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南宋知名词人赵彦端,《宋史》无传,清陆心源《宋史翼》亦未之补。《全宋词》赵氏小传因属草创,故较简略,且有讹误。彦端号介庵居士,祖籍开封府浚仪县(已废入今河南开封)。寓居洪州南昌县(已废入今江西南昌市),《全宋词》谓其鄱阳人,误。赵彦端一生仕宦,著有《介庵集》,亦名《介庵居士集》,《介庵赵居士文集》。又有《介庵词》。  相似文献   

2.
关于《聊斋志异·放蝶》小说本事,朱一玄先生《<聊斋志异>资料汇编》已辑有二则,今检明人文集可知,目前所见关于《放蝶》故事最早的记载应为明末李长祥《天问阁文集》卷一《王子凉传》。文中对历史人物王山斗生的家世、生平与交游,略作考证,并纠正《明清进士题名碑录索引》之误载一处。同时,对但明伦等后世读者关于《放蝶》故事的评论,也稍加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前,鬼谷子隐居授徒之地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信史《史记》告诉我们,鬼谷子隐忧授徒之地在齐国。今之山东境内与鬼谷子相联系的地方有三处,从历代方志考证、遗迹遗存、民间传说等方面考证,鬼谷子隐居授徒之地在淄博的梓撞山最为可信。  相似文献   

4.
一九七七年,在秦始皇陵附近出土秦代编钟一枚,上镌秦篆“乐府”二字。这一秦乐府编钟的发现,为秦代乐府官署的存在提供了物证,从而解决了人们长期争论不休的乐府是否始立于汉武帝的问题。关于乐府的较为详细的记载,要数班固的《汉书》。《汉书·礼乐志》说:“至武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唐代颜师古在“乃立乐府”句下注道:“始置之也。乐府之名,盖起于此。”一千年来,颜师古的汉武始立乐府的断语便成了中国文学史、音乐史上的传统说法。但是,史书在武帝以前,已有乐府这一名目的记载。《史记·乐书》说:“高祖过沛诗三侯之章,令小儿歌之。高祖崩,令沛得以四时歌午宗庙。孝惠、孝文、孝景无所增更,于乐府司常肄旧而已。”《汉书·礼乐志》也说:“房中乐,楚声也。孝惠二年使乐府令夏侯宽备其箫管,更名曰安世乐。”武帝以前已有乐府和乐府令的记载,那末武帝始立乐府之说,不是很难成立吗?尤其是《汉书·礼乐志》,前面说,惠帝时已有  相似文献   

5.
《日本刀歌》分别见于欧阳修与司马光文集中,从版本角度,及与日本刀主人钱君倚、歌咏者梅尧臣的交游角度考证,认为此诗为司马光之作可能性更高。梅尧臣、司马光所作两首《日本刀歌》为后人提供了新的歌咏题材,并在形式和内容两个角度成为后世以日本刀为吟咏对象的诗歌范式。  相似文献   

6.
《重校古周礼》是据《古周礼》为底本所作,故内容与《周礼》内容略有不同。今我图书馆新得一古本《重校古周礼》,其版本不定,仅以此文略加考证。  相似文献   

7.
明代散曲家王磐善于捕捉生活细节,从小处落笔,作品带有豁然旷达的感染力;其写景之作角度新奇,意象组合得当,色彩搭配巧妙;用典、拟人手法的运用也颇为用心。较之《萧爽斋乐府》,王磐俳谐之作的思想价值远高于金銮之作,时代性与进步性也展现得更为鲜明。王骥德在《曲律》里对《西楼乐府》也给予较高认可。  相似文献   

8.
《四友斋丛说》是当今学者研究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的必备参考书,然而该书中存在的讹误至今尚无人注意、指出.讹误主要是:所述事件发生时间错误,转引或脱文和刊刻之误.《书画铭心录》因无单行本存世,因而学者只知有其作,对所载内容不甚了解.尤其是书中所载几位藏家的真实身份,今人至今无人考证.何良俊诗文集,今仅见《何翰林集》二十八卷.然据明清藏书目录所记,何良俊尚有《柘湖集》、《清森阁集》二集.考证得知,《柘湖集》与《何翰林集》为一书二名,《清森阁集》所收诗文虽与《何翰林集》多有重复,但应为何良俊早年另一诗文集.  相似文献   

9.
东亚海上丝绸之路,不仅是一条商贸之路,也是一条佛教文化的传播之路,是"海上茶叶之路"。元代高僧明极楚俊,是一位在日本很有影响的禅僧。文章通过考证,认为明极楚俊为宋末元初昌国(今浙江舟山)人。并分析其所撰写的一首茶诗《山居》,认为这首诗是禅茶文化的代表作,明极楚俊是禅文化的传播者,也是茶文化的倡导者。  相似文献   

10.
《史记.秦本纪第五》中"新城"条,正文和张守节引《括地志》对之的注释均有误。考证先从与"新城"相关的"榆次"和"狼孟"开始,确定其在今山西境内;接着从《史记》和先秦的文献以及注释记载,指出新城无小平城别名之说,小平城始建于北魏;最后从几个方面进行大胆推断。  相似文献   

11.
查继佐作为明末清初江浙一带享有盛名的遗民文人,其交游活动十分丰富。考察其诗文、年谱及他人著述,可将其主要的交游范围划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浙江、闽粤及江苏等地区。具体交游对象,多为其门生或当时各地著名的文人。同时,查继佐参与的一些盛大的文人宴集,如珠江雅集、曲江雅集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明末清初各地文人诗文酬唱、觥筹交错之盛况。  相似文献   

12.
罗竹芯 《保定学院学报》2024,(1):96-100+110
方宗诚为桐城派晚期代表人物,一生著述颇多。其文集《柏堂集》收录方氏所作之文甚为完备,但仍有遗漏。《桐城方宗诚先生文稿》全书包括方宗诚同治年间任官枣强期间创作的48篇文章,其中有5篇文章未收入《柏堂集》中。此稿本不仅可作补遗之用,而且对了解同时期文人对其评价以及探究方宗诚交游有颇多益处。  相似文献   

13.
孙奇逢乃明清鼎革之际最具代表性的耆硕之一,而汤斌则以理学名臣享誉于世,二人自康熙五年丙午多有来往,亦师亦友,情谊甚笃而师友之道传。然学界对其具体交游鲜有研究。通过对二人具体交游情况的考证与分析,我们可以窥探出汤斌在孙奇逢理学思想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同时也能得知一届鸿儒对我国学术特别是北方学术的关切与弘扬,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4.
书院是明代中后期从中原走到保山来的。保山最早出现的书院叫正学书院,民国《保山县志》说:正学书院,"在明伦堂右,嘉靖四十二年,知府杨朗即倾圮馔堂、号舍改为之。此为永昌书院之始。"据考证,明伦堂,在今保山实验小学内。  相似文献   

15.
刘勰《文心雕龙》中"乐府"一篇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专门研究"乐府"这一诗体的论文.作者从儒家的乐教观出发,从声、辞两方面全面论述了南朝宋以前的乐府音乐.对秦、汉、魏、晋的乐章包括庙堂仪式音乐及采自民间的乐曲和歌诗都提出了严厉的批评.这些批评虽然过于严苛,但其研究乐府的开山之功还是不可磨灭的.  相似文献   

16.
《中兴间气集》基于风雅新颖的选诗标准及才性批评的论诗方法,先认可朱湾故作隐逸的行为,再赞赏其诗具有契合隐者身份的脱俗、含蓄优点;而且高仲武肯定大历诗坛的交游风气,所以偏好朱湾的席间应酬之作。《诗源辩体》基于律诗以初盛唐为典范,大历趋于衰变的贯通诗学视野,以初盛唐诗为参照凸显朱湾诗的语言浅俗之弊;而且许学夷反感交游权贵,故而鄙夷朱湾的席间之作,同时借贬斥朱湾诗,表达了对公安派俚俗倾向的批判。探析《中兴间气集》《诗源辩体》对朱湾诗的两极化评判,可窥见二者不同的诗学观念。  相似文献   

17.
清人朱乾所编的《乐府正义》是一部对乐府诗作品进行集释、点评的选集。此书见解精要,评点得当,为明清乐府评点之佳作。朱乾对于乐府诗已经有了初步的音乐与文本二重性认识,既承认声音的重要作用,又驳斥郑樵“重声不重义”,主张“正声易,虽亡而今日之声犹在,有律可凭。正义难,虽存却难求作者之志,无辙可守。”  相似文献   

18.
钟嵘《诗品》是现存我国最早一部诗论专著,清人章学诚将其与刘勰《文心雕龙》相提并论。结合《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及相关史籍,对钟嵘作《诗品》之年代、《诗品》之本名及其品第违失等方面稍作考证与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朱熹的孟学成就不仅局限于义理方面,其在考据方面也有较大的贡献。朱熹对《孟子》一书进行了详细的考证,所考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文本、人物史事、典章制度等诸多方面。在长期的探索与思考过程中,朱熹形成了一套系统的考证方法,主要有择优选取法、义理训诂和诠释结合法、比较验证法、专题式的考证法、阙如法、参验互证法等。这些方法彰显出朱熹的《孟子》考据学具有“广征博引,集众家之长”和“经世致用,注重现实”的特色,对明清时期《孟子》考据学的发展具有先导作用。诚然,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朱熹的“考《孟》之学”也存在重复考证、据己意断是非、考证不够全面深入等不足。  相似文献   

20.
杰出小说家吴敬梓生前与真州朋友、原提督杨凯缔有交谊,堪为文士与官绅交往典型之一例。两人之间的交游,既使吴敬梓获得一定的精神慰藉和生活之需,也丰富了他的人生阅历,对其思想嬗变与诗歌创作都产生了微妙而积极的影响。其交游更为吴敬梓成功创作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潜心塑造汤奏(镇台)、汤奉(知县)等若干正反面典型人物形象,构拟诸多章回精采故事情节,积聚了丰富且珍贵的素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