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史红艳 《广西教育》2014,(31):130-131
话轮转换作为会话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戏剧语篇进行分析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法。基于前人研究的量化理论框架,以戏剧《卖花女》中的三个片段为语料,研究话轮转换与戏剧人物间的权势关系、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剧情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验证了话轮转换量化研究方法应用于研究文学批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话轮转换作为会话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戏剧语篇进行分析的一个新兴的研究方法。基于前人研究的量化理论框架,以戏剧《卖花女》中的三个片段为语料,研究话轮转换与戏剧人物间的权势关系、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剧情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验证了话轮转换量化研究方法应用于研究文学批评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曹禺的剧本《雷雨》第二幕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的对话片断进行话轮分析,展现了戏剧中话轮转换对成功塑造人物形象、反映人物关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话轮转换是会话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而话轮转换规则通过说话者和听话者角色的不断变换以及会话参与者采取的不同话轮控制策略,通常用来分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特征,是新兴的戏剧文体学分析方法。通过运用话轮转换规则对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处女作《追风筝的人》主角阿米尔与其"宿敌"阿塞夫发生在童年时代及阿米尔因故重回家乡之时发生的两次精彩对白中的会话进行分析对比,旨在揭示作品主人公阿米尔的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变化。  相似文献   

5.
《推销员之死》是亚瑟·米勒的代表作,在美国戏剧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文从盲目自信和无法正视现实两个方面论证了主人公威利的理想主义本性,揭示了一个理想主义者在现实世界的悲惨命运,旨在说明一个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就不能自我欺骗,不要追求不切实际的幻想,而是实实在在做人,调适自己与社会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和奥古斯特.威尔逊的《篱笆》在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方面惊人地相似,后者甚至被称为前者的黑人版。然而,两剧的戏剧创作手法有着显著区别,体现了主流文学传统和非裔文学传统的差异。米勒的戏剧作为美国主流戏剧的代表,深受西方戏剧传统的影响,有着明显的古希腊戏剧、现实主义戏剧和心理剧的痕迹。非裔戏剧家奥古斯特.威尔逊在吸纳西方戏剧传统的同时,承袭了美国非裔文学口头叙事、魔幻性、音乐性的创作传统。  相似文献   

7.
论文从会话分析角度探究了《锵锵三人行》谈话节目的话轮转换系统,侧重于从话轮顺序、话轮类型、话轮转换、分配方式和语言特征等方面来详细描述该节目的话轮转换系统特点。研究结果表明,该谈话节目的话轮转换系统呈现出半机构特点,主要体现在宽松的话题控制、频繁的对话模式和角色转换等。  相似文献   

8.
会话分析是戏剧会话研究的重要方法。会话分析中的话轮转换分析法在萧伯纳的名剧《华伦夫人的职业》随处可见,通过分析可以揭示对话中的隐含的权势关系和人物性格。  相似文献   

9.
学生话轮转换技巧的提高是会话流畅的关键。本研究在介绍会话、话轮、话轮转换理论的基础上,抽取《中国学生英语口笔语语料库(2.0版)》2003-2006年专业四级口试的48个样本,重点研究学生会话中话轮转换处的会话填充语。研究发现,专业四级学生话轮转换处的会话填充语主要有四大功能:延缓回答、回应/应答、要求发话、表明观点。专四学生已基本掌握捕捉话轮转换关联位置的能力,并具备一定的话轮转换技巧。但是交谈过程还欠缺自然流畅性,主要表现在对母语语音词进行直接迁移和过度使用语气词等。数据证明,学生还不能自如使用话轮转换处的会话填充语。  相似文献   

10.
陈姗姗 《考试周刊》2012,(54):23-24
冲突性话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是话语分析中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本文根据话轮转换理论,以美国著名肥皂剧《绝望主妇》中所出现的跨代冲突性对话为语料.对美国长辈与晚辈之间冲突性话语的话轮转换方式做了比较研究。通过对话轮索求策略和话轮放弃方式的分析。总结出美国跨代间冲突话语的话轮转换方式的特点,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1.
话的基本单位是话轮,话轮在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轮换成为话轮转换,话轮转换并非说话人随心所欲的转换,是受一定规律支配的,话语标记语well是会话中话轮持续的手段.本文分析《绝望的主妇》中话语标记语well的话轮转换标志功能.  相似文献   

12.
美国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是二战以来美国的最佳戏剧,剧中主人公威利·洛曼是一位推销员,本文试图解析小说中的神话暗喻。  相似文献   

13.
著名戏剧《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是极其典型的一部关于梦的悲剧——它以梦为主题又真正具有悲剧的实质。  相似文献   

14.
美国剧作家阿瑟.密勒的作品《推销员之死》在表现手法上运用了意识流作品的写作特点,通过主人公的回忆、幻想以及戏剧舞台效果展现的表现手法,使整部剧构成了一幅真实与幻想交织、现实与回忆融合、直叙与插叙交替的整体画面,充分展现了悲剧主人公威利.洛曼矛盾的内心、缺陷的性格及他那虚幻的梦境。  相似文献   

15.
方芳 《考试周刊》2014,(84):19-20
本文从四个方面对电影片段《泰坦尼克》进行分析:言语与语境的互动;话轮转换带动话题变化;权利关系的体现;消极礼貌和面子威胁行为。  相似文献   

16.
《推销员之死》是米勒最著名的剧本,它不仅反映了在一个家庭内部的残酷斗争,而且也反映了一个更大的关于美国民族的价值观念。这部戏剧揭示出对美国梦盲目信仰的代价并且包含了一些其它重要的主题:无边的幻想,懦弱的行为和成功的内涵。  相似文献   

17.
宋志华  苏飞 《文教资料》2009,(20):24-25
阿瑟·密勒的代表作<推销员之死>无论是从思想深度还是创作技巧方面,都可以说是美国戏剧创作史上的经典.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角度来解读这一剧作,剖析了<推销员之死>的生态内涵和阿瑟·密勒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深切关注.  相似文献   

18.
《推销员之死》是阿瑟·米勒一部非常重要的戏剧作品,本文从分析剧作最主要女性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展现这部剧所揭示的普通人的悲剧性。  相似文献   

19.
话轮转换在生活中具有普遍性,它是基本的"言说转换机制"(speech-exchange syst em)(Sacks et al.1 974:698)。访谈类节目《非常静距离》在会话过程中能合理的使用话轮转换机制。本文根据Sacks,Scheglof f和Jef f er son在日常交际研究中总结出来的话轮转换规律及该访谈节目本身的一些特点,对节目中主持人与嘉宾,及嘉宾之间的话轮转换现象和他们所使用的话轮转换机制进行分析,揭示此类访谈节目中的会话规律。  相似文献   

20.
电视访谈节目是日常会话的一种表现形式,话轮是日常会话的基本结构单位,话轮转换通常被认为是会话分析的核心问题。而人们在进行话轮转换时,语境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杨澜访谈萨马兰奇中一些对话为例,旨在阐释语境在访谈类节目话轮转换里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