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着重分析贾平凹散文景物描写中运用的多种想象形式,以及作家产生想象的根源。  相似文献   

2.
在学创作中,作家的个性气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使作家具有独特的感受力,影响作家的选材范围,对作家艺术构思中的想象、情感活动的独特性起重要作用,对作家艺术传达方式和手法的独特性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代作家刘征散文力作《过万 重山漫想》是高中第二册语文教材 中新增的一篇讲读课文,写于1980 年。文中,作家热情讴歌了知难而 进的首创精神,期望人们在新长征 中发扬首创精神,为实现四个现代 化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这个主题 是作家在50多岁第一次穿过三峡时 获得的,而这个启示的获得得益于 作家丰富的想象和联想。 联想和想象是作家创作的重要 手法,也是学生创造性学习和创造 活动的必要条件,是我们学习写文 章和阅读欣赏作品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过万重山漫想》是一篇值得借鉴的佳作。作家在点明游程的起点之后,抓住三…  相似文献   

4.
在学创作中,作家的个性气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使作家具有独特的感受力,并影响作家的选材范围;对作家艺术构思中的想象、情感活动的独特性起重要作用;对作家艺术传达方式和手法的独特性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在学创作中,作家的个性气质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使作家具有独特的感受力,并影响作家的选材范围;对作家艺术构思中的想象、情感活动的独特性起重要作用;对作家艺术传达方式和手法的独特性产生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6.
想象是人类独具的高级思维品质,作家创作每一篇文学作品,无不借助想象的翅膀,才得以浮想联翩,广征博引。学生作文同样需要作者在头脑中把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以表象形象储存起来,进行再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想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在作文训练中,要注意遵循想象的原则,利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创作出灿烂缤纷、新颖多姿的华章。  相似文献   

7.
秦牧和余秋雨同为学者散文的代表作家,但他们的创是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展开的,本文试图从联想和想象的运用,对“形散神不散”的诠释,对“谈话风格”的比较中,论述时代政治因素对作家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小说创作中的空间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空间是人物赖以生存的坚实大地。在传统小说中,小说空间显现为场景和环境,作家在运用小说空间时多表现为对环境的选择和对场景的集中;在现代小说中,小说空间显现为心理的重叠和对场景环境的超级想象,作家在运用小说空间时多表现为对历史空间、眼前空间、未来空间的重叠并与人物心理情绪相融合。传统小说空间是人物生存的重要依据,现代小说空间则是人物心理和想象生成、生存、发展的重要要素。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想象在作家创作中的意义出发,考察了想象的特性,并把它与作家的关系提升到本体论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①想象是人脑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如作家在写作时所需塑造的人物形象,是作家在已经积累的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加工改造而成的。也就是说,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清末民初西方科技知识在中国的传播明显表现为词语先行,中国作家往往是先通过词语了解某种科技产品和相关知识,这种知识传播方式也决定了很多作家是依托词语建构自己的科幻世界。其表征有两个方面,首先,很多科幻作家是沿着词语展开科幻想象,从词语中获得灵感,科幻想象或体现在创造新的科技词汇上,或体现在对科技词汇的解释中。其次,清末民初科幻小说中还有词语“能指”与“所指”的分离,中国作家缺少直接经验,他们更多地依据中国经验填补“所指”的空缺,这种想象生活的方式也决定了中西科幻小说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我们知道:阅读作品是一种以再造想象为主体的形象思维活动。这种形象思维活动根据语言文字的描述来展开想象,通过想象,在头脑中再现作者想象过的事物。其特点就是使语言文字(或非语言文字,如符号、图画等)转化为具体可感的形象。使形象历历在目,呼之欲出,“能在纸上见其声态”(鲁迅语)。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就应该让学生学到这一点。因为作家总是以其独特的奇思  相似文献   

13.
艺术虚构是作家根据生活中存在的事物和生活固有的逻辑,通过想象,以构成艺术形象。艺术虚构必须以生活为基础,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观念形态的文学作品不是对真实人物的机械摹仿、简单再现,而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能动的反映,是经过作家的选择、集中、想象、虚构等艺术加工的创造性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所谓地理想象,是指作家在进行艺术构思的时候,对于自己所见过的与没有见过的自然地理对象进行的审美想象,正是在这种地理想象里,体现了作家的艺术想象力与艺术创造力。本文着重从地理想象的存在方式:一是以自我观照世界,二是以幻境书写真实,三是以意象求得神韵,三个方面分析了邹惟山先生赋作中所体现的地理想象方式。  相似文献   

15.
1940年代,上海“东吴系”小姐作家在创作中给予了市井凡俗女性鲜明的个性、旺盛的生命力的想象,这种想象虽然依旧带有一定的“小姐”气,但也表现出知识精荚女性在创作中所秉承的“五四”以来的启蒙意识以还原为对生活的真切的感性叙事,从而传达出对凡俗现实人生的认同。  相似文献   

16.
中日两国同处东亚文化圈,中日文字之交,源远流长。20世纪下半叶,华人写作开始在日本逐渐形成气候,出现了一些重要作家。60年代到90年代间,陆续从台湾和大陆旅日或留居日本的华人作家创作了不少作品,“想象扶桑”与“记忆华夏”双管齐下,为华人文学提供了异于产自西方文化语境的另一类文本。  相似文献   

17.
顾况是中唐前期的重要作家,他的诗歌和绘画创造,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呈现了复杂多样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在中唐颓废狭隘的萧索气韵中,他将盛唐艺术精神带入中唐,表现出重风骨,重想象的艺术追求。  相似文献   

18.
新移民作家张翎笔下的人物常常穿梭于中国经验与北美经验之间。作家的回归想象一方面是双重经验的越界书写,另一方面是文化身份的确认与审视;然而,一旦放逐与漂泊的状态没有改变,作家的回归想象终将是离散的想象,充满着离散与回归的悖谬,越界与游移的吊诡。  相似文献   

19.
想象是文学创作过程中最活跃的心理机能,它贯穿于创作的始终。本文从想象对审美对象的生命化以及对审美表象的整合在作家审美创作中的功能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相似文献   

20.
“黑人移民性”作家是一个典型的“侨易共同体”,移民伴随着想象与世界观的改变,使他们摆脱了非洲作家前辈的意识形态限制,卸下了沉重的历史重负,更多地走向自我。本文以莱奥诺拉·米亚诺为个案,借助侨易学的独特视角与研究方法,剖析作家如何在文学创作中对其身份进行解构与重组,寻找非洲、欧洲之外的第三维身份空间,同时思考她的移民书写所带来的美学表现上的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