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时常听到不少通讯员发出这样的感慨:“我写了稿件若干,篇篇都如石沉大海”;“我的稿件采用后成了‘压缩饼干’”;甚至连新闻单位内部的记者也常有埋怨:“消息变成了简讯”、“长通讯变成了短新闻”。言下之意就是掌握了稿件“生杀大权”的编辑老爷“笔下无情”。其实,这些不完全了解编辑工作的同志或多或少地“冤枉”了编辑。编辑亦有编辑的苦衷。有人说,编辑工作是为他人作嫁衣,这话不假。  相似文献   

2.
编辑活动中稿件客体状态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编者和稿件,是编辑活动过程最基本的主体和客体。至今对客体稿件的全面认识和对其在编辑活动过程的作用和变化尚未认真讨论过。本文引入“稿件品级”、“稿件价值”和“加工难度”三个标准,企图给稿件客体以形象、深入、准确的描述,并进而从一个侧面探讨、揭示编辑活动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3.
耕耘之余,隔三岔五有点“豆腐块”被报刊编辑拾遗补缺,偶尔还承蒙老师错爱,有那么几篇作品获奖。在收获之后。我非常感谢本地一家报社的编辑们。是他们送给了我写稿的“真经”——好稿便是“敲门砖”。1995年6月,识字不多的我竟大模大样地干起了“职业写手”这一行当。由于对新闻懵懵懂懂,连投几十篇稿件,却“屡战屡败”,篇篇似泥牛入海。此时,有人指点迷津——稿件只写不送,编辑扔掉不用。几天后,如获至宝的我怀揣一篇稿件初次来到了本地一家报社,一位编辑阅后,将稿件还给了我:“没有可取之处……”不待他说完,我心里便想是不是编辑在“卖关子”。于是,我  相似文献   

4.
电视是通过声音、文字和图像作用于人的。所以电视编辑首先要做的是“听”的编辑工作,在“念”字上下功夫。“听”的编辑工作就要求编辑用耳朵来修改稿件。编辑先进行文字处理后再用耳朵来修改稿件诵读稿件,通过诵读稿件可以了解原稿的神韵、气势、感情以及语音等,发现问题。一篇稿件拿到手,不要急于动笔修改,而要先念几遍。看看句子是否有不妥当之处。能够顺顺溜溜通过“嘴巴关”的文字,文字的加工量也就不多。一位老新闻工作者说得好:“视觉对文字的检验和听觉对文字的检验是不一样的。通过视觉很容  相似文献   

5.
夜班编辑工作非常紧张,在几个小时之内,要删改稿件、推敲标题、判断稿件分量、设计出版面。为此,有人形容干夜班编辑像“百米冲刺”。即使这样,设计版面前,也不可忽视调查工作。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助于对稿件的把握,“磨刀不误砍柴功”;二是有助于补短扬长,使稿件锦上添花。笔者干夜班编辑九载,逐渐养成调查的习惯,获益匪浅。作为记者,只有掌握大量素材,经过提炼、加工,才能“沙里淘金”,形成稿件。作为夜班编辑,也只有掌握与稿件有关的背景材料,才能更好地认识  相似文献   

6.
李晓艳 《大观周刊》2011,(39):253-253
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都要面对从不同渠道涌来的大量不同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基本上都是成稿,是已经完成的作品。但是,对于编辑而言,它们只是编辑合成新闻节目的一些素材。编辑的“成品”应是一组完整的、高质量的,符合编辑意图和宣传思想的新闻组合。这就要求编辑对稿件进行选择和加工.要按照当前的宣传中心工作。按照新闻的价值进行组合和编排,这就是编辑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7.
时下,有些地方报纸的新闻编辑被戏称为“稿件搬运工”,这是何故?原来,此类新闻编辑安坐电脑旁,每日轻敲键盘,把记者库的稿件,直接调取、搬运到组版库中,记者写的文章是啥样,版面大样上就复制成啥样。编辑业务这项本该是技术性很强的脑力活,演变成搬运稿件的轻松体力活,成了“稿件搬运工”。  相似文献   

8.
夜班编辑工作非常紧张,在几个小时之内,要删改稿件、推敲标题、判断稿件分量、设计出版面。为此,有人形容干夜班编辑像“百米冲刺”。即使这样,设计版面前,也不可忽视调查工作。这有两个好处:一是有助于对稿件的把握,“磨刀不误砍柴功”;二是有助于补短扬长,使稿件锦上添花。笔者干夜班编辑九载,逐渐养成调查的习惯,获益匪浅。作为记者,只有掌握大量素材,经过提炼、加工,才能“沙里淘金”,形成稿件。作为夜班编辑,也只有掌握与稿件有关的背景材料,才能更好地认识稿件的价值。这个工作,与记者的思维程序正好相  相似文献   

9.
倪缉熙在来稿《稿件失实与编辑责任》一文中说,看了本文标题,有人就会不以为然:“稿件都是记者或通讯员写的,编辑只是修改润色而已,会有什么责任呢?”其实正是编辑在修改润色的过程,使某些本来不失实的稿件失实了。出现上述情况,大约有两种原因,一是编辑烂开“补药”画蛇添足;二是编辑错给“泻药”致稿伤残。举例说明: 例一,1980年7月,笔者写了一篇《农垦二团  相似文献   

10.
贾翠娟  武文 《编辑学报》2013,25(1):39-40
在工作实践中发现,稿件录用前增加一次编辑加工是解决稿件遗留问题的最佳时机;同时总结出电子版稿件编辑加工中使用批注、采用“修订状态”、举例说明及直接修改等几种技巧.这种时机把握和修改技巧对于提高稿件质量和编辑工作效率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1.
电视新闻编辑的“再创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艳  张静 《记者摇篮》2004,(12):23-23
电视新闻编辑每天都要面对从不同渠道涌来的大量不同的稿件。这些稿件对于记者来说,基本上都是成稿,是已经完成的作品。但是,对于编辑而言,它们只是编辑合成新闻节目的一些素材。编辑的“成品”应是一组完整的、高质量的、符合编辑意图和宣传思想的新闻组合。这就要求编辑对稿件进行选择和加工.要按照当前的宣传中心工作。按照新闻的价值进行组合和编排。这就是编辑的“再创作”。  相似文献   

12.
我是南昌陆军学院的新闻干事。记得初次来军报时,一些老新闻干事便来传经:“找编辑编稿,这是第一步,第二步也是关键的一步就是要找版面编辑。因为编辑编的稿件太多了,而版面有限,不找版面编辑落实,最终会前功尽弃。”我想也是这个道理。院校组编辑姜宁了解我这个想法后,也许看到我这个“朽木”可雕也,于是语重心长地告诉我:“你今后采写稿件,我给你制订一个标准,就是要写我们编辑不得不编发的稿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什么是编辑不得不编的稿件呢?经过一段时间的采写实践和编辑的不断开导,我逐渐开窍了,注意从报纸上学…  相似文献   

13.
在传播学里,编辑被称为“把关人”(Gatekeeper),这是有道理的。拿出版单位来说,无论出书出期刊,编辑把守着稿件通过的不可逾越的关口。这和古代勇士把守山隘要塞有点相似。李白在《蜀道难》诗中,描写通过剑阁险道之艰难时,惊呼“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出版过程中,这个“一夫”就是编辑。 编辑在接到稿件后,要把守的关口很多。第一个关口就是要在总体上对稿件的基本思想内容作出评  相似文献   

14.
选择新闻稿件是编辑对来稿进行取舍,是一个对获取信息之后的再选择、再评价的过程。而众多的来稿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这需要编辑的“火眼金睛”。如何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报纸编辑要把握选择新闻稿件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15.
有人把遍布祖国各地的人民日报驻地记者形象地比作排球场上的“一传”。“一传”并不是把稿件直接传到版面编辑手中,而是传到“二传手”———记者部编辑组,由他们编辑并经部领导阅改,输入稿库,供版面选用;重要稿件则送相关领导直至总编辑、社长审阅。“二传手”是一个特殊的集体。他们是人民日报记者,却少有机会外出采访,名字也极少见报;他们是人民日报编辑,但并不是版面责任编辑,不能决定稿件是否上版。然而驻地记者的每一篇见报稿件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都凝聚着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明知相当数量的稿件将要“牺牲”,仍善待每篇来稿,…  相似文献   

16.
报纸是办给人看的,军队报纸还负有相应的指导功能,因此军队报纸编辑人员择抉稿件,还得有一点“左顾右盼”意识。下一点“吹毛求疵”功夫。我这里选出几则看稿过程中随手记的卡片,以提醒编辑同仁在甄别取舍稿件时“三思而行”。  相似文献   

17.
刚建曾撰文《记者的尴尬》(载1993年3月21日新闻出版报),用轻松、调侃的笔调,勾勒了记者群的“世象百态”。当跨上“二轮车”穿行于工厂、农村、学校时,当拿起笔来顺着格子爬行时,我倒没有“新闻没了轰动效应”、“当不成名记者”,抑或“常吃闭门羹”、“一不小心当被告”的尴尬,而有的是与稿俱来的惆怅与心虚,生怕稿子遇上以自己的好恶随意改写稿件的编辑。 当编辑不易,当个好编辑更难。别说新闻的选择、稿件的配置、标题的制作、版面的设计,单就稿件的修改,就大有学问。 编辑对稿件的修改,大凡三种方式:一是编辑不只面对稿子,而是直接深入到稿件所反映的客观实际中调查研究,并和作者一起修改原稿;二是编辑对原稿提出修改建议,由作者斟酌后自己动手修改;三是编辑直接动手修改。相比较而言,第三种修改方式来得迅速,符合报纸报道及时的要求,因而经常使用。但如不注意,容易发生以下问题。  相似文献   

18.
姜辉 《记者摇篮》2004,(5):63-63
常听到同事这样抱怨:现在下面提供的高质量稿件实在是太少了,有些稿件就是“表扬稿”和“流水账”,看到这样的稿子很难找到兴奋点。这是目前编辑们普遍遇到的难题。诚然,眼下编辑们拿到的稿子“精品”确实不多,一来是基层报道员素质参差不齐,反映在稿件上就是佳作的短缺;二来是信息时代对新闻传播提出的快速要求,使用者们顾不上精耕细作就仓促出手,造成“产品”质量不高。那么,作为“替人做嫁衣”的编辑们来说,如何将手上的“粗粮”打磨成“细粮”呢?  相似文献   

19.
有些编辑在谈到如何为作者改稿时,往往自豪地说:“我编辑出来的稿子几乎是再创作了。”然而,作者对此却不怎么领情。编辑稿件的第一道程序是选稿,从众多的稿件中沙里淘金,选出适合版面、栏目、且水平相当的稿件,然后再进行编辑。应该说,能跃入编辑眼  相似文献   

20.
稿件到了报社编辑的桌子上,它的命运就决定于编辑同志手里的一支笔了。它可以被安排在应该占有的位置上,也可能被拔高或贬低。稿件已经见报的未必都比编辑人员批上“不用”的优秀,被作为废纸塞进大麻袋里的也未必都“该死”。见报的可以比它本来的面目更为生色,也可能被涂上太厚的脂粉,或者被压缩成“木乃伊”。报纸编辑工作可以是很省心省事省力气的,也可以是很费力费事费脑筋的。在一“省”一“费”之间,一篇篇稿件以及由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