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精华之一的“德治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背景和十分重要的意义;德治和法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应注重研究落实以德治国的途径、方法、目的、措施等。  相似文献   

2.
孔子是德治思想最典范的代表人物,其所推出的一系列的“德治”思想主张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施政思想,对于我国目前实施的“以德治国”方略具有一定的现实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3.
江泽民同志在2002年1月10日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提出“以德治国”的方略,这就是: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法治与德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在中国历史上,很多人都主张儒法并用。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唐朝,统治者一面搞“贞观修礼”,制定了一套封建的道德体系,以“正家”、“定天下”;一方面又制定法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严密、最系统的封建法典——唐律,…  相似文献   

4.
“以德治国”思想与传统“德治”思想从内容到实质都有着极大区别,是具有科学内涵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也是对“依法治国”的坚持和补充,实施“以德治国”方略,须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5.
江泽民同志提出的“以德治国”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治国方略,它的提出也引出了一个问题:“以德治国”与传统“德治”的关系。“德治”是中国封建国家的治国思想核心,“以德治国”是当今的治国方略,它们都适应当代的发展要求。在内容、方法和治理手段上,有着相同的地方,也有着许多不同。我们不能把它们等同起来,也不能完全对立,要以说“以德治国”是传统的“德治”的批判与继承。  相似文献   

6.
在应试教育的驱使下,不少学校依赖于制度管人,结果是很多时候“管住了身,管不了心”。只有有效实效“以德治教”,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问题。德育是“以德治教”的重要内容。对学生进行德育,学校起主渠道作用。学校要以先进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为指导,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采用符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引导方法,将“以德治教”落到实务。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以德治国”,追根溯源是对儒家“德治”思想中以民为本,立身惟正,举贤任能,教而后刑等积极合理因素的深刻借鉴和继承,包容了儒家“德治”智慧的深厚底蕴。“以德治国”与儒家“德治”在性质和内容、主体和目的、实施时的地位和方式等方面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和不同。“以德治国”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思想的发展和升华,是新时期对国家管理机制进行理论探索的结晶。  相似文献   

8.
文章探索中国传统的“以德治国”的源流及其基本内容,认为“为政以德”是传统德治思想的核心内容,“民为邦本”是德治思想的精华,惠民利民是实现德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9.
“以德治教”思想是孔子提出、倡导的一种以道德手段进行教育管理的思想。它主张只有德才兼备的君子才能从事管理工作,因而提出了“学而优则仕”、“为政以德”的观点。其核心实际上是“礼”和“仁”的思想。“礼”就是外在于人的政治等级制度、伦理道德规范、一切交往礼仪;“仁”就是内化于人心的道德信仰。前者维护社会稳定,后者维护宗法等级。其实现的途径就是“化民成俗”。单从教育管理学的角度讲,孔子所谓的“化民成俗”就是一种管理策略,即把被管理者的思想和行为教育转化为符合礼乐之道,形成一种社会的民风土习。他把管理行为道德化…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历史上,法治和德治一直是治理国家的两种根本手段,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对调整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德治”思想是中国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今天我们所说的“以德治国”.并不是只有中国传统的儒家“德治”思想这一理论来源,不应谊把今天的“以德治国”看成只是对古代儒家“德治”思想的继承发展。  相似文献   

11.
“以德治国”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21世纪初提出的重要治国方略,它是对我国传统“德治”思想的批判继承并和改革开放的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实施这一方略必须把“以德治国”和“依法治国”紧密结合起来,以德治党,以德治政,提高全社会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似文献   

12.
“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落实到教育战线就是体现在“以德治教’’上。搞好“以德治教”,应该具体采取“一个提高”和“三个结合”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江泽民同志关于“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 ,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国安邦的基本方略的精辟概括 ,是对古今中外治国经验的深刻总结 ,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高校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实现以德治教尤为迫切和重要。一、“以德治国”与“以德治教”的关系“以德治国”方略的实施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 ,“以德治教”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只有把“以德治国”的方略扎扎实实地落实到各部门以及每个公民身上 ,才会产生巨大的治国效应。1 .“以德治教”是“以德治国”的基础。“以德治国”是靠人来实现的 ,而人则有道德高尚…  相似文献   

14.
董仲舒的“合偶”说第一次以抽象概念的形式表述了对立面统一的辩证思想,是比实例形态和阴阳形态的辩证法更高形态的辩证法。它开创了从“合”的视角探讨事物辩证法的途径,是合二而一辩证法的先驱。但它并未忽视“分”,这种“分”、“合”兼顾的做法影响了其后辩证法的发展。基于此种认识,本论述了董仲舒“合偶”形态辩证法产生的思想前提,“合偶”说的基本内容及其对其后辩证法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坚持“以德治国”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上水平,作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必须正确处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的关系;二是“以德治国”思想是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指南;三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以德治国”方略,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和德治环境;四是坚持“以德治国”加强精神建设的设想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提出的以德治国的治国方略,有其深远的文化根基,是对中国传统“德治”思想的合理概括和理论提升。分析中国古代德治思想,可以探寻出“以德治国”的历史渊源。  相似文献   

17.
韩立娟 《中国德育》2007,2(7):55-56
中国自古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孔子构建了以“仁”为核心、以“礼”为目标、以“大道”和“王道”为理想,要求为政者进行德政、德教的德治理论体系。孔子的德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柳宗元“德治”思想扬弃了孔孟儒学“德治”思想的“天人合一”的神秘主义成分,以“天人相分”为理论形态,以“公天下”的郡县制为具体内容,强调“德治”思想不是“圣人之意”的体现,而是社会历史发展之“势”的“生人之意”的产物。柳宗元提出“官为民役”的社会理想,以“利安元元”为职责,从政治、经济上宽民、惠民,对超经济剥削的赋税制度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猛烈批判,把儒家“德治”思想上升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19.
崔美华 《云南教育》2001,(23):10-11
江泽民总书记指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对一个国家的治理来说,法治与德治,从来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要贯彻“德治”理念,实施“德治”战略,从中小学教育抓起非常重要。本文根据所获调查材料,仅从学校德育现状入手,对“以德治国”的基础性工程作一些粗浅的探讨。中小学阶段作为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  相似文献   

20.
仁、义问题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儒家德治思想主张的核心问题。在董仲舒之前,对仁和义的论述没有十分明确的界限,仁、义往往内容交叉。董仲舒系统总结了先秦以来的仁义思想资料,对仁、义的内容进行了明确的界定,发展出了一套系统的明于仁义之分的“新仁学”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