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陈友松电化教育学术思想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友松先生是我国电化教育的拓荒者,在课程开设、电教刊物创办等方面均有开拓性作为。陈友松对媒体技术和电影教育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独特的解读,为我国早期电化教育在国际视野下的本土化创新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发愤"说和"忠义"说是李贽<水浒传>批评思想的集中体现.前者强调小说应是"发愤之作","不愤则不作",即现代所说的创作激情;后者是对小说主题的概括,肯定了梁山起义的正义性.李贽的<水浒传>批评思想及其艺术分析在当时的"小说界"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一直以来都是文人喜于探讨的话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进行试论:“发愤著书”说源干对黑暗政治、不幸命运的抗争;“发愤著书”说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发愤著书”的艺术手法:以小见大,以近见远,以古喻今;“发愤著书”体现了“中和之美”的审美标准。  相似文献   

4.
在司马迁那里,"发愤著书"的命题脱胎于"穷愁著书",是"穷愁著书"的升华。理解这个命题需要从"发愤"和"著书"两个词的语境出发,展开一种历史语言学的追踪,以此为前提,所谓"发愤著书"只能是在特殊的历史情境中由圣人完成的活动,这决定了它的神圣诗学内涵——借助叙事形态重新恢复人作为信仰者的身位,最终期望到达对天人性命之道的领悟。  相似文献   

5.
在继承和批判先秦儒家文艺思想的基础上,司马迁形成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文学观。发展了萌芽于先秦时期的"发愤"理论,提出"发愤著书"说;进一步深化了先秦儒家对于文学社会功用的认识;《史记》浓郁的悲剧气氛,突破了儒家诗教"温柔敦厚"的"中和"思想。司马迁具有创新意义的文学思想,对后代文艺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诗穷者而后工"是由"发愤著书"衍生出来的子命题.其产生具有四个方面的原因:一为"穷而发愤",其文"要约而写真";二为"穷而发愤",其文能"写人情之所难言";三为"人穷则诗工";四为"欢愉之辞难工,穷愁之言易好"."诗穷者而后工"其实道出了文艺创作中的创作主体的内在动力问题.  相似文献   

7.
<正>三、道志言情,高扬诗教传统陈友松自幼饱读诗书,经典之言烂熟于胸。当时虽未见其大用,但在经历了新知的激荡与岁月的发酵之后,它们逐渐积聚成深沉的思想、精神的能量。1942年,他接长成立仅1年的湖北省立教育学院。当时正值抗战最困难的时期,"学院早创、教学条件极差、学生多思离去"。[1]他上任后,即定宗旨以励学风、延名师以植学基,与师生共辟草莱以广黉舍。方辉盛先生(1922年生)于1945年冬毕业于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他目睹了从湖北省立教育学院至国立湖北师范学院之历史性跨越;在此跨越中有着特殊贡献的,则是陈友松院长:  相似文献   

8.
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在情感维度上主要讲求"愤","愤"的表达或疏导方式为"著书",其创作动力主要为"发愤"。钟嵘在《诗品》中品评作家及诗歌时,继承了"发愤著书"说,在情感维度上十分推重怨情,在表达方式则为"陈诗",在创作动力上重视"发愤"与"著书"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此外,钟嵘在《诗品》中还拓展了"愤"所蕴含的内容,从理论角度阐述了"愤"情对人类的共情性作用,并论及自然外物对作者创作的情境性、当下化的激发作用,扩大了创作动力的来源范围及感发机制。  相似文献   

9.
归庄之"两不幸"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庄是明代重要的遗民作家。其创作鲜明体现了以"际危亡之世"的"大不幸"和"身处厄穷"的"小不幸"相结合的理论主张。作品佯狂骂世的文字冲破了"发愤著书"的文论传统中儒家的中和思想,表现出一种与世抗争的时代精神,从而丰富和深化了司马迁以来"发愤著书"说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从历代文论对《楚辞》的研究出发,找寻"发愤著书"思想的成因。通过研究汉代以来文学大家对"发愤著书"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比较"痛感之美"在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反推"作用,以观望知识分子所推崇的"痛感之美"。  相似文献   

11.
"发愤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在战国秦汉时期开始得到提倡并日趋成熟,其基本内涵与生命意识紧密相连,包括个体生命中气、情、志统一的整体"生命之气"的充盈与发抒。汉代"发愤"心理基调的形成,与"气化宇宙论"哲学思想的确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陈浩老师认为,2012年安徽卷文言文阅读虚词考查题中,命题者提供的参考答案A"不正确",理由是:"木欣欣以向荣"之"以"表"修饰关系";"遂发愤以卒"之"以"则表承接关系.(详见《关于一道高考题答案的质疑》,《语文学习》2013年第3期) 笔者认为,"遂发愤以卒"之"以"也是表示修饰关系.  相似文献   

13.
"穷而后工"说与"发愤著书"说辨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我国古代文论中的"穷而后工"说与"发愤著书"说是两个不同性质并包孕不同理论内涵的命题,人们惯常把后者视为前者的理论上源,这是有欠准确的."穷而后工"说回答的是作家的创作为何而工的问题,而"发愤著书"说回答的则是作家的创作何为而作的问题,一个属于作品缘何而工的成因说,一个属于情感缘何而发的动因说,两者各有其独自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14.
<离骚>"发愤抒情"具有"愤"的情感性美学特质."愤"作为作家主体的一种创作动力,不仅仅止于诗人自身的忧思,而是悲剧意识下集体主体所赋予的代表国家利益的公愤,是整个社会现实的真实反映,具有深刻的批判性,其中包含着深广的忧患,具有广泛的人民性,因而也具有普遍的审美意义,这也正是发愤抒情特有的情感性悲剧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上面是伟大的历史学家司  相似文献   

16.
陈友松是我国现代教育财政学的重要开拓者之一。他接受过系统、严谨的学术训练,深知中国教育与社会经济现实情况,就民国时期的教育财政实践与研究问题,提出了许多成体系、有创见的思想。他的教育财政思想具有几个鲜明的特征:追求教育财政机会的均等性;推崇财政收支的法治化;主张教育财政宗旨的时代性;强调教育财政改革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7.
韩愈"不平则鸣"既可"自鸣不幸",亦可"鸣国家之盛";但并非哀乐并举,仍然以抒怨为主,所谓"羁旅草野"之士"善鸣","穷苦之言易好"."不平则鸣"说上承孔子"诗可以怨"、屈原"发愤抒情"、刘向"愤中形外"、司马迁"发愤著书"等前人理论.又对后世欧阳修"穷而后工"、李贽"不愤不作"等理论的提出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的重要财富.  相似文献   

18.
司马迁“发愤著书”理论在清代的发展主要有三个方面:1- 鲜明的时代性。清初,许多作家借“发愤”说发民族之义愤;鸦片战争以后,发仇恨帝国主义、振兴中华民族之感情。2- 范围的拓宽。不少作者从文学理论与创作实践的结合上,把它应用于小说创作中。3-“发愤”之作冲破“中和”思想,表现出与世抗争的精神。清代发愤说,对“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文学创作的动力,我国古代的文论家有很多说法,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是其中的代表学说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自娱"说、"娱己"说、"遣兴"说、"畅神"说等,后面的这些说法可以概括为"著文自娱"说,"著文自娱"说可以说是对司马迁"发愤著书"说很好的补充.这两种学说在中国古代文论史和文学史上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精读课文,理解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以及他是怎样发愤写《史记》的。3.重点研读第三自然段,凭借语言文字,适度拓展,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