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4 毫秒
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平等对话关系的有效确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结合现代教学理念,重新认识和确立阅读关系,共同亲历阅读过程,拓展丰富阅读时空,从而使教师在"平等对话"中真情耕耘,欣喜收获:学生在"平等对话"中个性张扬,全面发展;文本在"平等对话"中展现风采,再现创新.  相似文献   

2.
孙玉珍 《现代语文》2014,(3):151-152
读与写之间的关系,似乎是不言自明的,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这个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我们似乎更重视阅读教学,却不重视写作指导。我们的阅读教学总是和写作教学分离开来,阅读是阅读,写作是写作,学生很难从阅读中获得写作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郑楠 《现代教育》2013,(8):79-79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往往追求共性,忽视个性;强调统一,回避差异。教参为教师导读,教师为学生导读,基本上把教学参考书作为唯一的对文本解读的标准。这极大地抹杀了学生个性,损害了学生阅读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一堂好的阅读教学课,应该充分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精神,遵循并且实践课程标准的理念,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语文教学的新理念。阅读教学之重要,是广大教师的共识。作为语文教师,在小学阅读教学中怎样为学生创设一个与文本对话的平台,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在阅读中释放出个性灵动的真情对话?笔者认为,阅读是情感的有效载体,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语文教学中不仅将阅读与写作完全分离,还重视写作,忽视阅读。或者是单独重视写作、单独重视阅读,并没有把两者结合起来。语文教材,是阅读与写作的活教材。它是很好的范文,不仅是呈现一个故事情节生动的故事,更多的是给予学生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的指导。所以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入同一节课堂中,构建一种在阅读教学中进行写作教学的阅读写作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解决学生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还能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正小学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感悟语言,领会文章思想,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环节。新《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一理念揭示了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以及怎样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的重要作用。那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才能呢?多年来,本人坚持采用"激发兴趣,揭示规律,深入阅读,即兴练笔",在语文教学中进行了整体  相似文献   

7.
梅丽芳 《贺州学院学报》2009,25(3):96-98,101
语文阅读教学本质是一种对话教学.在阅读教学中注入对话式的教学,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文本、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个性发展.在阅读对话教学中应该采取相应的策略:营造对话氛围;设置话题;引导深入对话;提升对话价值,从而实施有效的阅读对话教学,以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相似文献   

8.
谢秀琴 《教师》2023,(18):18-20
将读写结合理念应用于写作教学已有多年时间。将群文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进行融合,实现读写融合,不仅践行了群文阅读的相关理念,还为当前写作教学的发展提供了新路径。文章旨在探讨小学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读写融合的新策略,以期在以往群文阅读教学的基础上,构建良好的读写交互环境,实现群文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共生共融,提高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打破语文教学“重阅读轻写作”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薛胡 《现代语文》2009,(5):35-36
个性化阅读教学是指教师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指导、帮助学生形成适合自身情况的阅读风格并逐步养成富有个性的自觉、健康的阅读行为习惯的阅读教学活动过程。在这一活动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是平等对话关系,教师既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重视学生对阅读客体(文本)的不同感受,并为之营造相应的教学环境,又要在教学中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个性,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主要策略有:  相似文献   

10.
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是小学生需要培养和发展的重要的基础语文能力。基于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其次分析阅读与写作教学的共性和差异,最后基于阅读写作教学的共性,分析融合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的具体方法,以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效果,增强小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  相似文献   

11.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可是新课标对阅读教学的理解还存在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存在许多的问题.因此,我们有必要建构新的模型.我们认为阅读教学是以文本解读为中心的阅读对话和教学对话构成的系统,是教师、学生、教材编者以阅读(文本)为前提,通过关于阅读(文本)的对话来掌握(文本)阅读的教学对话过程.用这一模型指导阅读教学,教师一定要牢记这一模型的精髓:语文意识和教学价值意识.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化阅读教学就是指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个性的教学。个性化阅读要求教师重视、珍视学生对文本的不同的认识和感受,并营造与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让阅读成为个性释放的过程,让阅读成为张扬个性的舞台,以提高阅读的质量。那么,如何有效进行个性化阅读呢?1创设平等对话的氛围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  相似文献   

13.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之一,而提高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和写作.对于阅读教学,《语文课程标准》作了全新的定位: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的对话,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多重对话,对话成为语文阅读及阅读教学的本质性规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使阅读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培养语言习惯、积累知识、运用语言的过程,“文本”和“对话”是不可忽视的两个关键词.  相似文献   

14.
一、困惑: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脱节 阅读与写作从教育方面讲应该是个共同体,但纵观现在的课堂,我们会发现,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严重脱节:一个单元的阅读之后会安排一个习作训练,而习作的安排好像与之前的阅读并无联系,导致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认为阅读教学就是阅读。教师在上阅读课时,围绕文章内容指导阅读较多(如谁、怎么样),品味作者怎么写,什么地方写得好,这样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相脱节。作文课上的这些现象时有发生:  相似文献   

15.
陈再益 《教师》2013,(16):71-71
高三语文复习,特别是对阅读与写作专题的复习,内容繁多,如何化繁为简,提高效率,值得探究。笔者在教学中尝试把阅读与写作统筹,有事半功倍之效。就此,谈谈肤浅认识,敬请专家指正。一、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应相辅相成在单一的写作教学中,我们至少要解决两个问题,即"写什么"和"怎么写"。而在单一的阅读教学中,也应解决文本"写了什么"和"怎么写的"两个问题。如果我们能够把阅读与写作统  相似文献   

16.
要实现真正的“个性化阅读”,教学上的功夫必须落在构建崇本务实的阅读课之上。一、“本不固者末必几”——个性化阅读教学需要处理好几种关系1.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所谓个性化,是指在阅读教学中学生受文本以及自身的基础、注意力、兴趣、以往的经验和教师的指导等影响,而产生的独特见解。学生在阅读中所产生的真正的个性化的东西,实际上来自于对共性问题的深入咀嚼与感悟。比如《草船借箭》一文,学生读了课文以后,应该能够说得出诸葛亮、周瑜、鲁肃、曹操每个人物的各自特点。这是“共性化”的认识,是个性化阅读的基础。那么什么是个性化的…  相似文献   

17.
<正>《语文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了阅读教学中的对话,如"阅读是应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们如何正确理解这一教学理念?为什么要在阅读教学中强调对话呢?一、什么是"对话",为什么在阅读教学中要特别提出"对话"的要求"对话"一说本是文艺理论学中的一个观点。20世纪80年代,一种被称为"读者论"的现代阅读论在德国问世。这种  相似文献   

18.
学生的阅读与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和目的。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延伸。然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视阅读教学而忽视写作教学,甚至割裂二者之间的联系。长此以往,阅读教学的成果很难转化为学生的写作方法,导致学生学不能致用,最后是不愿写,不会写。如何把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我结合自己的课堂教学,浅谈心得。  相似文献   

19.
作文教学如果能正确处理好"阅读与写作、内容与形式、课内与课外、过程与结果、共性与个性、主导与主体"的关系,"从素质教育的高度,改进作文教学",必将大面积提高作文教学效益。  相似文献   

20.
<正>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从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在传统教学观念下,部分教师对阅读教学没有准确的定位,教学手段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阅读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这都源于没有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没有走出传统教学的"窠臼"。新理念下的阅读教学可以理解为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相互交流的过程,阅读行为也就意味着在人与人之间建立了一种对话与交流的关系,阅读成为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