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传播作为我国对外传播的成功案例,在广电融合传播与内容创作上都有全新突破。内容上以现代视角完成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诠释,也展现出世界性的宽广包容,中国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带来了新奇的视觉观感,环节设计表达了东道主对宾客的热情,节目具有鲜明的网感。这些内容通过电视与网络媒介创造出的共享空间,实现全球受众同“在场”,形成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互鉴,使国内外受众达成对于中国文化形象与奥林匹克体育观的双重认同。通过广电融合传播,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以世界声音唱响了中国故事,也标志着我国国际传播能力的新高度。  相似文献   

2.
面对着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西强东弱"的国际话语格局,北京冬奥会是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绝佳契机.本文基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对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中的文化符号进行分析,对于如何更好地运用中国元素、升华符号价值、赢得更广泛的文化认同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场世界运动会,更是一个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此次冬奥会正逢传统中国年,本文从北京冬奥会出发,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阐述了如何塑造国际话语体系的中国模式,拓展中外文明的对话空间,提升国际传播的话语功能。  相似文献   

4.
冬季奥运会新闻特别节目《冬奥来了》率先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前定期报道。节目在传播策略上从传播主题、形式、表达、渠道四方面多元创新。内容呈现上积极发现中国故事,通过冬奥建设、三亿人上冰雪运动和传统文化体现了民族自豪、全民健康以及文化认同的正向价值追求,实现了社会效益的丰收。节目的内容把控与传播创新成为推动电视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2月4日晚,2022冬奥会在北京盛大开幕.本届冬奥会开幕式以"低碳、环保、简约"为理念,构思别出心裁,以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匠心中饱含深意,画面呈现精美绝伦,向世界传递了绿色、共享、开放、廉洁的办奥理念,成为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  相似文献   

6.
媒介仪式作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场域,通过传播象征符号的共通意义空间,加深参与者的集体记忆.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作为建构国家认同、树立民族自信的重要媒介仪式,发挥出媒介强大的仪式传播作用.其运用电视直播的形式,借助多元化的科技元素,让观众成为仪式参与者,获得沉浸式的观看体验.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不仅传递了奥林匹克运动与中华民族的...  相似文献   

7.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约有5亿观众,其观众数量居于历届冬奥会的首位。由此可见,本届冬奥会传播范围很广、传播效果极佳。2022年是北京这座古老而又现代的城市第二次承办奥运会。与2008年最大的不同在于,中国由一个积极参与全球化的国家,转变呈现出一个自信、开放、包容的大国形象。随之而来,传播态度也发生了转变。本届冬奥会媒体报道更加主动、生动,采用了一系列提升传播效果的策略。本文以河北新闻网为例,总结分析其在北京冬奥会期间的传播路径,以期为增进河北广电融媒体对冬奥会乃至重大媒介事件的报道策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2014年2月7日至23日,第22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俄罗斯黑海海滨城市索契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和北京、张家口联合申办2022年冬奥会,令本届冬奥会成为继北京奥运会后,最具中国元素,并充分展示中国精神的国际体育平台。  相似文献   

9.
李泽林 《视听》2023,(1):149-152
伴随文本分为显性伴随文本、生成性伴随文本和解释性伴随文本三类。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的符号文本表意过程中,开幕式的解读倾向与表意框架属于显性伴随文本,开幕式的文化纽带与表意空间属于生成性伴随文本,而开幕式的评析、链接与互鉴则属于解释性伴随文本。伴随文本的首要任务是服务于开幕式文本的意义生产,它始终作为文本的附加因素而存在。因此,强调伴随文本的附加属性,避免本末倒置,是开幕式伴随文本与文本和谐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北京第二十四届冬奥会的吉祥物之一“冰墩墩”自2019年推出以来,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却在冬奥会开幕式前后突然走红,成为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的“顶流”。冰墩墩不仅成为各个社会群体共同关注的话题,而且创造了巨大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成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形象建构的重要部分。本文通过对冰墩墩形象走红过程的梳理,从官方、媒体、受众等多个角度对冰墩墩形象转变和短时间内爆火的动因进行探究,进而阐述冰墩墩走红现象对吉祥物形象塑造的启示,以及对IP运营长尾热度问题的思考。  相似文献   

11.
彭瀚翔  刘英杰 《视听》2022,(4):170-172
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作为大型事件之一,受到媒体的广泛关注.许多媒体通过短视频的形式从体育建筑、中国夺冠历史到习近平总书记有关体育强国的访谈、中国传统文化与体育运动的融合等角度,对北京冬奥会进行重点宣传.短视频建构了冬奥会中的国家形象,并促成了国家形象的媒介奇观化,唤醒了观众的集体记忆,增强了观众的身份认同和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正>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观天察地、认知自然所创造的时间知识体系,也是安排农业生产、协调农事活动的基本遵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文明成果的典型代表。2022年立春日,以二十四节气为背景的中国画轴在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展开,世界为之惊叹。在此节点,人民日报假日生活版推出“二十四节气”系列报道,以《冬奥开幕日正逢立春时》为开篇,凸显二十四节气所蕴含的中国气韵与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3.
郑华卫 《新闻战线》2022,(9):113-115
新媒体时代,如何适应新特点,制作让人难忘的新闻产品?《长城群英绘》用漫画的形式进行冬奥会报道,绘制了北京冬奥会109个项目的223个金牌获得者的漫像,像一幅徐徐展开的画卷,将北京冬奥会展现在受众面前,是一次体育赛事与新闻漫画结合的有益尝试,是一次用漫画报道体育新闻的探索。  相似文献   

14.
梁友慧 《新闻传播》2023,(16):39-41
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在开幕式上亮相后吸引了不少目光,随后国民开始疯狂抢购冰墩墩,出现了一“墩”难求现象。本文将以“冰墩墩”为研究对象,首先描述冰墩墩的兴起以及流行,再结合“萌”文化、营销模式、消费者心理等方面详细分析冰墩墩流行的原因。进而从冰墩墩的成功中总结出对带动我国萌经济发展的启示,层层深入,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萌文化带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北京携手张家口举办北京2022年冬奥会,河北张家口是本届冬奥会雪上项目的举办地.作为本届冬奥会主办地的河北省级主流媒体,长城新媒体集团从议题设置、可视化传播、互动传播、共情传播等层面,探索全媒体时代的对外传播规律,借助冬奥跨平台对外讲好中国故事,为今后国际性重大活动中地方主流媒体对外传播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了借鉴与...  相似文献   

16.
交互传播是最能体现传感科技与传播科技结合、融合、协同优势的传播形态,是最能体现数字科技的创意、表达能力的传播形态.数字内容四大类别体现了从传统内容走向数字内容所经历的从格式转换到延展创造的过程,科技含量是数字内容的必要前提."科技感"是决定创意表达成效的关键.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交互传播科技的运用提供了成功样本,为数字新...  相似文献   

17.
本系列作为《中华冰雪文化》丛书的精编版,共包括4卷:历史卷、生态卷、民俗卷、体育卷。书中以“冰雪文化”为核心概念,展现中国优秀传统冰雪文化的魅力,作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对各国来宾文化交流的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18.
慈鑫 《新闻战线》2022,(8):43-46
近年来,传统纸媒的全媒体转型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刚刚举行的北京冬奥会就是各家媒体检验自身全媒报道能力的试金石。但因为获得奥运会的视频版权有着极高门槛,北京冬奥会更是对持权转播商之外的各类媒体采取了最为严格的视频侵权查处措施。对于以视频为最重要形式的全媒报道来说,传统纸媒可施展的空间大为压缩。中国青年报通过沉浸式Vlog、合法获得冬奥相关视频素材、与运动员进行视频连麦直播等方式,在北京冬奥会的全媒体报道上取得了成功。  相似文献   

19.
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期间,主流媒体副刊的冬奥报道以史信人、以文化人、以美共人,在全媒体时代为受众奉献高雅优质的文化产品。本文拟结合北京冬奥报纸副刊的文化新特征和流向,探讨新时代如何强化中国体育报道的文化底蕴和审美旨趣,让体育报道更有共情力和持久力。  相似文献   

20.
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到2022年北京冬奥会,国内媒体发生了巨大的变化,5G时代到来,融媒体深入发展,移动端成为主要媒介形态。为报道好北京冬奥会,广州日报做足赛事策划、寻找新颖角度,深耕特色内容与版面,冬奥版面突出“双奥北京”、冬奥中国年主题,报社内部多部门达成了有效的全员大联动,在提高一线记者视频采集能力、解决视频版权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新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