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 毫秒
1.
论郭沫若史剧的悲剧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沫若1940年代的历史悲剧,是一种以历史为依托,社会为标的历史与现实同构的社会-历史悲剧,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和政治色彩,但对伦理层面上道德英雄的人格创造,使之进入到对理想的人性世界的建构,不仅在现实的政治意义之外焕发出动人的美学意义,也将中国现代悲剧中的现实主流推向高峰.  相似文献   

2.
柳霞  段莉 《大学时代》2006,(11):52-53
人的生存如同硬币两面,既有可以选择的一面,也有难以选择的另一面。悲剧的诞生就在于不可选择。从这种意义上讲,人的一生都会或多或少地遭遇悲剧,这使得“悲剧”的存在和我们对于悲剧的探讨尤具现实意义。而在历史的推进作用之下,人的宏观生存环境逐渐改变,悲剧的内容和存在形式也有了新的演绎。《海上钢琴师》就是一部游走在虚幻与现实之间的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现代悲剧范本。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现代美学视角审视了高乃依的悲剧美学思想,作者从审美的时代差异,悲剧的社会功用或目的,悲剧题材的历史发展观,悲剧人物等方面分析和揭示了高乃依悲剧美学思想的特点,并指出高乃依对“三一律”的服从与超越之间的矛盾态度。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对拉萨尔剧作《济金根》的批评,成为悲剧思想发展史上的转折性文献。在这些文献中,马克思恩格斯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了既有悲剧理论,提出了"现代悲剧"观念,并阐发这一悲剧类型的历史的和美学的要求。他们指出并不存在所谓理念论的悲剧,只有社会历史的矛盾和冲突导致现实悲剧;社会历史的变动才是悲剧的真正根源和悲剧艺术的真正内容;历史变动是否合乎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或者说是否合乎历史理性,才是判断历史变动是否构成悲剧的内在准则。他们在批判理念论的悲剧观的同时,还提出了现实主义剧作和文学作品的美学要求,即悲剧或文学作品要做到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历史理性和美学要求的有机融合。  相似文献   

5.
雷蒙·威廉斯在现代“悲剧死亡论”的众声喧哗中,重新冷静地思考了悲剧的现代性问题。他从情感结构和生活经验出发,把革命与悲剧联系起来,通过对“自由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等文学流派所表征的悲剧观念、革命观念以及给人们带来的现实反应和情感结构变化的分析,揭示了现实革命行动的必然性、革命目标的绝对性、革命信仰的不可磨灭性和革命行动过程的悲剧性;在文学批评层面,他通过布莱希特探寻现代悲剧意识与未来的革命形式,认为革命的艺术家需要通过艺术形式的构造张力来突显当代意识形态的虚幻性和欺骗性本质,激起人们的悲剧意识和革命观念。威廉斯的悲剧理论与文学批评相互呼应,最终形成了对现代社会悲剧观念转型之际的重要理论构想,为转型时期的现代悲剧观念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也为马克思主义悲剧理论的延续提供了重要的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6.
通过饮酒,李白宣泄、消解了现实之悲,并在醉的幻觉中超越异化的现实苦境,进入物我相融、个性舒展的自然真我世界,享受到人生的快乐。但是,李白毫无节制的纵酒狂醉也激化了他与现实社会的矛盾,加剧了他与现实世界的冲突,损害了个体存在与群体存在之间的和谐关系,对其婚姻家庭悲剧和政治悲剧的形成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以现代悲剧美学理论观照北宋词可知,北宋词抒写了悲剧意识,折射出悲剧精神,是词人的悲剧意识与悲剧精神的载体。其悲剧意识主要有三种范型,即词人的生命悲剧意识、词体的生存悲剧意识、词学主体的情感悲剧意识;其悲剧精神主要有两重内涵,即鲜明的抗争精神、与现实社会相矛盾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福克纳的小说与现代悲剧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克纳小说中生活在历史变革时期的美国南方人集中体现出现代悲剧精神。现代悲剧精神的核心之一是现代个人在多重生存困境中,对可望而不可及的自由生存和理想人性的苦苦追求。其二是对现代人所理解的人的生存的真正的、真实性的、无尽的苦苦追求。从小说中悲剧人物身上体现出的现代悲剧精神,我们看到了南方的未来和希望。  相似文献   

9.
《姨妈的故事》并非如一些人所认为的属于现代喜剧,而是有其深刻的悲剧内涵。首先,怀特从个人与社会的对立出发,通过主人公希奥多拉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质疑、挑战和拒绝,揭示了她对现实世界的认同危机。其次,希奥多拉寻求新的信念、寻求肯定真实自我的精神探索反而使她陷入了精神困境,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个人生存的内在危机状况。最后,希奥多拉勇于面对社会现实对个性存在真实性的否定,选择了明知必败的抗争,以证明自己的合理存在,维护自身价值和个人尊严,最终演绎为现代社会中的生存悲剧,由此显示出怀特对现代人生悲剧的独特诠释。  相似文献   

10.
桃花源的产生、存在和消失过程,是对现实世界逃避退让的过程,即“避”、“闭”、“蔽”。这是桃花源的悲剧,实质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不可能实现之间的冲突。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写尽平凡人物生活的苍凉困惑以及生命中惘惘的威胁。《金锁记》中,作者笔下尖锐现实的人物叙事将新旧交织社会下人性的渐失和物欲的膨胀展现的淋漓尽致。放眼故事展开的时代背景,我们不难发现主人公们的悲剧已经超过了个人人物命运的悲剧,是整个时代悲剧的缩影,是当时的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现实的不可实现之间的矛盾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盖茨比作为悲剧人物,体现了一种与英雄伟人相同的悲剧原则。虽然他的梦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导致了他走向毁灭,但是通过他的悲剧,不仅可以看到盖茨比这个人物的光辉以及酿成这种悲剧的社会根源,而且可以看出作者倾注在小说中的悲剧意识。  相似文献   

13.
中国悲剧具有与西方悲剧不同的审美特征,中国悲剧的悲剧人物不但是历史正义的化身,而且在道德上比较完美。西方悲剧冲突就不在悲剧人物身上展开,而是正义力量和邪恶势力之间展开,悲剧人物在不懈的斗争中达到历史的进步和道德的统一。中国悲剧有属于自己民族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心理,这与西方悲剧迥然有异,主要区别在于悲剧中的悲剧人物、悲剧冲突。  相似文献   

14.
孙镇国 《现代语文》2007,(12):99-100
马克思与恩格斯从社会历史的角度,分析了悲剧产生的根源,完成了从内向外的转变,即从悲剧主人公自身转向客观的社会历史条件。但在对悲剧主人公的认识上,马克思与恩格斯是不同的,并且马克思的悲剧观存在着矛盾与缺陷。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悲剧观采用一种历史的、动态的视角来审视悲剧的发展与流变,莫言的作品就是立足于现实经验,在大的历史维度之下,对社会的黑暗面做出行动性的反应,可以说是现代悲剧观念的有力践行者.本文以《酒国》为案例,试图在马克思主义悲剧观的理论框架内探讨莫言小说中的人性观念,挖掘作品中所渗透的深沉的历史感与悲剧意识以及普遍的人性内涵,进而探寻莫言作品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民族烙印与板具当代意义的瞢适性价值.  相似文献   

16.
历史正剧《苏东坡》首播以来得到观众与专家的高度评价,将之定性为"悲剧"或许更为恰当。该剧力矫当下影视"回避悲剧"的误区,再现了伟人苏轼最具文化深度的悲剧"宿命":"情本"理想永远领先于现实,却又受制于现实。他要寻找当时社会的具体出路以及人生的根本出路,也就承担了双重的悲哀。中国文化有着最彻底的悲剧意识,那就是"人活着"一切都要靠自己建构并不断被追询。悲剧使人震撼甚至恐惧,同时却激发了人之为人的尊严与力量,该剧正是再现了传统士人那种毅然崛立的悲剧精神,以此激励当代社会。某种意义上讲,它堪称当代影视的里程碑。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评论界一直把小说《呼啸山庄》中的男主人公希思克利夫定义成一个复仇恶魔,而对其孤独的挣扎和无助的抵抗却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从现代悲剧理论来看,其悲剧性源于不可改变的社会现实和他个人坚强意志之间的冲突,其悲惨结局显示出了一种悲剧美。  相似文献   

18.
元代关汉卿的公案剧《包待制三勘蝴蝶梦》是一部现实主义悲剧,它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法治的腐败和社会现实的黑暗。这部杂剧以王母一家的悲剧命运走向为主线,演绎了母子之间的亲情与兄弟之间的孝悌之义,宣扬了儒家的礼教文化。该剧也充分表现了元代社会,乃至整个封建社会广泛存在的法、礼、情的深刻矛盾冲突,以及“有法不依”“礼在法上”“情止乎礼”的普遍现象。关汉卿通过“梦境”的设置,为悲剧冲突找到了超越与弥合的转机,最终给普通人以生的希望,展示了高超的悲剧创作艺术。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是对阿Q悲剧性格的初步分析,从社会历史根源上探讨这种悲剧性格形成的历史必然性.从而得出,阿Q的悲剧性格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性格.同时,把阿Q的这种悲剧性格与现代人进行对比,得出现代社会中也存在某种程度上的阿Q式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20.
日本大文学家森鸥外在其创作后期,放弃了反映社会现实题材的文学创作,独辟蹊径倾心开创了日本历史小说创作的先河。《高濑舟》就是其中一篇有名的反映历史与现实的矛盾冲撞,宣扬超逸脱俗思想的短篇小说。本文尝试从悲剧关学角度,对文学叙事中对人的不幸遭遇、悲剧主人公的抗争行为以及潜在的精神超越这几个基本要素在作品所体现出的悲剧美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