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跨文化交流中最难消除的障碍之一,是人类无法共享一种通用的符号系统,而交流符号的“异质性”是跨文化沟通的天然屏障.所以,如何实现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相互理解与相互认同,除了强化对各自语言的认知与理解之外,必须采用具有最大通约性的文化符号,进行“同质性”的符号传播,进而克服跨文化交流中产生的理解偏差,以此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认同.  相似文献   

2.
韩岳  韩诚 《青年记者》2020,(6):67-68
当今中国纪录片主要的国际传播路径一般包括节展传播、院线传播、电视台传播和网络新媒体传播等,其中,国际纪录片节是最具有包容性和拓展性的传播路径。国际纪录片节基本上涉及了国际化纪录片生产和传播的各个环节,有来自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纪录片专业人士出席相关活动,搭建了“使各民族文化通过交流、融合、互渗和互补,不断突破本民族文化的地域和模式的局限性而走向世界,不断超越本民族文化的国界并在人类的评判和取舍中获得文化的认同,不断将本民族文化区域的资源转变为人类共享、共有的资源”的平台。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助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从分析人类传播媒体部落时代的演变入手,立足手机媒体的新发展,阐述了手机媒体不仅成为媒体技术和传播内容的集大成者,而且弥合了信息传播的时空界限。在进一步延伸了人体器官与感知功能的基础上,手机媒体更让人类身陷一个新的部落时代并使得人人成为了电子人,从而对人类社会产生了诸多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郑莞雨 《中国广播》2011,(11):67-70
媒体社会化赋予每个人发布信息并传播的权利,这使得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向内容碎片化、传播时空碎片化、受众碎片化、人们心智和生活方式碎片化的模式发展。然而,个体在不断接触片段信息和世界时却感觉自己被切断了与整体感之间的联系,这种现象被称为“碎片症”。传媒和人类沟通的未来前景因为碎片式的传播而产生危机,在这样的情形中我们应更理性地处理好丰富的信息与不断增长的浮躁情绪之间的联系,回归理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从Web2.0时代起,人与媒介、社会之间的连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转变,传播的关系维度凸显,成为分析当前媒介现象与人的社会存在最为重要的基础视角。互联网群体传播从作为关系主体的人出发来解读互联网传播中关系的复杂性,是传播关系属性的突出和显在。人类与生俱来的社交需求及当前互联网中集合行为的常态化,是关系偏向在互联网群体传播中突出体现的历史和现实原因。作为一种使得各方面力量聚合的媒介关系实践,这一偏向在新的社会关系、文化关系、人际关系中得到具体体现,由表及里对人的交往及社会的文明形态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泰拉尼安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社会语境中对传播的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他认识到了技术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但强调传播技术与传统传播渠道的结合;他创造性地将传播和国家发展的关系与林肯所说的政府与人民的关系进行了类比。他理解传播的立足点较高,视野宽广,他从强调"人"的发展出发,找到了一条发展中国家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注重挖掘民族内驱力的新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7.
赵双阁  魏媛媛 《现代传播》2022,(11):129-136
元宇宙强调全感官的延伸弥补了网络时代单一注重视觉文化的缺点。社交被看作是元宇宙研究的一个重要分支,当人能够在虚拟时空实现“真实交流”时,人际传播将回到全感官的部落化时代。把元宇宙视为人际传播重返部落化的新形式,在提出网络时代人际传播的问题之后,以元宇宙为基点,具身传播和媒介技术沦为工具,认为元宇宙将塑造人际传播新景观。这种部落化不是复刻史前人类的互动圈子文化,而是以崭新的拟真化形式回归,它是现代技术发展的终极产物。元宇宙的拟真不仅将实现未来新型全真虚拟在场,也将传播学的视角拉回了身体本位,重新思考身体在传播中的关系,为传播身体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8.
关于网络传播的一些理论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网络传播并不是人们所说的“第四媒介” ,而是人类传播和精神交往的第二世界。网络传播使人类传播活动出现了新的飞跃 ,赋予人类传播规律许多新的特点 ,并使传播规律本身有了新的延伸和发展。网络传播带来的理论挑战 ,主要还不在于大众传播理论的调整和更新 ,而在于传播理论总体性的开拓、提升和创新 ,并把广义传播学切实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9.
传播是人类交流信息的一种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人与他们所属的群体、组织和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所进行的信息传递、接受和反馈的行为的总称。目前,在传播学领域中,对传播过程的研究较为深入。其中传播学先驱之一的拉斯韦尔的“五W”理论是研究传播过程的较为经典的理论。  相似文献   

10.
拉珍 《东南传播》2016,(2):26-28
社会的经济于过去相比在不断的发展,更能满足人们对物质需求的追求,开始渴望精神、情感方面的交流。电影承载着人们精神与情感交流的桥梁,电影的不断的发展,对于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文化的传播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藏族地区的经济、文化等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为影视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藏族题材电影的拍摄与发行,一方面能够让人们更加了解藏族的传统文化,另一个方面也能够加强藏族和其他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每个民族都具有自身独特的民族文化,藏族也不例外,当藏族题材电影向非藏族群体传播的过程中就形成了跨文化传播。本文首先对藏族题材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现象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跨文化传播效果进行了评价,指出了藏族题材电影跨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对策,为少数民族文化传播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西域纸的起源与发展途径进行研究,论述了纸在西域的传播过程中如何促进各民族之间文化的交流。造纸术的发展与推广,对人类社会中文化的传承产生了深刻影响,西域纸的传播在历史上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传播学者麦克卢汉预言:随着电子媒介的发展,地球会变得像一个村庄,人类终将重归部落化的大同世界。随着新的媒介时代——网络时代的来临,麦氏的许多预言成为现实,而大同世界却遥遥无期。把麦氏的预言与现实对照,我们会发现走向“大同”只是麦氏作为技术决定论者的空想。  相似文献   

13.
云计算是一种新的信息技术变革,正在不断改变着人们信息传播的行为,以及信息管理的方式。云计算将从信息传播节点、信息传播关系、信息传播网络、信息传播媒介等四个层面深刻影响人类信息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14.
刘艳婧 《东南传播》2017,(12):51-54
民族文化的传播是保证一个民族连续性和生命力的关键因素,也是促进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彼此适应和创新增殖的必要条件。内蒙古地区的媒体应该在传播本地区民族文化方面发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作用,不仅要进一步扮演好信息传递者和解读者的角色,不断提升民族文化信息传播的准确度和专业度,还要在政府、公众、民族文化类社会组织之间搭建起及时有效的沟通桥梁,在把握不同社会主体民族文化信息获取和释放需求差异的基础上,联合社会各方力量不断促进内蒙古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档案信息传播类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档案信息传播学中,对档案信息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研究占极其重要的地位。为此,首先要对档案信息传播的类型结构进行全面的分析与研究,构建布局合理、功能健全的档案信息传播系统。人类传播系统是由人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等类型组成的,这些类型之间相互衔接和交织,构成人类传播系统的总体运动。档案信息传播同样也存在着这些类型,并具有独特的形态和功能,这些类型的有机结合,构成档案信息传播系统。  相似文献   

16.
人与人之间的爱心传播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爱心传播理论认为,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的爱心行为是有适应性的,人类的爱心传播从根本上受到生存和繁衍目标的推动,并直接地对人类的生存和繁衍有所助益;爱心传播能产生进化的优势,使有爱心的个体比没有爱心的个体能更好地适应。同时,爱心传播对传者的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都能产生积极效果。但是,完美的交流是乌托邦,爱心传播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消极的效果,因此最重要的是对彼此的关爱。在人类日益依赖媒介的当下,基于人际传播的爱心传播理论对媒介的爱心传播更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传播活动日益频繁,形式日趋多样,内容不断丰富,沟通不断深入。但在文化融合、科技进步、新媒介涌现的背后,也正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对外传播的内容与方式提出了新的挑战。在探讨了当今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我们强调了"介质"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据此构建了民族文化对外传播活动的模式,以求从传播学的角度更直观地反映民族文化对外传播的过程与特征。  相似文献   

18.
过去的十几年中,在科技和商业双重力量的推动下,互联网不断颠覆着人类的沟通与传播秩序,也在持续创造着新的传播渠道和模式。21世纪,是属于互联网的时代。网络媒体影响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形态,在信息的传播与沟通上,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离不开它。从整合营销传播的角度来观察,  相似文献   

19.
沟通与传播的需要是伴随着人类诞生而来,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的传播也在不断发展。1844年美国人摩斯发明了有线电报,从而有了电讯新闻。从电报、电话、电影,到了20世纪广播和电视的问世,人类进入了电子传播时代,如今人类又进入了以互联网和手机短信为主的数字媒体传播时代。  相似文献   

20.
杨东伟 《青年记者》2023,(24):49-51
如今,聊天机器人在传播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虽然机器人不具有自我意识,但其在人机关系中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颠覆了传统以人为中心的传播观念。人类需要改变以往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机器人在交流中的主体地位。人机共生和同构为我们理解人机关系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人类与机器人之间不一定是完全对立的权力争夺,还可能是一种和谐共生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