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意思是说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必须有比学生多得多的知识才能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才能把学生教好.那么,是不是教师的知识越多,教学能力就越强呢?教师的知识越多一定能给学生更多的知识吗?通过问卷调查、档案查阅和听课证实教师的教学能力与多重因素相关,受多重因素的制约,并非唯教师自身知识水平而转移.  相似文献   

2.
一、给学生一碗水。教师需要有一桶水这意味着,要想教好学生,教师就要有渊博的学识,力求精通所在课程的专业知识并具备娴熟的技能。教师的文化和专业知识越丰厚,肚子里的“墨水”就越多,就越能在教学过程中把知识教活,才能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这是上好课的基础。其实,学识丰富的教师远远不止“一桶水”,而是“一池水”“一湖水”,甚至是“长流水”。  相似文献   

3.
要取得良好的文言文教学效果,扎实的古代汉语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必不可少——这是文言素养最基本的功夫。教师作为文言教学的主导者,其文言素养直接决定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和接受程度,因此,语文教师应该首先充实自己的文言知识,不断提升自己的文言素养,才能为教好文言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常言说“: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这就要求教师知识渊博、才思敏捷、要有一技之长,才能更好地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下面就板画在生物教学中的作用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与同行商讨。[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文言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这是每一个中学语文教师都应该深思的问题. 首先,文言文教学承载着传授文言文知识的任务.这是最基本的任务,是学生读懂文言文的基础.只有弄懂基础文言语法现象,掌握大量文言实词和虚词,学生才能读懂文言文,进而体会文言文所包含的思想、文化内涵,才能完成其他各项任务.  相似文献   

6.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综观当前文言文教学状况,普遍存在着偏重于文言知识教学的现象,认为只要扫清文字障碍、归纳文言知识、串讲课文内容,就可以完成文言文教学,而忽略了文言文的借鉴运用这方面的教学。文言知识教学虽然有利于学生的语言积累,达到读懂浅易文言文的目的,但是没能达到借鉴运用目的。为此,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相似文献   

7.
一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必备一桶水。”这句话形象化地指出了师生教学的知识比值。这是教学规律使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需要。为了满足学生求知的渴望,教师还必须刻苦学习,不断“充电”,改变“一桶水”的现状,保持“源头”的活水长流不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更新知识,适应教育发展的新形势。教师职业是一个以人类文化成果塑造心灵,培育新人的神圣事业。教学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同时,由于教学任务的多重性,教师如果没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奠基,缺乏文化底蕴,要想成为通才+专长的复合型教师是不可能的,其后劲…  相似文献   

8.
岳伟 《中学教育》2001,(3):24-25,8
“要给予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长期以来,这句话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直被奉为经典,它把教师比作一桶不,把学生比作一杯水,意思是说教师的知识量只有多于学生,才能驾学生,从而在教学中做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从这一角度讲,这句话有一定的道理。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一桶水”是怎样的“一桶水”?是“死水”还是“活水”?是清新的还是变质的?教师是如何给予学生“一杯水”?是灌输还是引导?现实的教学实践已暴露出了这一传统教学观的许多弊端,如重物轻人、重教轻学、重灌输轻引导等。因此重新审视并超赵这一教学观念,对于提高教学实效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9.
文言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具有初步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或说能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且不讨论什么叫"初步"、"浅易",这概念很模糊,大纲要求的这个阅读能力是不甚高的。现代的中学语文教师已不是读私塾出身的了,接触的文言有限,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端给学生一杯水,环顾四周,真正能有一桶"文言水"的教师有多少?针对上述情况,我提出几点应对措施,以加强文言文阅读训练。  相似文献   

10.
"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先有一桶水",就教师应具备的知识储备来说,此话毋庸置疑.然而在教学中,是不是教师有这样一桶水就足够了,就可以骄傲地施予学生了?拥有了这样一桶水的教师究竟应该怎样将水倒给学生呢?这些问题促使我在教学中进行了平等化教学的尝试.所谓平等化教学,是指教师在具备了足够的知识储备之后,仍要以一种学习的心态,在教学过程中,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师生共同探讨,不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不仅"授之以渔",还要"共同探渔".即用学习的心态去教学.  相似文献   

11.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向短短的40分钟要效益,是我们高中教师必须关注的问题。以下是我在探索中积累的一些经验。一、精心备课,使学生信服一堂精心准备的课,能让学生既接受知识,又锻炼能力,所以我们应认真备课。俗话说:自己有一桶水,才能倒给学生一碗水。作为教师,要从多方面查阅资料,保证自己拥有丰富的知识储  相似文献   

12.
董琦 《河南教育》2004,(10):25-25
人们常把师生之间知识量的比例关系形象地比喻为“一桶水”和“一杯水”。意思是要教给学生“一杯水”的知识,教师本身必须要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才能居高临下,深入浅出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笔者以为,教师的知识储备固然重要,但它不是决定语文教学成败的惟一因素。要想培养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教师就必须  相似文献   

13.
谈到教师知识素养与教学效果的关系时,传统说法是:“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这在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知识素养方面,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如果把这句话当做衡量教师合格与否的“标准”,则未必妥当。首先,衡量学生成绩需要正确的质量观,衡量教师合格与否同样如此。怎样确定“一杯水”或“一桶水”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有了“一桶水”是否就是合格教师同样要打个问号。其次,倒“水”还有个方法问题。你提一桶水往一只杯子里倒,很可能洒在外边的多,倒入杯中的少,浪费且不说,未必能把杯子倒满。况且,这样做难脱“注入式”…  相似文献   

14.
物理教师所拥有的知识大致分为三类:物理专业知识、教育学和心理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积累起来的实践性知识.随着教育教学历程的增长,教师拥有的知识总量在不断增加,但三种知识结构的比例会有所变化.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有的教师不断拓宽、加深自己的专业知识,他们相信"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必须先有一桶水".  相似文献   

15.
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人,都谙熟“一桶水”的理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但是在知识经济发展的今天,我们经常对“一桶水”进行思考。一是我们有没有“一桶水”?经年累月的“一桶水”,经过长时间不断地倒给学生,还能剩多少?知识的遗忘率和增长率一样是惊人的;二是科学、文化飞速发展的今天,仅有“一桶水”够不够?三是即使有了“一桶水”,其水质又如何?是活水还是死水?四是有了“一桶水”能否倒满学生“一杯水”?不掌握教育科学,即使有“一缸水”也无济于事;五是同样倒给学生“一杯水”,我们所付出的劳动,所花费的…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名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我们常说,要交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得先拥有一桶水。其次,要求教师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和方法。而这似乎更为重要。正如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具有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胜任教学,这只  相似文献   

17.
人们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作为一名教师,对每一部分知识的算理要清楚。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要有目的的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算理教学,要使学生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相似文献   

18.
赵琪 《现代语文》2013,(12):52-54
文言文教学处在两难的境地:教文言知识,讲文言翻译,文言文教学浮于表面;深入文本内涵,讲解文言中蕴涵的文化,时间不够,没有基础的积累学生接受不了。文言文教浅了不行,教深了也不行。文言文究竟应该教什么?怎么教?  相似文献   

19.
正"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要有一桶水。"这句俗语简洁明了地告诉我们,教师要比学生懂得更多、更丰富的知识,才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在信息时代知识迅速更新变化的今天,作为一名高中音乐教师,在音乐课程教学过程中,同样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顺应时代的发展,满足学生越来越广泛的知识需求。一、要有不断学习的能力一是努力增进音乐知识的深度。对音乐作品的鉴赏学习,不仅仅是了解它的节奏、旋律、歌词、曲调,而且要深刻领会和理解音乐作品的思想内涵。任何一首音乐作品都是创作者人生经历和对现实  相似文献   

20.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是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合格教师的教育素质提出的基本要求。关于“一桶水”和“一杯水”关系的理解,传统上强调的多是教师知识的给予,而缺乏对学生接受过程中情感的关注和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尊重。因而关于教师的“一桶水”的的理解一般大都是从“量”的角度来强调教师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很少从“质”的角度来探讨现代教育对教师‘一桶水“的水质的要求。在现实生活中,水是生命之源、健康之本——水质决定体质,体质决定健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桶水”的水质决定学生’一杯水”的水质,与学生知识网络体系的构筑和人格健康发展息息相关。德国教育家第斯多蕙说过:“正如没有人能把自己没有的东西给予别人一样,谁要是连自己都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因而教师要在创设和蔼可亲的愉快的教学气氛外,显然还要设法改善自己的“一桶水”的水质,把“科学饮料”化为美味之琼浆,甘爽之玉液,使学生趋而乐饮之。下面,笔者就从四个方面对教师‘一桶水“的水质加以分析,以期大家共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