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是国民党历史上的一次重要的改革。它关系到当时国民党的生死存亡以及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并对我们研究当代政治制度变革有很大帮助。所以,国民党改组的原因是一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以往的文章在分析原因时主要强调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与国共合作的关系,其实,我们还可以从孙中山思想的变化、改组前国民党的不足、苏俄革命成功对孙中山的借鉴作用等方面来探究原因。  相似文献   

2.
本文就孙中山和改组派改组国民党进行了比较。两次改组都是国民党在困境中的自救活动。孙中山着重于把党建设成改造国家之势力,并形成了以之为首的坚强领导核心。改组派侧重于国民党自身内务建设,却犯了头痛医头的形而上学主义错误,终于使改组国民党成为泡影。作者指出,国民党相继两次改组表明中国国民党是个复杂、软弱、动摇的中国社会政治集团,改组派的不切实际及其自身局限,注定其拯救和复兴国民党的失败。  相似文献   

3.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廖仲恺努力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制定和坚决执行三大政策,对促成、巩固和发展第一次国共合作所起的作用仅次于孙中山。首先,廖仲恺是孙中山改组国民党最得力助手。廖仲恺通过同苏俄、共产国际代表的一系列接触和会谈和与中共的接触。逐步坚定了改组国民党和共产党合作的信心.并为改组国民党做了大量工作。其次.廖仲恺是实现国共合作的核心人物。他积极协助孙中山排除干扰,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保证了国民党“一大”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第三,廖仲恺在巩固国共合作方面作了不懈努力。他坚决贯彻大会的决议,努力创办黄埔军校,积极进行反帝运动,贯彻三大政策.与破坏国共合作的行为做斗争。  相似文献   

4.
<正>1924年1月、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毅然改组国民党,实现了国共两党的合作,从而把北伐战争推到一个新的阶段。孙中山确实不愧是一位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先驱者。在革命历史的转变关头,他能顺乎世界潮流,跟上时代步伐。这个历史功绩是不可以抹煞的。但孙中山毕竟是一位革命民主主义者。在孙中山看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派还能够担负起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使命。因此,他想通过国民党改组,清除腐败分子,  相似文献   

5.
1894年以来,国民党人之所以能够在变幻不定的政治风云中时散时聚,一直保持着相当的政治凝聚力,一个基本的原因,就在于有孙中山的政治威望和他的三民主义政治旗帜。国民党改组之后,由于孙中山实行了联俄容共的政策,宣称其民生主义与共产主义并无二致,使相当部分党员对三民主义发生了疑惑。但有孙中山在,尚可维系其组织的凝聚力,孙中山去世后,国民党在政治上和思想上的统一自然要受到空前严重的挑战。  相似文献   

6.
二十年代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原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 2 0年代初 ,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侵略不断加深 ,封建军阀混战不休时期 ,孙中山领导推翻军阀的统治斗争屡遭惨败。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与人民革命力量蓬勃发展的背景下 ,孙中山改组了国民党 ,此后 ,其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显示了国民党改组的巨大力量。  相似文献   

7.
广东国民政府:正式名称为“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前身是孙中山建立的大元帅府。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反抗北洋军阀进行过多次斗争,但均遭失败。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决心改组国民党,于1923年在广州建立大元帅府,自任大元帅。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遵照孙中山先生的遗愿,在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国民党于7月1日将大元帅府改组为国民政府,因其设在广东,通称广东革命政府。这是当时革命的最高政权机关。汪精卫、胡汉民、谭延(?)、许崇智、林森为常务委员,汪精卫任主席。广  相似文献   

8.
孙中山是国民党的创始人,他一方面形塑了国民党的组织架构、构建起主要的制度文本,另一方面主持制定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宗旨和纲领;孙中山曾领导国民党从事护法、推进国民革命,同时引领国民党实行三大政策和改组国民党。在孙中山的领导和影响之下,国民党曾经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并且曾经取得了全国意义上的执政地位。孙中山更是一位民族英雄和世纪伟人,他从未放弃对国家和民族的担当,从未放弃对民主共和理念的向往和传播,孙中山对于中华民族作出的伟大贡献已经载入史册。是否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坚持孙中山开创的事业,当下特别是能否坚持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而奋斗,是衡量国民党历史地位的根本标志。  相似文献   

9.
鲍罗廷于1923年来到中国,1927年回国。他作为苏联在中国的首席政治顾问,曾为中国革命作出巨大的贡献。他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促成了国共合作;帮助孙中山建立了强有力的北伐军,先后取得镇压“商团叛乱”、东征、南征的胜利;促进了民众运动的发展。但他在大革命危机之时再三妥协退让,牺牲共产党的利益来维护国共合作和北伐战争的进行,给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10.
1917年7月至1923年年底,孙中山及其领导的中华革命党与后来改组成立的中国国民党先后三次在广东领导反对军阀统治的护法运动。这场运动是辛亥革命以来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事业的继续和发展。它所显示的激进民主主义倾向加速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力量在五四运动以后的重新分化和组合,促使孙中山等国民党人在反对军阀专制、反对列强干涉的艰难历程中,开始探索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新路,从而为孙中山与国民党最终走向国共合作的国民革命奠定内在的基础。1917年7月,孙中山等中华革命党人与旧国民党各派势力,联合桂系军阀、滇…  相似文献   

11.
十月革命与"五四"运动的影响,以及苏俄顾问及中共的帮助,使孙中山得以成功改组国民党。在此基础上,孙中山把其建国宗旨——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发展到一个新阶段,同时提出了革命建国三时期学说,为国民党建国指明了方向。孙中山的建国思想虽带有空想的成分,但仍具有历史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2.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在共产国际及其代表的帮助下,经过中国共产党人和孙中山、廖仲恺等国民党进步人士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形成的.作为当时我党的主要领导人陈独秀,为确立党的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帮助孙中山转变思想及改组国民党做了大量的工作,在国共合作形成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1924年10月冯玉祥等发动北京政变,将部队改组为国民军,邀请孙中山北上主政,举世瞩目。从此中国共产党更加强了对国民军的工作。1925年4月在李大钊和苏联的帮助下,冯玉祥接受苏联武器援助和顾问,允许国民党派政工人员到西北军①中宣传三民主义。9月冯派遣以熊斌为团长的军事代表团赴苏考察。1926年5月9日冯到达莫斯科,进行为期3个月的访问。在此期间,正式加入了国民党,并派随访的高级将领刘骥、李鸣钟赴广州与国民政府谈判。愿以信奉三民主义、执行三大政策、全军加  相似文献   

14.
西山会议派是1924年至1927年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在中国国民党内部出现的代表地主买办阶级利益的一个右翼政治集团。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等人。他们因于1925年11月在北京西山碧云寺孙中山的灵前召开非法的“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策划及苏、反共、反对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因而被称为西山会议派。西山会议派的出现,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激烈的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在国民党内部的反映。早在1923年,孙中山在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对国民党进行改组的伟大举动,就引起了国民党内部老右派…  相似文献   

15.
1924年,孙中山及改组后的国民党,在我党和苏联的帮助下,与我党合作在广州创办了黄埔军校。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够在极简陋的物质设备环境下培养出大量的军事政治人才,被誉为国民革命的中心,其思想政治工作是一个重要的因素。而黄埔军校中的思想政治工作从第一期至第四期基本上是由周恩来、鲁易、熊雄、包惠僧等共产党人主持的,政  相似文献   

16.
1924年初、孙中山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使之成为国民党的指导思想,并在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中起了重要的进步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统治理论与主义之争空前激烈。改组派的陈公博与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围绕"国民党的改组"、"中国革命的性质"、"国民党的阶级基础"、"民众运动的存废"等问题展开一场笔墨官司。陈公博提倡以农工小资产阶级为基础,恢复民众运动,继续进行打倒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国民革命。吴稚晖则要求再度清党,进行全民革命。事实证明,此次笔战是改组派借助舆论的力量来打造自身政治立场的手段,是汪、蒋集团争夺"党权"的一次理论交锋。  相似文献   

18.
鲍罗廷对中国革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促成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参与黄埔军校的建设,为粉碎反革命势力的进攻、促进北伐出谋划策;积极投身于工农群众运动;与国民党右派作坚决斗争。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要建立革命统一战线?为什么共产党要和国民党合作?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次工人运动,在1923年受到挫折,二七大罢工失败,工人运动转入低潮。因为当时工人阶级力量还较小,而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过于强大。同时,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屡遭失败。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帮助下,孙中山认识到民众力量的伟大,认识到联合工农,建立革命武装的重要性。1922年秋,他在上海召集有共产党员参加的会议,研究改组国民党的计划。中国共产党从中国革命的需要出发,为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出国共两党合作的要求,建立革命统一战线,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中心议题。  相似文献   

20.
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中,作为合作主体的中国国民党,从合作伊始到分裂之前,始终存在着对中国共产党的限制策略,这个策略在实质上反映了国民党巩固和加强自身对国民革命领导权的基本意图.研究国民党限共策略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对于深化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两党关系的认识,将有重要的价值.国民党的限共策略起始于孙中山决定联俄容共战略决策之时,伴随着国共合作的形成而确立.因此,孙中山时期是限共策略的确立时期.众所周知,孙中山先生在陈炯明叛变之后,痛下决心转变革命策略,决定对外联俄,以争取国际援助,对内改组国民党,以强化国民党的自身建设,使其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无论联俄还是国民党的改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巩固和加强国民党在中国革命中的领导地位.在这一基本目的支配下实行国共合作,就必然采取对共产党既联合又限制的双重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