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荷花淀》运用散文诗一样的语言,融叙事、写景和抒情为一体,把烽火硝烟的战争场面描写得诗情画意,被称为"诗体小说"。通常鉴赏诗歌,我们从诗歌的语言运用、意境营造、艺术手法等方面入手。同样,赏析"诗体小说"《荷花淀》时,我们也可从这几个角度去品评。  相似文献   

2.
李鸿燕 《考试周刊》2014,(16):26-27
<正>"美丽"通常隐藏在"盖头"里,只有"掀起",才能看见"美丽"。古代流传下来的经典文言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们的"美丽"在于作者用高度凝练的语言为我们营造出的意境和情感,即使这意境、情感再凄伤,也美得绝伦。但中学生似乎不感兴趣,非常漠视这种"美丽"。究其原因,我认为有三:一是年代太久,跨度太大,学生不能体会当时作者的心境。二是时代不同,追求不同。文言诗词在学生心里根本不占主导地位。三是老师的引导不到位。在这三点中,我觉得教师的引导不到位最主要。因此,学生在鉴赏文言诗词的"美丽"时,教师必须用  相似文献   

3.
文言小说是以形象性叙述为主,戏曲文学以意象性叙述为主。通过同一题材从唐小说到明戏曲嬗变的比较研究,可以得出:文言小说叙述更倾向于形象之美、叙事之美、理趣之美,戏曲文学叙述更倾向于意象之美、诗境之美、情趣之美。  相似文献   

4.
小说散文化倾向的出现是"五四"时期现代小说文体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陈衡哲的散文化小说淡化故事情节的戏剧性,着力抒写人性中自然、健康和美好的一面,表现出鲜明的人道主义色彩。陈衡哲的作品叙事清新自然,情感抒发从容而理性,在叙事中着力追求"平淡"之美,为读者营造出了一种自然与意趣相融合的艺术境界。  相似文献   

5.
废名诗化小说的特质在于他在小说中营造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诗性的世界,在小说中努力构筑诗的意境美,用诗的意象手法进行小说叙事。废名小说的先锋性表现在对传统小说模式的解构和对新小说艺术的探索。  相似文献   

6.
骈体小说属于文言小说的一个子类,具有情感化、主观化的叙事特征.它的文体特征可以归纳为:徐缓迂回的叙事节奏和阴柔文风;重视情感渗入,具有浓郁的抒情特征;注重藻饰,语句绮丽;骈散相问、具有张力之美;历史文化意象和当下意象并存,营造了意蕴深厚的氛围.  相似文献   

7.
宋代是我国文言小说发展的特殊时期,在这一时期文言小说发生了叙事角度和叙事方式的转变,本文从叙事演变的角度出发,结合宋代文言小说的实际,对宋代文言小说的叙事演变进行简要的探析。  相似文献   

8.
人们欣赏文言诗词的着眼点是:诗情画意.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把诗词的画面美及情感美结合在一起,而这二者的结合便是诗词的意境.教师应该不断尝试让学生进入诗歌意境,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
中学统编的十二本语文教材蕴藏着对学生进行语文美育的丰富内容。其中的文学作品最适合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初、高中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有230篇(首),是其他美育环节所难以取代的。诗词共有82首,居第一位;小说58篇,居第二位;散文57篇,居第三位;传记12篇,居第四位;戏曲9折(首)、民间故事、童话、寓言合计也是9篇,并列第五;报告文学3篇,数量最少。从量上也可以看出,诗词是语文美育的重要教材之一。诗词最独特的艺术美是音乐美、意境美与意蕴美。这种艺术美是其他体裁的文学作品所无法匹敌的。比如音乐美,小说、传记、寓言等文学作品都不具有这种美。再如意境美,小说中有,散文中有,童话中也有,但是,最美的意境还是隐藏于诗词之中,因为诗词以外的意境往往被详尽的描述所道白,减少了意境  相似文献   

10.
以"法"为核心论域、不同文体叙事作品叙事理论之间具有融通性是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两大特征,深明此点,以"法"为切入点对中国古代叙事理论进行研究,以"部法"、"章法"、"笔法"三大范畴为纲,可以有效建构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国叙事学。  相似文献   

11.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在文学批评领域大放异彩,意境说更是影响深远.然意境之说由来已久,前人早有论及.从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实践出发,联系古代文艺理论,我们可以在广阔的范围内总结古代诗人创造意境的艺术经验,探索古典诗歌表现意境的艺术规律,为今天的诗歌创作和诗歌评论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2.
联想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形象思维,是艺术思维的主要方式,也是艺术虚构的基本方法。联想中的接近联想、类似联想、对比联想和象征联想在诗词创作中或单独使用,或合而用之,或交叉互见。对诗词的意境生成创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意境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学翻译中意境再现的三个条件:意象的再现,情趣的传达以及审美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14.
《阳关三叠》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中的一首经典性的古诗词歌曲。由唐代著名诗人、音乐家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改编、谱写而成,歌曲中短短几十个字不但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不舍与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而且饱含了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歌曲流露出浓浓的惜别伤感之情,让人回味无穷。  相似文献   

15.
“物感”说作为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命题,探讨并分析了艺术的发生论,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追求心物交融统一的特点,并对中国古代美学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接影响了后代的文论和诗论,影响了中国意境论的形成。  相似文献   

16.
张问仁是迄今所知明朝唯一的青海本土诗人,在青海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诗歌具有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浪漫主义的风格,在明代青海诗歌中极具代表性.这种诗风的形成,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外,还有其文学与美学的根源.从文学上看,是对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与唐代“李杜”、“韩柳”诗歌的接受与发展;以美学而言,是对中国古典美学“哀怨”命题的继承与创新.张问仁的诗歌既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又有较高的史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觉醒意识是贯穿李清照一生与其创作的精神底蕴,李清照的婚姻道路及其艺术成就构成了李清照觉醒意识的两个方面——行为觉醒和艺术觉醒。作为一个中国古代觉醒的文学女性,她敢言直谏,更在婚姻生活中追求平等;而艺术方面,她强调词“别是一家”,并“用浅俗之语,发清新之思”,开创了词史上别有特色的“易安体”。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主要体现在两大领域:一是古典诗论对“韵”的论说,二是古典词论对“韵”的论说。其内容,主要表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韵”作为文学审美之本的标树;二是对“韵”审美特征与要求的探讨;三是对“韵”的创造与生成的考察。我国古代文论对“韵”的论说,为我们今天更好地把握“韵”的审美范畴提供了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19.
朱瑜章认为新《语文教学大纲》中将具有“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作为文言文教学目的没有涉及它的精神内涵。应予修改。并提出要用“古典诗文”来指称语文教材中的古代作品。这是朱氏对“阅读能力”的一种误解,更是对《大纲》精神的误解。新《语文教学大纲》中的文言文教学目的是合理的,“古典诗文”一词并不能取代“文言文”,“文言文”的概念可以涵盖“古典诗文”。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诗歌是我国文化宝藏中的瑰宝,英译中国古代诗歌要注意保持原诗和译诗之间的细节真实、社会真实和艺术真实。通过这三者完美、和谐地统一,把中国古代诗歌展现给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