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办图书角     
开学后,四个同学花120元为班级购买图书,办起了图书角。班主任肖老师问他们各花了多少钱,第一个同学说:“我花的钱是其他三人花钱总数的一半。”第二个同学说:“我花的钱是其他三人花钱总数的1/3。”第三个同学说:“我花的钱是其他三人花钱总数的1/4。”第四个同学说:“我用去的钱数已经记不清了,请同学们帮我算一算。”  相似文献   

2.
我们曾经在住宿生中做过一次调查,让伙食费和零花钱加在一起每月花200元左右的同学举手,同学们哗啦啦几乎全举起了手。再让每月花300元左右的同学举手,同学们面面相觑,最后只有很少几个人举手。又把钱数提高到每月400元、500元左右,就更没人举手了。这个调查不在于了解同学们的实际消费水平,而是为了了解同学们的消费态度。  相似文献   

3.
彻底戒烟     
(一)我不喜欢喝酒,但爱抽烟。每月抽烟花费450元左右。你把刀子架在我的脖子上,我眉毛不动.眼睛不眨,照样抽烟。每次出差,首先要做的事情是买烟;回老家过春节,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买烟;那次,我的论文获县科技进步奖,收到600元,首先考虑的还是买烟。  相似文献   

4.
繁忙的五月     
今天早上一进《小雪花》编辑部,就见一片繁忙景象:雪花姐姐忙着接小朋友的热线电话;QQ姐姐叽哩咕噜地背着英语单词;咦?坎比哥哥在干什么?他那擅长握鼠标、敲键盘的手此刻捏着绣花针正一针一线地缝着包裹!噢,原来是要给在去年“我和爸爸妈妈比童年”作文大赛中获奖的同学邮寄奖品;主编阿姨坐在那里冥思苦想,原来《小雪花》7、8月要出暑假专刊,听说要给同学们一个惊喜,为了让同学们在暑假有一本好杂志相伴,当然要好好想一想啦。同学们有什么好点子,赶快打电话、来信呀。没订到《小雪花》的同学不要着急,可以把钱汇到哈尔滨市…  相似文献   

5.
惜财之德     
《小学生》2006,(Z2)
李嘉诚有一次从酒店出来,准备上车的时候,把一枚硬币掉在了地上,硬币咕辘辘地向阴沟滚去,他便欠下身去追捡。旁边一位印度籍的保安见状,立即过来帮他拾起,然后交到他的手上。李嘉诚把硬币放进口袋后,再从钱夹里取出100元港币,递给保安作为酬谢。为了一元钱却花了100元,这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不划算的。有人向李嘉诚问起这件事情,他的解释:“若我不去捡硬币,它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而我给保安100元,他便可以用之消费。我觉得钱可以拿去使用,但不能浪费。”  相似文献   

6.
据资料介绍 ,前不久 ,国家统计局下属的美兰德公司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大城市做了一项调查 ,这五个城市0—12岁孩子每月的消费总额要超过35亿元 ,平均每个孩子每月要花费672元。调查显示 :北京一个孩子一月要花764元 ,上海次之 ,为736元。而这些钱 ,60 %以上用在服装和食品上了。调查还显示 :家长花在孩子身上的这些钱 ,其中近40 %是孩子自己以零花钱的形式花出去的。笔者看了这份调查资料 ,颇有感触。随即对一处农村中学初中一年级两个班的71名住校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家长每月给一个孩子3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7.
“笛笛”,一阵清脆的喇叭声响起,同学们蜂拥而上,一会儿,车子上就挤满了人,可有几个空位却没人坐,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今天我们学校组织学生去翔鹰电影院看电影,看完电影后,我们的肚子也饿了,看到车子来了,我们一窝蜂上了车。一上车,我就看到了一个空位子,我忙一屁股坐了下去。抢到位置的我凭着身高马大,不管别人怎么挤都拿我没办法。忽见徐老师冷眼向我这儿扫来,我们班的许多同学不好意思地站了起来,把位置让给了站在我们身边的三年级同学。我呢,却无动于衷。“全都站起来,把位置让给三年级的小同学们!”这是徐老师的…  相似文献   

8.
[教学片断]某班五位同学四月份零用钱统计表师 :同学们 ,你看了这张统计表能知道些什么 ?生① :我知道高鹏花的钱最多。生② :我知道王莉花的钱最少。生③ :我知道王小明和李顺花的钱同样多。师 :除了这些 ,还能知道些什么 ?生④ :我知道高鹏比王莉多花83元。生⑤ :我知道徐小洪比李顺多花12元。……[自我反思]这是《数据整理》一课教学中的一个片断。此时此刻 ,课堂气氛十分活跃 ,学生都想发表自己的见解 ,他们的参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我的自我感觉也十分良好。但课后经过细细的品味却发现 ,学生的回答都局限在数量的多少上 ,后…  相似文献   

9.
创设情境:某同学订了一份报纸,每月26元,预订一年要交多少钱?  相似文献   

10.
万字稿     
长沙县江背区区委书记刘辉其毅然与烟“绝缘”,把节省的钱用于办教育。去年以来,他曾两次捐款共1100元给学校。他说:“我过去抽烟,每月得花几十元,如今戒了烟,每年可节省几百元,把这些钱捐给学校办教育,为子孙后代多造点福。”  相似文献   

11.
[案例]:两位数乘两位数创设情境:某同学订了一份报纸,每月26元,预订一年要交多少钱?教师先让学生口述算式,然后根据算式估计要花多少钱。接着,教师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准确地计算出结果,并小组讨论,最后组织全班学生进行了如下的反馈交流。师:请说说你是怎么算的?生1:我是把每个月  相似文献   

12.
余莉 《江西教育》2002,(8):31-31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四册“几百几十的加减法(2)”例9的一个教学片段为:师:同学们,当你看到这样的广告牌后(投影展示出下图),你首先知道的信息有哪些?又可以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约几秒钟后,学生纷纷举手)生1:我首先知道了这几种商品的价格。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买一台复读机和一只书包一共要花多少钱?生2:我想到的问题是买一台复读机比买一台计算器要多花多少钱?生3:我想到的问题是买这三种物品一共要花多少钱?生4:我的问题是买一只书包比买一台复读机要少花多少钱?生5:我很想知道买一台计算器…  相似文献   

13.
虚荣,它到底是什么东西?是它让我失去了理智,铸成了大错……“啪”一记重重的耳光打在我的脸上。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挨打,我惊愕极了,坐在水泥地上放声大哭。妈妈打我的手麻木地在空中定了格,表情漠然地站在那里;爸爸坐在沙发上,手里的烟就是送不到嘴边,烟灰也已经掉在裤子上了。望着爸爸妈妈伤心、失望的样子,这几天来发生的事情,又一幕幕浮现在我的眼前。班里的同学们攀比着花钱请客,好潇洒啊!可是我却不能跟人家比,因为爸爸妈妈每月只给我一次零花钱,绝不够大手大脚去请客的!不过,日子久了,我的心开始不“安分”了,尽管我是心有余而“钱”…  相似文献   

14.
北京 找钱     
那天,我去路旁一家小店买烟。店主是一位染着一头黄发的年轻人,穿着一件很时髦的乞丐装——是那种故意在布料上剪几个洞的牛仔服。黄毛见我进去,热情地迎上来问:“要点什么?”我说:“拿一条北京香烟。”他答应一声,从货架上拿出烟递给我,“3块钱一包,一条30。”我从衣兜掏出一张100元的,递过去。黄毛接了钱,说:100的,那我找你70。”他转身回到货架后边,过一会儿走出来,说:“给你,70元,两个10元,一个50元。你数一下。”我接过钱数起来,发觉是120元钱:上面是两个10元的,下面却是一张崭新的100元。我心里一动,他找错钱了。“是70元钱,没错吧?”…  相似文献   

15.
就我没白吃     
今天是周末,我们高中同学要在天安酒店搞一次同学聚会。自从毕业后,好多同学都混得有模有样,我却默默无闻,在一家工厂当制图员,每月和丈夫一起靠着不多的收入共同撑着这个家,我本不打算去,可禁不起同学们的一片盛情,只好答应。  相似文献   

16.
25元的士费     
父亲好不容易进了一回城,我陪他看过高楼大厦,又打的去了一处风景区。下车时,父亲看见我给司机20元,就说:“坐一次车,为什么要花这么多钱?”我说:“不多,这是比较便宜的。”父亲嘟囔说:“还不多?20元要买一堆鸡蛋呢。”说着,我去买门票,父亲问:“又要多少钱?”门票100元一张,我  相似文献   

17.
正"‘三元计划’爱心行动是唐山一中优秀校风的缩影,是唐山一中的骄傲!"在一次唐山市爱心表彰大会上,市妇联领导对唐山一中"三元计划"爱心社给予了高度评价。"三元计划"爱心社是由唐山一中2008届(20)班的学生自发成立的一个爱心组织。社团的理念是:每人每月捐出三元钱,帮助那些渴望学习的孩子重返校园。这三元钱,也许只是少喝一瓶饮料,少吃一次零食,少买一个发卡或者少坐一次出租车,但是你、我、他的三元钱汇集起来,就可以将点滴的爱心传  相似文献   

18.
爱心大使     
班会课上,我们在为一个生病的小朋友捐款。同学们一个一个地走上讲台,把钱交给班长。班长数好钱,告诉副班长,然后把钱放好。副班长就在老师的记录本上写上哪个同学捐多少钱。同学们有的捐五元,有的捐十元,还有的捐二十元。张小莉上台捐款的时候,竟然拿出一张五十元的钱交给班长。班长看看记录本,说:"张小莉同学捐的钱最多,是我们的爱心大使!"话刚说完,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相似文献   

19.
祺卓 《家长》2010,(10):12-14
女儿上小学三年级之前,我和丈夫很少给她零花钱,因为她的吃穿用我们都精心安排好了。可自从女儿升入三年级,总嚷嚷着找我们要零花钱,还说别的同学都有,就她没有。我们开始没答应,但女儿说她们班的姗姗请她吃了两次汉堡包了,她却因为没钱而不能回请。我和丈夫一合计,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女儿在同学面前失礼。可我们也不知道该给她多少零花钱合适,就给了她60元,嘱咐她先回请姗姗,剩下的钱用来接个短儿。女儿欢天喜地地拿着钱走了。第二个月女儿又找我们要钱,我们想,既然已经开了头儿,那就每月给她60元吧。  相似文献   

20.
我曾经在一所小学的四年级听过一堂“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数学课,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一上课,教师给每一位学生发了一张表,说:“我们准备到商店去买三件学习用品,表格上已经填好了三件物品的单价,每支钢笔23元,每盒颜料32元。每本词典46元。请同学们算一算并填表,买2支钢笔、2盒颜料、2本词典要多少钱,会填吗?”同学们齐声说:“会!”并很快填好了。老师又说:“如果买10支钢笔、10盒颜料、10本词典要多少钱,会填吗?”同学们齐声说:“会!”又很快填好了。老师接着说:“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算一算,如果买12支钢笔、12盒颜料、12本词典要多少钱,会填吗?”教师用神秘的眼光扫视着全班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