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全社会在看反赌扫黑都把自己当做看客。其实每个人都拷问自己:我跟谢亚龙、陆俊有什么差别?如果被人送你购物卡、送电脑,你会不会收?可能他们做的事情,很多人都做过。"杨明又点了根烟,深吸两口,陷入长时间的沉默。再提起龚建平,这位新华社资深体育记者语速依然很慢、很片断,事情过去太久了。龚建平之死不能是事情的结束2001年12月,一封题为《一个执法过杭州比赛裁判的自白》的信和退给俱乐部的4万元钱,掀起中国足球反赌扫黑风暴。第二年3月,龚建平因涉嫌商业贿赂被警方逮捕,  相似文献   

2.
说真话     
《中国新闻周刊》2013,(6):26-27
媒体的责任在于说真话。虽然大多数时候说与不说一个样,但是,我们还是要说。虽然人所说的大多数话,都是重复别人说的话,但是我们带是要重复。当谎言重复一万遍便被误认为真理,而当真话说过一万次之后,仍然可能被认为是谎言,但是,我们还是要说真话。因为,惟有真话,才能反映真相,惟有真相才是真正的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健康·新知     
《中国新闻周刊》2004,(38):118-118
镶牙的危险坏消息为什么被别人胳肢才觉得痒当被别人挠到脚心、腋窝等位置时,很多人都会因为觉得痒而大笑起来。可是,自己挠自己时,却往往没有什么感觉。这是为什么呢?英国的女科学家布莱克·莫尔解开了这个谜团,发现原来是人的小脑在起作用。莫尔在伦敦大学对6名志愿受试者进行了试验,她先用一个机器胳肢受试者的手心,并用磁共振仪记录下这人脑电流的变化,然后让受试者自己胳肢自己,也记录下脑电流的变化。结果发现,当人自己胳肢自己时,人的小脑会发出一个信号,告诉人脑的其它部分,不要对这种刺激给予反应。但是,当被别人胳肢时,即便人预先…  相似文献   

4.
版面是报纸的橱窗。社会主义报纸的版面,有人认为似乎只能是死气呆板,老气横秋。不。应该光彩夺目,引人入胜。尤其是第一版,它是读者打开报纸,第一个进入眼帘的;它应该是一个政治和艺术巧妙结合的整体,人们一看就被抓住。办报办久了,多会染上一种职业病,总以为我是“宣传”你的,总以为自己的那套想法,做法高明一些。事实果真如此吗?高明之处是有的,那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作用;个人编报是否高明,要看你是否掌握住读者的心。不要低估读者。你编的版面是好是坏,是有生气还是死板的,广大的读者就是有一种本领,凭着自己多年读报的经验,可以很准确地把它鉴别出来。很多  相似文献   

5.
在一个所谓"公民记者"的时代,我们为什么写新闻?新闻若只是传递信息,那么,记者与一个同样可以传递信息的非记者何异?又与一部足以全息摄像的机器何异?人不是机器,因而,新闻也应该充满人的思考、人的温度.名记者郭玲春特别强调新闻写作中的那个"我",甚至于"常常不加掩饰地表露自己的倾向.有时按捺不住,会直白地呼叫、张扬我的观点."①今天,很多新闻难以打动人、震撼人,原因无他,就是来自记者作为认知主体的"我"不够强大、过于简单.  相似文献   

6.
错了就错了,悔了就悔了!凭什么誓死不回头?就是要转身,掉头,往回走。前面是沙漠,来路上却已遇到一生中难以再遇的甘草,为什么不回头?你曾经爱的人也是爱你的人由于误会而分手,当你们再一次走到一起的时候,为什么不解开彼此的心结再续前缘?你曾经非常热爱的一份工作因为种种原因而失去,如果有机会,为什么不能再回去?你曾经被前方的十字路口所迷惑,既然已经知道是一个陷阱,又何必再徘徊?总有一些事情经历了才知道对错,总有一些东西失去了才知道珍贵,既然知道了,为什么不回头?为什么还有那么多的牵绊?总以为天涯何处无芳草,总以为后面遇到的会…  相似文献   

7.
买书为什么?     
买书为什么?绝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为了看书”。如果再问一句“你买了书都看了么?”回答“是”的比例必然会骤降。随便找身边的人作个调查,你都会得出这样的结果。读中学的时候,就已经知道“书非借不能读也”,并且觉得这句话够经典,也为随园老人早在二百多年前就悟出这一真理而佩服不已。自己也在生活中认真遵循着这一准则。每当在别人处看到有什么好书,就借来一口气看完。若是在  相似文献   

8.
作家王力雄在《天涯》杂志里曾发表了一篇《灵魂纪念馆》的文章,鉴于他面对父亲的骨灰盒,鉴于他长久以来对死亡的思索。他有一个困惑:如果人在死亡后能够选择的话,他绝对不会愿意自己被放在骨灰堂这样一个地方。放在骨灰堂里唯一的目的就是供后人纪念用的,儿子纪念父亲,那孙子还会不会记得,曾孙子,曾曾孙子呢?人死后,为什么会把骨灰放在骨灰堂里?什么时候是个头?而头又是什么?是被后代遗忘?还是被骨灰堂当作无人认领的废品抛弃?  相似文献   

9.
新闻本来就是用事实说话的,何来“真话”、“假话”?确实,新闻讲究真实,但“真实”,不等于是“真话”,你用的事实说明一种什么观点,这里就存在一个真话、假话的问题。比如,同样一场足球比赛,你可以说他踢得好、精彩,也可以说是糟糕、糟透了,不同记者报道所得结果常大相径庭。这里的结果与观点,有不同记者不同看法之别,也有敢不敢讲真话之分。例如,前不久中国足协掌门人阎世铎说了一通话,提到中国足球的症结是“气不如人”,按一般的惯例或按长官意志,上方怎么说就怎么去顺从,即可。但4月13与14日,《新民晚报》体育新闻版先发了一则言论《说“气”》,又发了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新闻周刊:作为一个以描摹都市女性情感见长的作家,你的感情经历在其中有多大分量?万方:自己的经历是一把钥匙,如果没有这把钥匙,很多门都打不开。当你经历过,就能体会到对方的痛苦。我是一个挺会倾听的人,受父亲影响,我心里对女性是一种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白雪 《大观周刊》2012,(34):61-61
邻居 很多人听到我们的邻居——韩国,就会很义愤填膺,不过很多人也想不明白,为什么韩国娱乐明星如此风靡,他们的脸几乎被大多数亚洲年轻人所认同,说他们漂亮帅气想必没人会反对,也许很多人说那都是整出来的,但即便真的是整出来的你还是不得不说那张脸本身是漂亮的,是一件成功的作品。又也许你出于民族感情的说那都是千篇一律,都长得一个样。  相似文献   

12.
张志安  蔡平 《青年记者》2008,(13):36-38
[观点摘要] 做调查性报道一个是要有激情,再一个要有逻辑性和认真的态度.而且这种激情当中有源于本能的东西,必须得有感情,否则没有那么大动力. 跟人接触就像下一盘棋,当然有死的时候,但经常其实没有死,你却认为它死了,实际上你动脑子去想的话,这棋还能活.  相似文献   

13.
都市报为什么会同质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报纸之间极容易被"克隆",可替代性较强.要想不被人轻而易举地"克隆",报纸就要有自己的独特标志--品牌.可以说品牌是一种越来越重要的竞争力因素,也是一个媒体影响力和市场地位的标志.  相似文献   

14.
瓜子是一般人都爱吃的零食,但如果把一盘带皮的瓜子和一堆剥了皮的瓜子同时递给你吃,你会选择哪一个? 恐怕大部分人的选择会是带皮的瓜子.为什么?因为凭感觉,显然是带皮的瓜子嗑起来更香些.也就是说,更多的人看重的往往是"嗑瓜子"这一逐颗品尝、玩味的过程.  相似文献   

15.
唐英 《当代传播》2003,(6):69-70
“沉默的螺旋”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具有意识的累积性、普遍性及共鸣性。大多数人都力图避免因单独持有某些态度而造成的孤立。一个人一旦了解哪些观点是占优势的或普遍得到支持,会调整自己的看法与优势意见保持一致,这样便开始了一个螺旋过程,不断把一种意见确立为主要的意见。广告传播的意识形态区隔是“沉默的螺旋”现象在广告传播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春节过后,我打电话给温济泽同志:“前几天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团聚,你为什么不去呢?我四处找不到你。”他说:“不是我不去,是不让我去,不邀请我,我怎么去呢?”我以为他开玩笑:“谁不让你去开会,你真是。”他在电话上简单说了几句经过,原来不久前他参加了一次周扬纪念会,他在会上指名道姓地批评了胡乔木,还点了什么人的名,他说他对乔木同志从来尊重,“但是人总有缺点,就批评不得,这个风气怎么得了。所以记协的会就不通知我了。既然不请我,我也不好去了。”我放下电话,沉默很久。像温济泽这样一个素以“温、良、恭、俭、让”著称的老同志,居然因说了几句真话就被另眼相看,这是何苦!每年春节全国记协的老新闻工作者联欢会,温济泽每次必到,有时候他还讲几句话,今年却是少见的一次缺席。  相似文献   

17.
眼下许多广播电视节目低俗化问题较为普遍,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为什么会出现低俗化?很多人会认为收视率是万恶之源,商业的竞争导致了节目的低俗化.而在这一过程中,其实主持人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8.
《信息系统工程》2004,(11):16-16
国内企业正在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作为一名企业的CIO 到底应该具备哪些能力呢?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团队,首先武装自己是必不可少的。很多员工会自问:我们到底有哪些比不上领导的呢?从能力角度来说,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很大。而很多人就能够抓住身边的机遇,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走上领导岗位。一名称职的领导一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作为一个企业的决策者,诚实守信是必备的前提。这不仅仅是作为领导应该具备的品德,她更是每一个人日常行为处事的基础。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诚实守信是员工对你信任的重要前提。从工作角度来说,并不是每次挑战都…  相似文献   

19.
夺命手机     
一部手机导致了一位毕业刚一年的大学生之死。为什么?是生命太脆弱,还是机器太冰冷?当追溯完这场悲剧的两位主角——富士康公司和孙丹勇的发展历程后,你会得到自己的答案。  相似文献   

20.
<正>曾经看过一档电视节目,记者采访街头群众,直问:"你幸福吗?"当时就想,如果被问到的人是自己,该怎么回答?一直认为幸福应该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不乏有亲朋好友在微博微信中晒出自己生活中的种种如意和不如意之事,风格各异、千姿百态。大概是由于经历、知识储备、性格、兴趣爱好等的不同,每个人对于幸福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吧。在感慨之余,更是深度认同了幸福具有不统一性这一观点。所以,我不知道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