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哥儿》是日本近代著名作家夏目漱石的早期作品。小说用喜剧式的手法 ,通过主人公哥儿在学校的一段短暂的经历 ,对日本教育界的腐败现象作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 ,凸现出初期的“愤怒的漱石”的创作个性 ;在艺术上 ,作者高扬日本民族文学的传统 ,使小说洋溢着江户文学的幽默情趣和滑稽诙谐的俳谐精神 ,显示出早期漱石文学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2.
鸟笼     
<正>我的同桌鸟哥儿没来那天,正值雨后天晴。天空碧蓝如洗,新芽苍翠欲滴。尘土也被冲刷,沉默地坠入地底。本来这是件稀松平常的事,但这主人公鸟哥儿,本身就不是什么简单的人。鸟哥儿本姓廖,是个转校生,不知从哪个乡县推荐上来的。黝黑的皮肤,高大壮实的身材,结满茧的手掌,让我们很容易猜测出他的出身。他那憨厚淳朴的笑容,那响亮到能震醒全班睡觉同学的嗓门,令他引人注目。而最让人  相似文献   

3.
师陀《结婚》主人公胡去恶的特殊"乡下人"以及知识分子的双重身份决定了他对乡下的冷漠、对城市满腔热情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在对城市身份追求的过程中,主人公屡屡受挫,与城市"在而不属于"的关系最终使他陷于绝望的困境。  相似文献   

4.
钱睿含 《海外英语》2012,(14):184-185
詹姆斯·乔伊斯的《阿拉比》描述了一个小男孩对自己朦胧爱情的浪漫追求,在经过漫长又焦急的等待之后,最终爱情之梦以破灭作结。乔伊斯在他的文学作品中采用"精神顿悟"去阐述他的美学艺术,并且他运用自己独特的"微妙写实"手法,展现出《阿拉比》中的作品客观性及主人公的精神顿悟,从而生动的表达了主人公微妙的心理变化,带给人们淡淡的忧郁气息,以此证明了乔伊斯"于微妙中见真实"的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5.
冯小梅 《文教资料》2007,(30):34-36
"冷漠"和"孤独"是本文比较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和精神气质。《罪与罚》的主人公拉斯柯尼科夫和《孤独者》的主人公魏连殳都有着极其复杂的性格,通过分析,本文试图说明:拉斯柯尼科夫的"冰冷"气质源于他对现存世界的否定性判断以及力图进入另一世界(他的"终极实体")而不得的痛苦和焦灼;魏连殳的"冰冷"则源于拯救现实希望的破灭以及在希望和绝望的明灭纠缠中的黑暗心境。二者同形异质。  相似文献   

6.
正他是《美人计》中风度翩翩的间谍,是《西北偏北》中多情诙谐的广告商。他一生没有获得过奥斯卡奖,却被公认为那个时代的无冕之王。他早已辞世,名字却仍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耳边。他的完美风度被《猜火车》的主人公戏称为"大众偶像";他演出过的爱情传奇,在《西雅图未眠夜》中为男女主人公追步模仿;他多情的银幕形象,曾定格在《色·戒》中的王佳芝面前,让那个时代的男女感动涕流。但在中国,在他最风靡世界的  相似文献   

7.
梅琳 《林区教学》2013,(1):66-67
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学艺术巨匠。在文学创作中,他最擅长的是戏剧创作。《哈姆雷特》、《奥瑟罗》、《李尔王》和《麦克白》是他戏剧作品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四部,有"四大悲剧"之美誉。选取其中的一部戏剧——《哈姆雷特》,对其主人公哈姆雷特进行形象分析,并具体阐述这部作品的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8.
记得笔者初出道那段时间,曾因醉心于卡拉OK,竟把《社戏》中的‘迅哥儿’说成是鲁迅先生,把《我的叔叔于勒》中的主人公说成是于勒;‘羽扇纶巾’中的‘纶’字念成一(?)(纶),后经同行点醒,惭愧之至。晚上垫高枕头,‘三省吾身’。啊!这是对教材钻研不深,‘生’之过也。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对备受世界瞩目的《看不见的人》做一简要地分析与评论。作品的主人公,作为一个没有名字的美国黑人形象,他在敌对的环境里在思想上经历了从盲目崇拜到清醒地认识,从失去自我和最终寻找到自我的转变。埃里森讲述了主人公的一部抗争的历史。"他"的宗旨不在于对种族歧视进行批判,而是希望借此打破种族的界限。本文重点分析了《看不见的人》的主题、写作手法以及对现代人的一点启发。  相似文献   

10.
步非烟 《快乐阅读》2014,(10):62-62
<正>他是《美人计》中风度翩翩的间谍,是《西北偏北》中多情诙谐的广告商。他一生没有获得过奥斯卡奖,却被公认为那个时代的无冕之王。他早已辞世,名字却仍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耳边。他的完美风度被《猜火车》的主人公戏称为"大众偶像";他演出过的爱情传奇,在《西雅图未眠夜》中为男女主人公追步模仿;他多情的银幕形象,曾定格在《色·戒》中的王佳芝面前,让那个时代的男女感动涕流。但在中国,在他最风靡世界的  相似文献   

11.
爱尔兰著名小说家詹姆斯·乔伊斯在他的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采用了"精神顿悟"的创作技巧来展示人物错综复杂的感情。本文分析了《都柏林人》的压轴篇《死者》中主人公加布里埃尔的"精神顿悟",他的"精神顿悟"是在与三个女人交锋受挫的基础上实现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拉康的镜像阶段理论对《一千英亩》进行分析,发现主人公的悲剧发生的原因在于其父亲的控制和虐待,这些因素导致了女儿们自我的破碎。通过分析小说人物的自我和"他者"的关系,解读主人公重塑自我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3.
《等待》这部小说被认为是美籍华人作家哈金最成功的作品之一。他在《等待》中表达了与存在主义哲学一致的主题与内容。本文尝试运用萨特和加缪的存在主义理论解读主人公孔林一等再等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孔林十八年的等待是荒诞的外部世界的产物,他的第一次的等待是活在自我欺骗当中。而孔林的第二次等待反映了他真正的存在和对本真的追求。通过把读者带到主人公孔林的内心世界,哈金鼓励他们反思自己的生存状况和寻找通向"本真"和幸福之路。  相似文献   

14.
澳大利亚女作家考琳·麦卡洛的小说《荆棘鸟》被誉为"澳大利亚的《飘》"。这部长篇家世小说讲述了扎根于澳大利亚牧羊农场的祖孙三代的经历,通过女主人公梅吉的爱情故事,讲述了其在澳大利亚这个新大陆上寻找自我、发现自我并逐渐成长的经历。本文对梅吉的丈夫卢克的性格、其利己主义和泛劳动主义的思想体系和行为方式进行分析,阐述了他对女主人公梅吉的人生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夏目漱石在创作带有批判精神倾向的名作《我是猫》及《哥儿》之后,又发表了"以美为生命"的小说《草枕》,其中所蕴含的非人情美学究竟意味着什么?通过解读该篇小说中折射出的深刻意境,我们可以把握住作家夏目漱石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所持有的独特文化思维理念。  相似文献   

16.
卡夫卡有着尴尬的文化出身和民族身份,这让他产生了极大的负罪感,而负罪感又是形成其双重人格的深层原因。卡夫卡的"负罪感"不等于"原罪",而是他特有的生存体验的文化符码。《诉讼》主要通过主人公约瑟夫·K的双重身份和双重人格展现小说"负罪感"的文化内涵,具体表现为主人公的人格分裂和人格异化,艺术上则浓缩为"法的门前"的悖谬性寓言,而主人公的自我救赎是人类普遍境遇的一种诗性观照。  相似文献   

17.
《旧约》中的"约伯记",是将人的精神如何在尘世中通过挣扎而求得新生,作了一个最为令人难忘的描绘。诗篇中的那位主人公约伯,他对于神旨的领悟,他的至死不渝的追求,不可遏制的冲动,则与艺术家十分相似。奥地利作家卡夫卡不仅身上流着希伯来人的血液,他的灵魂中也奔涌着《圣经.约伯记》中的思想感情。以《饥饿艺术家》为例,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明显地晃动着约伯的影子。饥饿艺术家所追求的永恒不灭的艺术,是一种"常人难以理解的高峰"。在这里,主人公正像约伯遭受大灾大难仍忠于上帝一样,他始终不渝地忠实于自己的艺术。为达到那不可企及的艺术境地,竟让自己无期限地饿下去,显示出他对艺术永不舍弃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饥饿艺术家就是卡夫卡为艺术而受难的自画像。  相似文献   

18.
《芦花荡》是"荷花淀派"代表性的小说作品,同时它也是研究者探讨其作者孙犁先生"诗性"小说作品特色的经典文本。而对《芦花荡》的那个主人公,那个无名无姓的"老头子"形象的把握则是我们语文教学关键中的关键。一、一位普通的老者《芦花荡》的主人公老头子是一位普通的人物形象。说其普通我们有以下的理由:首先,"老头子"是一位没有姓名的抗日民众。他虽然参加反抗日寇侵略的斗争,虽然在反抗日寇的斗争中做  相似文献   

19.
父权思想强调男性地位,把女性作为"他者"。这种思想在中西文化差异语境下创作的美国华裔作品中尤为明显。《华女阿五》中的主人公阿五是出生于纽约唐人街黄家的第五个女儿。父权制思想的影响使得主人公处于一种特殊的弱势他者身份。  相似文献   

20.
郁达夫的代表作《沉沦》自问世以来,就得到学者的青睐,他们对《沉沦》展开不同程度的研究:反帝反封建主题、心理学解读、主人公"零余者"形象的分析等。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和文化分析,结合"流散语境"来重新解读《沉沦》,重点分析《沉沦》中主人公的"阙限性",以此挖掘《沉沦》在当今移民文化和现代文化中的价值与意义,充分展现《沉沦》的动态魅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