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焦宝  江静洁 《现代传播》2022,(12):106-113
倍速播放技术是智能复制时代视觉艺术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产物。智能复制改变了机械复制时代的视觉艺术品生产与消费模式,实现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制造出了视频资源丰盛的“消费社会”。在加速状态下,倍速播放成为视频生产制造出来的、智能技术规训下的娱乐、社交与学习等需求满足的技术路径,在这一过程中又实现了倍速播放的存在合理化。智能驱动下,艺术生产门槛的向下赋权,使得用户能够利用倍速播放来掌握视频播放速度,并进行二次创作,对资本逻辑进行抵抗。但是,用户的抵抗并没有跳脱消费主义的框架,注定是一种无法抵达的权力。视频消费中的倍速播放在某种程度上更造成了审美和自由时间的双重异化,无益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梦颖  赵洁  陈昊 《视听》2023,(9):137-140
大数据和互联网的耦合推动了新的消费变革,网络消费的崛起推动了网络经济的繁荣,满足了个性化消费者的需求。在社会加速视角下,科学技术、社会变化和生活节奏的加速使得网络消费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是,当整个社会都朝着加速的方向发展时,网络消费也呈现出“消费者异化”“消费行为异化”“消费时间异化”和“消费物品异化”这四种异化趋势。网络消费主体应通过“自我减速”和“社交共鸣”来应对网络消费所带来的异化风险。  相似文献   

3.
蔡雯  伊俊铭 《新闻大学》2023,(2):104-116+121
当前我国新闻加速研究采用的“常规”主导视角难以回答编辑室外的新闻加速现象,相关探讨上存在“编辑室中心主义”现象。时间社会学“关系”视角为反思及扩展新闻加速研究提供了新起点。本文先从理论层面探讨了关系视角对于新闻加速研究的意义与具体思路,在认识论层面启发了将新闻加速置于新闻生态主体实践及主体间关系互动的研究方向。基于此,本文围绕“用户催更”现象实证探讨了“用户-媒体”关系互动对于新闻加速的驱动逻辑及产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并从经验性层面进一步验证了关系视角对研究新闻加速的适切性。  相似文献   

4.
面对不断加速的社会情境,时间异化已成为当代人的普遍感知,时间的稀缺性问题也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本文基于时间社会学视角,以钉钉App中的“已读”功能为案例,通过参与式观察与半结构式访谈,探讨“已读”技术背后资本的时间政治实践以及实践过程中劳动者的时间感知体验。研究发现,资本会借用“已读”的监控、联结、提速作用,对劳动者的休闲时间进行序时重置、再同步化以及效率复刻,致使休闲时间发生异化,包括属性上的异己化以及感知体验上的“去时间化”,这被体验为时间剥夺、时间抽离以及时间恐慌。在此过程中,劳动者会摸索出一套捍卫自由时间的“潜隐剧本”,但这些策略只是基于妥协基础上的行为应对,劳动者依旧在时间争夺战中处于弱势地位。此外,本文还指出了“工作/休闲”时间异化程度的差异性,旨在为“时间异化”批判理论的优化提供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21,(4):28-36
社会加速批判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为认识与批判现代社会加速现象提供了一套系统完整的方法论。因此,该文在梳理社会加速研究的理论嬗变基础之上,试图将社会加速批判理论引入我国新闻学研究领域,并对当下新闻加速背景下新闻工作者的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反思。该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对社会加速批判理论的引介不仅为新闻加速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视角,而且弥补了对新闻工作者加速困境缺少关注的空白点。  相似文献   

6.
耿燕 《视听》2022,(5):46-48
社会加速涉及生活各方面,真人秀创作也受其影响.从罗萨的社会加速理论看,真人秀节目创作在空间、时间、行动、物界都出现异化现象,影响了观众的观看体验.真人秀创作的新异化是作为外在动力的社会竞争力、文化以及作为内在推动力的封闭式循环双重作用下的结果.只有构建充满共鸣的社会关系,才能化解生活中的异化问题.  相似文献   

7.
潘悦 《视听》2023,(5):104-107
在加速社会背景下,《向往的生活》《奇遇人生》与《忘不了餐厅》等慢综艺通过情感叙事展现了空间、物界、行动、时间与自我的异化,实现了对加速社会的抵抗。以治愈心灵、情感疗愈为主打的慢综艺注重“当下”的情感体验,而不追求在短时间内呈现出刺激感官、传递信息的效果。慢综艺通过贯彻“慢”生活的理念,引导且满足了受众对于放慢生活节奏,享受“当下”的精神需求。  相似文献   

8.
杜萌 《东南传播》2024,(3):80-82
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介时间呈现出碎片化、无序化的新特点,并以强势的姿态夺走了大众的注意力,成为新的时间标杆。在这一背景下,自然时间这一参考系式微,与之相关的四季叙事被媒介时间深度嵌入,出现了仪式化、碎片化、符号化、商品化的特征。媒介四季与现实四季的错位割裂了个体认知,产生空间、物界、行动、时间以及自我五个方面的异化。个体需要在加速的媒介时间同无法加速的四季轮转中去追求一种“共鸣”,让自我不至于游离在世界之外,积极主动地同世界建立联系。  相似文献   

9.
倍速播放,正在成为年轻人追影视剧、刷综艺节目的一种主流选择,并逐渐改变影视行业生态.从国内的腾讯、优酷、爱奇艺,到国外的Youtube、Nexflix,主流视频平台通常允许用户加快或减慢播放速度,选择范围一般在0.5倍至2倍.中国青年报一份针对18至35周岁青年的调查显示,有76.5%的受访者承认自己过着“倍速生活”.  相似文献   

10.
随着媒介技术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媒介时间”的主导性开始逐步显现。对此,媒介环境学派从技术物质性出发,提出媒介技术造成了对当下的执着和时间视野的塌陷,推动了时间延续性的毁灭与西方文明的危机。而机械钟表的发明产生了可被切分与割裂的抽象时间,并在媒介技术的推动下型变出曝光时间、点状时间、无时间之时间等新型时间形态。在此背景下,媒介信息的因果链接被切断,社会同步性韵律被打破,受众的公共性反思与社会行动能力逐渐丧失。不仅如此,由媒介技术所驱动的时间加速则形成了阅听者去空间化的、去历史性的、去时间化的现实体验,造成了生命体验与现实社会的疏离与异化。回溯与剖析历史脉络中时间形态与传播学研究范式的转向,对于探究数字时代下的媒介作用机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1.
随着媒介技术与影像的强力黏合,短视频成为时下大众消遣娱乐的主要方式。乡村短视频作为关照乡土社会的棱镜,其日常生活的演绎不仅凿通了大众的同情地带,而且也契合了资本对盈利的追逐,并藉由生活逻辑与交往逻辑以搭建商业平台。基于日常生活这一逻辑起点,乡村短视频的主题设置、拍摄技巧、叙事方式成为主要的表达质材;拟亲近性交往与媒介化交往承载着其生产动力的内核;视觉消费与身体消费满足大众对乡村日常生活想象的同时,也让其迈向“异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12.
作为媒介性视觉激增的典型样态,短视频正在加速当代社会的“视觉内爆”以及由此引发的观看异化。这种内爆至少发生在三个层面:一是“边界内爆”,短小、快捷、灵动的短视频已然成为信息流通、艺术展演、宣传营销、社会交往的基础性范式,荡平了艺术、日常生活和商业的边界,突破了前台与后台的区隔,模糊了公共空间与私人领域的分化;二是“意义内爆”,在短视频的快速流动与不断迭新中,大量信息内容被缩减、遮蔽和湮没,人们的感知、接受、联想和记忆过程也在一定程度上受阻,导致集体记忆和文化留存变得困难重重;三是“社会关系内爆”,短视频一方面延展了社会交往的空间和情感连接方式,另一方面也爆裂了传统的社交基础、社交资本和社交语言,制造了交往的幻象和交流的无奈。  相似文献   

13.
2021年12月,极目新闻在抖音平台推出“武汉快递小哥火场救出一家三口”系列短视频,累计发布33条原创短视频,总播放量高达4.2亿次,其中11条短视频播放量超过千万,另外还有2条播放量破亿的超级爆款,社会反响强烈。本文以该报道为例,论述在融媒时代如何全方位、多角度地将单一新闻事件“吃干榨尽”。  相似文献   

14.
曹忠 《编辑之友》2022,(11):63-68+112
文本不仅是媒介内容的承载体,也是媒介内容生产的逻辑显现。罗兰·巴尔特在其摄影文本研究专著中提出的文本“展面”与“刺点”概念,较好地揭示了视觉媒介内容生产背后的文本逻辑。文章认为,短视频的文本形式实际决定了文本内容的表达,短视频特殊的文本生产机制是对传统视听文本生产模式的颠覆与重构。与电影等传统媒介文本相比,短视频本质上是一种弱意图文本。因而短视频文本生产的核心是对文本意图性的弱化与弃置,从而制造出文本“刺点”狂欢。但随着短视频时长递增,剪辑技术的全面应用,以及短视频商业化浪潮来临,短视频的文本意图性得到进一步提升,逐渐呈现出文本的“展面”狂欢。这一现象使中国当下的短视频生产面临文本特异性消失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在信息时代的“数字劳动场域”得到进一步体现,产消合一的资本主义通过社交平台运作的规则设计,在“偶像”生产机制中对粉丝群体进行着剥削与异化。研究认为,在资本逻辑下,商业化媒体平台的传播服务于“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和目标产品”的商品化,进而设置“产消合一”的偶像传播制度,将粉丝行为纳入“集体协作生产”框架,使粉丝成为资本创造性的工具,并赋予他们“自由与权利”的错觉。资本“产消合一”的规则背后是从“粉丝的需求”这一最高层次进行剥削,从而实现“产品的异化”和“过程的异化”,打破了粉丝原有的社会化性格和平等的社会关系。无论是偶像还是粉丝都意识到剥削的存在,却难以“脱域”,反而在“去异化”过程中被进一步剥削。在“产消合一”生产逻辑的引导下,“饭圈”行为通过互联网的孕育已扩散到更多的社会性议题和领域,让整个社交媒体中“饭圈思维”日趋严重。  相似文献   

16.
王井  孙涵阅 《现代传播》2023,(4):127-134
算法作为智能推荐系统的核心,成为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和底层逻辑,这一“不可见的行动者”给三农产品及文化价值观的传播带来深远影响。短视频在算法分发技术加持下的表现,构建了具有高匹配度的视频流供需关系,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算法所提供的清晰“用户画像”借短视频传播渠道,为农产品、农村生活和新农人提供了“上云端”“进门户”“扩销路”的可能与红利。而地域、文化等差异带来的数字鸿沟,缺乏人工干预的权责抗辩,内容欠优产生的“工业废水”等都成为农村短视频算法分发技术的桎梏。扶稳算法价值和短视频助农的天平,以及对当下的推荐算法进行一定程度的价值重塑,仍是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短视频算法发现、降维及列队的传播机理以及双价值逻辑的博弈,对于梳理算法推荐系统背后的“小世界”和数字化助农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庄靖  张煜 《青年记者》2024,(1):87-91
短视频作为当下新兴移动媒介的介质代表,内容景观类目完整、层级分明,对现实生活的辐射广度和沉浸深度大大提高,从开始作为娱乐需要的生活“乌托邦”逐步转向精神依赖的情感“异托邦”。短视频不仅成为个人身体的延伸空间,而且成为官方话语的表达空间,其自身的商业交往也使其成为社会经济形态的重要部分。但与此同时,短视频“异托邦”也显露出文化审美、社会舆论、法治伦理上的失范,面临升级困境。对短视频异化的特性分析、逻辑梳理、缺陷厘清,有助于短视频的进一步完善以及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求异法”是一种逻辑方法。它的涵义是:“如果某一现象在一种场合下出观,而在另一种场合下不出现,但在  相似文献   

19.
信息技术的迭代导致出版业进入后出版时代,媒介形态及其伦理发生嬗变,它造成的不确定性,影响着读者取向异化与融合.在出版行为变化以及出版方式创新成为常态条件下,需要从媒介伦理嬗变角度,观察分析因媒介形态创新而产生的诸多后出版现象.为此,从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伦理出发,构建广义出版意识,摈弃“逐己和追利”的逻辑反复,就具有重要的逻辑意义.  相似文献   

20.
赖丹 《传媒》2022,(17):87-89
在“全民互联”的媒介语境下,网民把“主观事实”置于“客观事实”之前,形成了主观倾向大于事实真相的“后真相”叙事。本文从互联网媒介特性与“后真相”的关系入手,发现新闻“后真相”叙事的生成逻辑主要包含三个方面:技术赋权改变了话语权结构的权利逻辑;情感宣泄甚于理性参与的社交逻辑;利益取向诱导叙事功利化的利益逻辑。在这三种生成逻辑下“后真相”叙事的三种主要形式是反转叙事、情感叙事和体验叙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