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当著作权人身权受到侵害时,受害人有权获得精神损害赔偿。文章以此为基础,进一步论述了著作权精神损害赔偿权利主体、构成要件以及赔偿数额的确定问题。  相似文献   

2.
今年3月,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是一件很重要的法律文件,它的内容已经超越了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有关精神损害赔偿,我们要到以后再来讨论,这里先说《解释》对于保护隐私权有这样一款规定:“违反社会公共利益、社会公德侵害他人隐私或者其他人格利益,受害人以侵权为由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的,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予以受理。”人们认为,这是我国法律文件第一次明文规定隐私权作为一项独立的人格权来予以保护。隐私受到侵害,可以以侵权起诉索赔,这还不是一项权  相似文献   

3.
刘振兴 《大观周刊》2012,(45):90-91
知识产权损害赔偿责任与知识产权侵权责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在归责原则上采取过错归责原则,过错是责任成立的必要条件。知识产权侵权责任除损害赔偿责任外,还包括停止侵害责任等形式,知识产权人的权利受到侵害时,只要有侵权事实存在,受害人就可以申请停止侵害的保护,受害人不必证明侵权人主观上过错。只有建立在对知识产权侵权责任与损害赔偿责任正确区分的基础上,才能更有效的对其构成要件和归责原则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4.
我国新闻侵权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有关的立法现状2001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次会议通过了《关于确认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精神损害赔偿作出了较为明确的规定。该解释首次规定了精神损害的赔偿问题,适用于处于平等地位的公民之间民事侵权案件。根据“解释”,因侵权行为致人精神损害,但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法院可以判令侵权人停止侵害、恢复名誉、消除影响、赔礼道歉;造成严重后果的,应根据受害人一方的请求,同时判令侵权人赔偿相应的精神损害抚慰金。尽管其仅为司法解释,但它毕竟是在总结我国立法和审判实施经验的基础上,顺应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5.
黄强 《大观周刊》2011,(22):75-76
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的责任承担比例是指交通事故的当事人对于受害人的人身损害所应当承担的具体份额。我国法律没有明确规定交通事故中损害赔偿责任问题、赔偿主体问题、赔偿标准问题。此外,法院一般按照当事人的交通事故责任来确定其损害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6.
人事档案遗失救济属于民事救济,应当在《个人信息保护法》的规范体系内展开。人事档案的国家所有权属性不应成为主张遗失损害赔偿的阻却事由,档案管理者违反档案管理法规造成档案遗失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违法行为。人事档案遗失损害赔偿满足个人信息侵权的构成要件,适用过错推定归责原则,损害结果上包括财产性损害与非财产性损害。若人事档案可恢复原状,应当优先适用重置、补办档案等责任承担方式;财产损失包括预防后续损害所支出的费用与因档案遗失发生下游损害所受到的间接损失。因人事档案个人信息泄露而直接侵害人格权,或者单纯侵害个人信息权益的情形均有权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具体数额的确定须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酌定。  相似文献   

7.
蹇昶  杨宗科 《传媒》2023,(9):94-96
舆论失焦现象中的网络暴力是互联网时代话语民主的畸形产物,不仅侵害了受害者的法律权益,也给受害人生活带来严重影响,亟需完善法律规制。舆论失焦导致网络戾气严重,舆论环境有序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只有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保护个人权益、完善网络实名认证、强化部门监管才能约束网络不法行为,构建良好的网络使用环境。  相似文献   

8.
我国新闻民事侵权借鉴惩罚性赔偿之探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受大陆法系和前苏联民法影响,我国的传统观点主张损害赔偿的补偿性原则,强调赔偿金的数额与实际损失相当,赔偿不能超过实际损失的范围,以免受害人获得不当利益,防止人们追求超过实际损失的高额赔偿。但是,1987年实行的《民法通则》中有关精神损害赔偿的规定表明民法的惩罚功能开始受到重视,虽然精神  相似文献   

9.
2010年12月1日,新修正的《国家赔偿法》正式实施,和以往相比,其最大亮点是将精神赔偿首次纳入国家赔偿范围。此项制度的确立与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冤假错案有重大关联,当受害人或家属向有关机关提起精神损害赔偿时,却由于我国国家赔偿法并未有此项规定无疾而终。与此同时,这些事件给社会、法律界引起强烈反响,国家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中国建立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刘鹤挺 《今传媒》2012,(4):31-33
新修订的《国家赔偿法》确立了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行使职权致人精神损害予以赔偿的原则。"精神损害"和"精神损害抚慰金"的规定,标志着公权领域中致公民精神损害赔偿方式和制度的建立,但人的精神世界的损害元素的认定与统一性往往要比人的物质世界的损害复杂和不确定的多,正确认识把握国家承担精神损害赔偿的法律功能和公权精神损害赔偿的法理基础和形式,进而确立国家精神损害赔偿的分类分级制度,才能使这一制度走向完善。  相似文献   

11.
10月9日,最高法公布8起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的典型案例。
  案例一:徐大雯与宋祖德、刘信达侵害名誉权民事纠纷案
  ——精神损害赔偿应与侵权人的过错程度相适应
  案例二:蔡继明与百度公司侵害名誉权、肖像权、姓名权、隐私权纠纷案。  相似文献   

12.
数字新闻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做出规定,精神损害赔偿的数额一般不超过5万元。同时,精神损害赔偿仅仅限于对公民的姓名权、肖像权、名誉权、荣誉权、生命健康权等五项权利造成侵害而引发的案件。  相似文献   

13.
《新闻界》2016,(21):51-57
本文围绕360公司诉"每经"名誉侵权案中的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分别对侵权报道的损害分析与认定、法人名誉权案中的赔偿法律依据、惩罚性损害赔偿在新闻官司中的运用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并针对新闻侵害法人名誉权案中商誉损害数额确定难度大的情形,提出此类案件中可有条件地运用惩罚性损害赔偿机制,并需以确定补偿性损害赔偿金额为前提,明确合适比例。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360公司诉"每经"案中的高额惩罚性损害赔偿判决将给予媒体一个重要的启示:严格遵守法律、恪守职业规范,以便更好地行使其舆论监督职能。  相似文献   

14.
数字遗产继承中存在着与死者隐私保护相矛盾、网络服务协议直接排除数字遗产的继承等所谓现实障碍。但分析数字遗产继承过程中的法律关系可以发现,保护死者隐私是为了保护其近亲属的人格权,网络服务商向近亲属提供数字遗产相关信息并不是侵权行为;网络服务协议中排除数字遗产继承的条款因与立法原则相悖而不能有效。数字遗产继承并不存在法律障碍,数字遗产的财产属性决定了其继承问题应纳入传统继承制度来规范。  相似文献   

15.
人事档案管理侵权行为主要体现为对资料内容正确性原则、安全保护原则和个人参与原则等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原则的违反.应当将人事档案关系人时其人事档案的合法利益,规定为法律上的人格权.在司法救济上,应当注意人事档案关系人对其人事档案的合法利益中的精神利益和经济利益的保护,既要给予受害人因人事档案管理中的侵权行为导致的经济损失(物质损害)的救济,也要给予受害人因该侵权行为而导致的精神损害的救济.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城某家电视台因报道一未成年女孩遭姐夫强奸案,受害人家属以侵害名誉权将电视台告上法庭,法院一审判决电视台构成名誉侵权。理由是该报道对受害人予以报道时对受害人的隐私事项保护未能尽到注意义务.导致受害人的真实身份在当地被周围的人指认,受害人精神痛苦加剧。此案目前在上诉之中,无论终审结果如何,这一新闻纠纷再一次给新闻媒体提出警示:报道题材注重市场的高回报,必然伴随可能侵权的高风险。  相似文献   

17.
老山战斗英雄、歌手徐良名誉权受侵害一案,徐良获得赔偿共26○○元。法院在判决书中明确指出:“徐良不要求精神损害赔偿,可予准许;但徐良及其委托的律师因诉讼而往返北京和上海两地支出的合理的、必要的费用,两上诉人(指报社和作者)应酌情给予赔偿。”这就是说,这笔费用,不是赔偿徐良名誉受到损害的精神损失,也不是赔偿他因精神损失而直接导致的物质损失,而是赔偿他在打官司过程中支付的费用。这就提出一个问题,在“新闻官司”中,如果被告方报社和作者胜诉,是不是也可以要求败诉的  相似文献   

18.
刘娜  周珺 《新闻前哨》2006,(8):98-99
在美国的新闻侵权案件中,损害赔偿是对受害人予以救济的最主要、最常见的手段。本拟对此作一简要分析,以期对当下我国大量涌现的新闻侵权案件的处理有些许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秦汉立法中不仅仅有对各项违法犯罪行为的明确规定,在损害赔偿上同样有所涉及。本文重点便在于,通过对秦汉财产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考证,揭示出秦汉两朝的法律制度特点。  相似文献   

20.
秦汉立法中不仅仅有对各项违法犯罪行为的明确规定,在损害赔偿上同样有所涉及。本文重点便在于,通过对秦汉财产损害赔偿法律制度的考证,揭示出秦汉两朝的法律制度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