在网络上引起热议,有网友对她的不当言论表示极为不满,也有人表示能够理解,冷静地提醒大家从不同角度看待此次事件……这次事件虽然只是一个个案,但它却折射出了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问题,这也正是其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原因,厦大女博士的"吐槽"恰恰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反思的契机。一、高学历=高道德?南开大学软件学院的孙凤池副教授提醒同学们,不能人云亦云地批评或赞成这位博士的言  相似文献   

16.
[开栏的话〕为国家知识创新体系以及现代化建设提供充足的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是教育部制定、国务院批转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之一。占人类总数一半的女性,其受教育水准的高低和文化素质的高低,对人类进步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此,我刊特聘请罗静文博士主持开设《女博士论妇女教育》专栏,以期推动中国妇女教育。该专栏的特点是,作者为女博士,主题为妇女教育。欢迎一切有兴趣研究妇女教育问题的女博士同本刊或罗静博士(710065西安石油学院经济管理系)联系。条件成熟后,本刊将开设《女博士论世界妇女教育》…  相似文献   

17.
时隔多年,我们几位当年的女博士再聚首,不为别的,只为去看当年帮过我们的胡阿姨,感谢她当年对我们几位博士妈的大力支持。她是站在我们身后的那个支持者,尽管她只是一个钟点工。那时我正在读在职博士,女儿刚出生,一边工作,一边带女儿,同时还要读书。忙碌程度不用细述,一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当时流行"你的睡眠饥渴  相似文献   

18.
本人目前虽仅是硕士在读,但周围确有不少好友都是女博士。在未与之深入接触前,多少会带有一种惯常的好奇。在真正了解过后,往往会被其淡然的气质和坚强的个性所折服。女博士是一群内心强大的女性,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现实社会,她们应该得到的,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大概在上个月,我的一位闺蜜得到了去美国工作的机会,大概要离开2年.一直想去国外看看的她此时却顾虑重重,不知是否应该成行.只因她是上世纪80年代初生人,正接近女人的30关口,更不幸她还是一位女博士,爱情上一直曲高和寡.一去2年,回国后,她32岁了,将成为一名"必剩客".  相似文献   

20.
本文探讨女博士研究生在不同精神支持来源、内容对其群体心理健康水平影响。方法:使用SCL-90量表、精神支持问卷,共调查62名不同年级女博士研究生群体。结果:在SCL-90量表十项因子中,女博士研究生群体得分普遍高于常模组。从精神支持来源、内容上,同辈群体对女博士研究生个体情感支持作用较大,不同社会支持来源对女博士研究生精神健康影响存在显著相关性,同时得出该群体缺乏全面社会支持系统,非正式组织比正式组织支持程度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