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喜新厌旧是人们的普遍心理.如果报纸版面天天老面孔、老选题,时间久了,读者肯定会感到"审美疲劳",会厌烦.一张报纸是否吸引读者,虽然内容是根本性的因素,但最先影响读者的,却是版面.  相似文献   

2.
为了突破面临的危机和困境,一些都市类报纸谋求"主流化"转型.一些都市类报纸声称迈向"主流化"是一种市场营销策略.本文对都市类报纸面临的困境做一分析并认为,踏踏实实做受市民欢迎、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的大众化报纸,才是都市类报纸的出路.  相似文献   

3.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两称"<21>")现在已成为一张每周发行5期的日报,但在报纸定位上仍强调深度报道.这样做有两个原因,一是,<21>以深度报道起家,其渊源可以追朔到<南方周末>,"遗传基因"决定了这张报纸不可能主发那些消息类的新闻;二是,报社的决策层意识到,作为一张传统的报纸,在速度上无论如何没办法同网络竞争,但读者手拿一张报纸阅读深度报道的愉悦感却是纸媒体的优势之一.  相似文献   

4.
50元一份的报纸,简直叫人难以相信.这是最近湘中出现的一个奇闻!地市报<益阳日报>是对开八版(或是对开四版),平时只要几毛钱一份,相对珠江三角洲的报纸几百个版面也仅一元钱来说,真可谓"益阳纸贵"啊.但,这只是"一夜情".  相似文献   

5.
报纸已经越办越厚了,报纸"厚度"从二十四版向五六十版的规模剧增,这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在不少新加入的报纸慨叹"起点太高"的同时,我们认为有必要对"厚报现象"进行一番冷静的思考.  相似文献   

6.
从1996年到现在,八年的时间过去了:曾风靡一时的"敲门发行"至今仍被许多报纸运用:但报纸发行所赖以生存发展的环境却发生了巨大变化.就成都来说,城市的面积更大了、小区的管理更严了、人们更忙了、报纸的竞争更成熟了……作为"敲门发行"的首创者,<华西都市报>面对着发行环境的变化,对"敲门发行"这一理念的内涵也有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报纸杂志化"现象,源远流长,并非从《救亡日报》开始.在长远的历史发展中,报纸与杂志多次相融、互补,但并没有简单地"杂志化".不能认为现在是所谓的"厚报时代",报纸就是"杂志化"."厚报时代"这个概括本身,就是欠科学的.  相似文献   

8.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虽然可能有失偏颇,但较为准确地表明了报纸副刊对于报纸本身的重要意义.本文试析副刊自身固有的特点,在此基础上,通过实例来论证副刊对报纸策划的影响、对编辑的要求等,这对现代副刊的改革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俗话说:人活一张脸.报纸的头版就是其"脸面",头版是否精彩直接影响读者对报纸的判断和购买欲.  相似文献   

10.
在报纸新闻中,"谐音"词中的运用,可以增加新闻报道的文采或趣味性,这让新闻报道增色不少,但在电视新闻中,运用"谐音"词却并不一定有这样的效果,有时反而会给电视新闻带来负面影响. 一、使用"谐音"词,可能让观众不知所云.  相似文献   

11.
报纸的标题,横竖排兼而有之,不仅是中国报纸历来的惯例,而且是很好的惯例.然而近来发现,相当一些报纸的标题,从头版到末版"一律横排"几成时尚风气.深入一了解,不光是时尚风气问题,据说好像还是规定.  相似文献   

12.
(续上期) [必读] 读者为什么一定要读我们这份报纸,哪些内容是读者一定要从我们报纸上获得,或者喜欢从我们报纸上获得才感到够意思的,这就是我们报纸的"必读性".一些报纸,尽管也有一定的发行量,但因为没有形成这种"必读性",也就无法最终确立自己独树一帜的品牌地位,而没有"必读性"也就没有读者的"忠诚度",只能沦为被其他报纸罩住的二流补充类报纸.  相似文献   

13.
报纸头版封面化现象由来已久,特别是近年来随着报纸越来越厚,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读图"时代到来,报纸头版不仅封面化,部分报纸还出现了"双封面".作为报纸"脸面"的头版,出现"双封面",不仅仅是抓眼球、加大导读信息量的需求,更是抢占舆论高地、凸显媒体价值的表现.本文对<齐鲁晚报>和<南方都市报>一周(2011年5月23日~5月27日)的双封面进行比较分析,力图揭示"双封面"背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王建 《传媒》2002,(6):38-39
什么是"有效发行" 报纸的效益通常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社会效益,二是经济效益.从社会效益的角度来说,报纸的每一份发行都是有效的,并无"有效"和"无效"之分."有效发行"和"无效发行"的界定,基础前提是在考察纯经济效益的范畴平台上讨论.理想而言,当然是发行量越大越好,如果一份报纸能够做到无空隙覆盖,其影响力自然会很大,这样也能产生更好的广告效益.  相似文献   

15.
消息这种体裁在报纸上从质量和数量来说都应居首要地位,没有消息,报纸就称不上"新闻纸".目前,在一些报纸上,消息却处于弱势地位,而总结式的报告却充斥版面,内容大多空洞无物,读来令人乏味至极.若是消息长期处于弱势,报纸就不可能吸引读者.消息这一新闻"决餐"质量亟待提高,这是每个采编人员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6.
在一些地方的都市类报纸上,带有明显"制作"味道的"新闻"有不断增多的趋势.2004年12月上旬,西部某省会城市的一家报社记者,在采访航天图片及实物展览时要求试穿航天服.第二天,报纸便在头版头条位置登出这位记者身穿宇航服的大幅照片,题目就是"我穿上了宇航服".文中除了"穿"航天服的过程描写,没有任何实际内容.还是这家报社,时隔不久在出版的报纸封面登出预告消息说,报社将"诚邀杨振宁来本市举行婚礼",(但杨振宁至今也未到这个城市来)并开通热线征集祝福语、婚庆公司、婚旅胜地、酒店、新婚住房和贺喜大使.同时还以两个版的篇幅,刊登社会各界对杨振宁博士与翁帆女士婚恋的"讨论"情况,有"支持"的,也有表示"不理解"的,看上去煞是热闹.  相似文献   

17.
从当前报纸市场情况看,新闻的雷同化已经发展到相当程度.而"这是通稿""这条新闻明天各家都有"更成为一些新闻来不及做进一步谋划和加工就见报的理由.雷同化甚至还不仅仅反映在当天新闻上,有的报纸第二天所报的新闻正是其他报纸前一天所报的同样内容.缺乏原创性已经现实地影响到报纸的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8.
对于市民报来说,改版过去是战略手段,如今已"降格"为常规战术动作.以武汉为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报纸五六年难得改一次版, 20世纪初,竞争的加剧,改版开始成为报纸的武器.  相似文献   

19.
"速读"诠释     
速读,顾名思义就是快读的意思. 今年,三秦都市报在代社长兼总编辑薛晓燕的大力倡导下,首次将报低的内容结构确定为"速读+专题+专刊",而且将速读放在首要的位置,要求报纸具有"速读的特点"和"专题的品质".一句话,这是办报纸的大政方针.  相似文献   

20.
近来西德政府收买报报纸,所花的钱愈来愈多,规模也愈来愈大.西德政府国防部今年拨给它所收买的报刊一笔所谓"原子武器宣传补助金",数字竟达八百五十万马克.他们收买了西德许多青年报,给他们各种"补贴",这笔赞用是在所谓"国防问题舆论活动"的基金中拨出的.对于满版谎言,充满火药气味的报纸,无人顧盼,自然不算奇怪,于是,"免费送报"的花样出现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