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色·戒》是张爱玲最为受人们关注的小说之一,其中以王佳芝为代表的女性在面对爱情时的抉择与行为,可以作为探索张爱玲爱情观的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2.
《宜宾学院学报》2015,(11):90-94
张爱玲散文《爱》具有极大的爱情迷惑性。作者虽试图以"爱"阐释爱情的内涵,事实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女子单向的爱情臆想故事。小说从爱之建立基础的空缺、"回忆-梦"的爱情重构方式以及女性叙述视角三个方面体现了女子爱情自我言说的单向情感故事。无爱的人生和孤独的女性爱情境况依然是张爱玲笔下女性真实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3.
郁昀 《文教资料》2010,(35):7-9
王佳芝纯属偶然地被推上用美人计诱杀汉奸的舞台,她是演戏演到"假作真时真亦假"的糊涂特工和真实女人。《色.戒》中根本没有爱情,爱的幻觉断送了王佳芝。通过对王佳芝命运悲剧的解读,所以体会张爱玲对女性的悲哀处境、人类的无奈及人生虚无苍凉的感悟。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的《色·戒》和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共同关注了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在他们的写作视野中,女主角陷入了爱情与其承担的使命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生存困境。拉夫列尼约夫笔下的玛留特卡为国家至上,而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则是爱情至上。两人相同境遇的不同展示,显示了作家对革命中的女性爱情及其命运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5.
李安的影片<色·戒>是根据张爱玲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影片中的王佳芝是一个悲剧人物.造成王佳芝悲剧命运的外在因素是以老吴、邝裕民、易先生等为代表的男权社会的压迫,是男权社会把王佳芝当成"物品"看待和使用的必然结果,内因是王佳芝有意无意迎合男权看法和认同自己的"物品化"身份以及女性特有的唯情感是尊、唯情感为大的弱点.  相似文献   

6.
张爱玲的《色&#183;戒》和苏联作家拉夫列尼约夫的《第四十一个》共同关注了革命中的女性角色,在他们的写作视野中,女主角陷入了爱情与其承担的使命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生存困境。拉夫列尼约夫笔下的玛留特卡为国家至上,而张爱玲笔下的王佳芝则是爱情至上。两人相同境遇的不同展示,显示了作家对革命中的女性爱情及其命运的独特思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比较和解构方法,分析张爱玲后期小说《色·戒》中的王佳芝形象,揭示人物的肉身感性和庸常人性对主流文学的解构,剖视作者真实的性别观念和女性身体的主体性缺失对女性主义写作的背离,从而挖掘女间谍王佳芝形象的多重解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对张爱玲作品的研究中,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张爱玲作品的基调定位为苍凉。但是,她的作品不只是给读者营造了一个充斥着冷峻、黑暗、病态心理等的“苍凉的世界”,也有温情的一面,也给人以希望,只是她将其表现得很微妙,需要读者细细品味。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角度看小说《色戒》,可以看出张爱玲独有的温情。而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王佳芝就是张爱玲温情视野的最佳践行者。  相似文献   

9.
荒凉、冷漠底下的温情--张爱玲散文中爱的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说里不时透出寒意并不断解构爱情神话、母爱神话、女性神话的张爱玲,在她的散中却留下了爱的意识的踪迹。她描画出来一种苍凉的、凄清的爱情情感体验,她所诉说的亲情之爱是隐在无言语的冷静与眼泪后面。她在叙述女性在男性社会的痛苦和悲凉时,流露出对女性弱势群体的关爱。张爱玲散中的爱的意识是隐在荒凉、冷漠底下的温情。  相似文献   

10.
从1977年《色·戒》小说的发表到2007年《色·戒》电影的上映,其引发的讨论一直与政治历史叙述有关。由对小说女主人公王佳芝的精神分析入手,探究张爱玲在小说中如何用"人性"书写瓦解政治历史叙述,继而探讨张爱玲的政治历史观。可以看出,"人性"书写是张爱玲对政治历史叙述的逃逸之路,是另一种政治性表现。  相似文献   

11.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一部自传小说,其中描写了盛九莉对邵之雍的爱情,小说揭示了盛九莉的恋爱心理过程,先是无目的的爱,接着是爱而不能正面地接受,最后是失望中的分裂。这投射了张爱玲自己与胡兰成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反映了张爱玲对于这段爱情与婚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2.
《小团圆》是张爱玲的一部自传小说,其中描写了盛九莉对邵之雍的爱情,小说揭示了盛九莉的恋爱心理过程,先是无目的的爱,接着是爱而不能正面地接受,最后是失望中的分裂。这投射了张爱玲自己与胡兰成爱情与婚姻的关系,反映了张爱玲对于这段爱情与婚姻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根据张爱玲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色·戒》在观众中反响热烈。前不久,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王泽龙教授,主持了一次关于小说《色·戒》与电影《色·戒》的讨论。讨论主要涉及了对主人公王佳芝形象的理解,李安与张爱玲对“色”、“戒”的不同演绎,电影和小说各要侧重表达的人生态度与伦理道德观念,张爱玲隐藏的情感因素等。参加讨论的是王泽龙教授2007级的几名现代文学研究生。下面是讨论的集录,发表在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是位富有传奇色彩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笔下的人物以女性为主,描写女性又多写他们的婚姻爱情:她们的婚姻多是无爱的,脱离感情的范畴,婚姻披戴着诸多枷锁。借婚恋这一视角,张爱玲以非女性主义的笔调写出了现代女性婚姻与爱情分离的矛盾,揭示出无爱的婚姻造成女性悲剧的根源。本文试通过对张爱玲笔下女性婚姻爱情关系的分析,了解张爱玲本人对女性婚恋问题及社会人性的思索。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小说中的爱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主题。张爱玲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均因其所处的社会环境,病态的社会文明使人类最美好的感情——“爱情”成为人世间渴望而不可求的“奇迹”。读张爱玲的小说,联系小说作者的情感经历,令人感慨不已。  相似文献   

16.
作为晚期风格的代表,小说《色·戒》对于张爱玲来说,是强有力的女性书写的体现。张爱玲从女性的视角出发,用精致的笔法表述女性的困境。在谍战的故事话语中,王佳芝因为女性主体性的缺失而陷入自身身份的认知困境之中,并最终完成了从“猎人”到“猎物”的身份转换。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神话般的人物。她留给我们的不仅是传奇般的故事,而且是离奇故事背后对人生对命运的思考。张爱玲的小说除了苍凉,更多的是缺憾,在张爱玲的小说中找不到完美。文章试从三个方面论述张爱玲小说中的“残缺性”:家庭的残缺、爱情的残缺和人性的残缺,并指出了残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对情爱神话的解构,是张爱玲小说中一个显著的特色。其作品写的不是浪漫美好的爱情故事,没有圆满的结局,更多的是权衡利弊的交易,爱情像影子一样没有份量,金钱是缔结婚姻的主要的衡量标尺。无爱的婚姻生活,构成了张爱玲小说中人物普遍的生存状态。张爱玲不仅颠覆爱情神话。对人世间其它诸种情感,也持否定态度。  相似文献   

19.
在动荡的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夜上海,张爱玲如同一朵奇异的花,开得美丽肆意而悲壮苍凉。她的一生富有传奇的色彩,不仅有着惊艳的文采,而且有着显赫的家世。然而她的童年生活又是不快乐的,爱情婚姻生活是不幸福的,这使张爱玲的整个人生都是在无爱的环境里度过。但她从不放弃寻找爱,却从来没有成功过,造成了她复杂悲观的性格,并形成一种独特的悲观气质。因而她的作品充满了"悲凉"或者说是"苍凉"的感情色彩。《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笔下诠释爱情悲剧最好的作品,她试图通过白流苏对自身命运博弈来换取所谓的爱情,最终却因战争的爆发成就了刻骨铭心的倾城之恋。本文的撰写就是通过女性主义视角来审视张爱玲《倾城之恋》小说中的爱情悲剧,探究作品的悲剧渊源,深入阐释张爱玲的性格对其小说创作的影响,探讨其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价值意义,从而把握张爱玲小说的爱情悲剧意蕴。  相似文献   

20.
电影《色·戒》自上映伊始就引发了巨大的反响,一度构成了华语世界的文化奇观。张爱玲在叙述中表现出了对于女主人公王佳芝的极度偏爱,并通过叙述视角与叙述时间,帮助展现王佳芝作为女性的生存困境。李安则通过对叙述模式的改写,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张爱玲原著中的女性视角,完成了对于电影中每个人物的人道主义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