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浅谈文言文教学中的句读和语调肥东撮镇中学朱兴炳在朗读文言文时,由于有些同学分不清句读停顿和语调停顿,就把句读和语凋混同起来,影响了朗读效果和对文意的理解,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弄清楚。从句读的概念上说,“句”就是断句;“读”是指念书停顿的地方。毛晃《增韵》...  相似文献   

2.
操作技能教学中经常发现,在学生操作技能训练的过程中,练习初期操作技能水平进步很快,而在练习中期往往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技能水平不上升或者甚至有些下降,这种暂时停顿现象在操作技能教学中称之为“高原现象”。“高原现象”的生理、心理特点分析  相似文献   

3.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会出现突然由活泼、热烈的气氛转为沉寂,这并不意味着高潮已经过去,恰恰说明学生的学习在向更高的境界发展。学生的高明见解,往往是在沉寂(课堂停顿)之后不久才提出来的,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讲究“停顿”艺术,学生的学习效果则会更好。这是因为:①从学生的思维角度看,“沉寂”的“停顿”阶段是学生静心思索的孕期,容易使学生激起好奇的涟漪,荡起思维的火花;②从学生的记忆角度看,课堂教学中运用“停顿”,学生的记忆受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的影响较少,学习内容易于记住;③从心理卫生角度看,课堂教学中运用“…  相似文献   

4.
这里为何用逗号学了《夜莺之歌》一文以后,有学生问:游击队员数夜莺叫声的那一段里,“一二三”后面为什么不用顿号而用逗号?我首先表扬了他肯动脑筋,然后从标点符号的作用结合课文作了解释。顿号和逗号,都表示停顿,但停顿的时间有别:顿号很短暂,逗号则略微长一点。联系课文看,由于是“慢慢地数”,每数完一声,停顿的时间自然不会十分短暂,因此在“一二三”后面标上逗号,就准确地表示了“慢慢地数”的意思。从中可见作者斟字酌句运用标点的功夫之  相似文献   

5.
考查文言语句停顿是检查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一种重要手段,而把握文言语句停顿乃学生的一大薄弱环节,学生根本不懂停顿的规律要点,朗读时多是“跟着感觉走”。其实,正确把握文言语句停顿,做到朗读时不读破句,注意以下几点即可。  相似文献   

6.
由于中小学教育衔接不当,小学生进入初中学习以后会出现诸多不适应,或者小学学习成绩很好,进入初中以后成绩却迅速下滑。针对此现象,宁夏银川市金凤区第三小学进行了调查和研究,发现中小学生之间存在的最大差异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实现中小学教育有效衔接,就必须帮助小学生养成必要的自主学习能力。为此,学校设计了“学讲练70分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讲有余数除法时,通过例题的讲解,总结出“余数要比除数小”这一道理。但是学生在做题时,往往还是忘记检查余数是不是比除数小,因而出现错误。为此我编了如下歌诀:“除法题,看仔细,余数是除数的小弟弟。”由于比嘛形象,学生印象  相似文献   

8.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要使学生掌握几何图形的最基础知识”,“培养学生的初步空间观念”。现行教材的几何初步知识内容是随着数的逐步扩充和运算的逐步发展分段出现的。从一年级认数开始,就用正方形、三角形、圆等图形作为直观教具,使学生在认数的同时初步认识这些图形;以后出现了“七形”、“四体”的认识和计算。授课时  相似文献   

9.
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感,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一、培养学生的语音感所谓语音感就是对语言的停顿、重音、色彩、语调、语势的敏感程度。说话时停顿的地方不同,会引起意义的差别。培养学生对语音停顿的敏感,是培养和增强学生语感的重要一环。如大家听熟悉的“某师收徒的启事”,无金银/也要,无钱物/也要,无米面/也要,无鸡鸭/也要。(什么都没有,他也愿意收留为徒)另一种停顿是:无金/银也要,无钱/物也要,无米/面也要,无鸡/鸭也要。(什么都要;只要有一样,就可收留为徒。)停顿不同,意思大相径庭。又如古文中“今齐地/方千里”,不可读成“今齐地方/千里”。停顿错了,就与文意有悖。高考语文试卷也有这类考题: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两人都得说。) “你说不过他/也得说。”(一个人说。)这道题就是通过考查学生对语音停顿的灵感,考查学生对文意的理解能力。说话时重音不同,意思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感情也有差异。如高考语文试题: “你为什么打他?”(应该打的是我。) “你为什么打他?”(应该好好教育嘛。)逻辑重音不同,语义也不同。除了逻辑重音以外,还有感情重音,如《我的自  相似文献   

10.
刘新波 《考试周刊》2009,(37):80-81
“唉,选正确的我却选错误的!”“我没看见标注停顿的那道题!”“这道题我本来会做的,没注意到里面的隐含条件。”“时间不够用,否则,我会把会做的做完!”“背诵课文我本来记得的.可偏偏忘记了!”……分析这些话可以得出,学生实际上把原因归结为马虎、粗心等非智力因素。但是,为什么马虎、粗心经常甚至每次都出现呢?  相似文献   

11.
我大学毕业时,一位又一位教师谆谆寄语。最精彩又令我至今不忘的,是讲授教育学的青年教师送的一句话。他说,作为一名教师,永远不要忘记你曾经是学生。以后,我又不断地从教育行家那儿得到“我曾经是学生”的指教,如苏霍姆林斯基就说:  相似文献   

12.
文言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文言文时可以围绕一个“读”字来展开,通过“读通”“读懂”“读熟”这三个“读”,提高初中文言文教学的质量。一、读通——指导朗读。扫清朗读障碍文言文最早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学生无法运用现代的语言思维和语言习惯来阅读文言文。学生刚接触一篇新的文言文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扫清朗读障碍,要求学生把文章“读通”,弄清生僻字,把字词的读音读准,读出感情,并且知道在哪里该停顿、哪里不该停顿。  相似文献   

13.
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有机组成部分,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辅助工具,它可以帮助文字精密正确地记录浯言,是书面语言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能增强文字的表情达意的功能。 我们说话时,在句与句之间或者一个句子中间,有种种的停顿:有的是浯言结构上的停顿;有的是说话换气时的自然停顿。不论那种形式的停顿,都是表达内容的需要,都是为内容服务的。文字没有能力把这些停顿表达出来,标点符  相似文献   

14.
周哲 《甘肃教育》2011,(11):22-22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在成长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但在突破“高原现象”之后,又可以继续上升。笔者以为,一所学校在发展过程中也会出现这种“高原现象”。  相似文献   

15.
冯长才 《甘肃教育》2007,(12S):52-52
高中物理在高中是较难学的学科之一。很多学生反映高中物理一学就会,一用就错,一放就忘记。所以,学生普遍出现对物理厌学,或者未学就先生有恐惧感,或者先是有信心学好物理学,但经常碰到不会做的课外题,  相似文献   

16.
“高原现象”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在学习或技能的形成过程中,出现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的现象。在曲线上表现为保持一定的水平而不上升,或者有所下降,在“高原现象”之后,曲线又继续上升。当今,教师发展也出现程度不同的“高原现象”,表现为教师的专业德性和专业能力的发展处于相对停顿、甚至稍有退步的状态。  相似文献   

17.
在山区,课改的客观环境比较恶劣,课程资源是否真的就无法开发?确实,我们难以走进网络世界,难以拥有丰富的藏书,但我们有教科书,我们有自己的学生,我们有自己的自然风光、风土人情这些都蕴含有丰富的课程资源,本文试图就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谈谈自己的浅见。一、巧妙利用学生的差异,开发语文课程资源语文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的训练,每接触一篇新的课文,我们可以引入竞争的手法,组织学生进行朗读比赛。由于学生水平有高有低,参差不齐,读起来效果肯定有不同,这本身就存在着听、说、读方面的资源可开发。如一位老师上《记承天寺夜游》时,请学生点评同学的朗诵“老师,‘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他没有读出停顿,原文在‘日’和‘夜’之间有标点停顿他没有读出来。还有‘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他也没注意停顿应在‘念’字后面稍微停顿一下。”快嘴小敏说到。“为什么这样处理?”“因为这个‘念’字是领起这个句子的,‘念无与为乐者’是‘念’的理由。所以应该要停顿。”老师请小敏来朗读,然后又有一个学生来点评:“声音清脆,感情丰富,但朗读时有一句的语速还是太快了。”“那句‘庭下积水空明,水中藻擤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中‘藻‘荇’之间应稍作停顿,因为藻荇是两种水草,...  相似文献   

18.
小学生在朗读时的唱读现象在农村学校常有所见。不少家长也反映,学生读书,他们听不懂。为此,我们对学生“唱读”的问题进行了反复研究,终于找出“病因”并“对症下药”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唱读有如下特征: 一、爱拉长音。这是因为初入学的儿童,在学汉语拼音时,教师习惯于拉长音教学拼读,学生跟着模仿,从读拼音到读汉字和课文都形成了拉长音朗读的习惯。二、按词停顿。儿童初学字词时,朗读总是一字或一词一停顿,待到学句、学文时,教师又往往忽视关于如何停顿的具体指导。因此,他们在读句子时就形成了按词停顿的习惯。  相似文献   

19.
句中停顿,是语文测试的内容之一,许多人把握不住句中停顿的要领。下面就谈谈句中应怎样停顿,“/”表示停顿。1.看标点如果句中有表示停顿的标点符号,在这些标点处应先作停顿。停顿的时间按顿号(或连接号、间隔号)、逗号、分号(或冒号、不表声音延  相似文献   

20.
这一节是100以内的两位数减两位数的笔算。例3、例4是讲退位减法,主要解决“个位上不够减,从十位退1,在个位上加10再减”。(例1、例2是讲不退位的减法,主要讲“先把相同数位对齐,再从个位减起”。由于学生在前一节学会了笔算加法,对于对位和从个位减起已没有什么困难。但学生在做退位减法的作业时,一般说来,要比学习前三节时出现的错误多:有的在退位以后十位数相减时,忘记被减数应减去1;有的会误算成不退位减法,个位从减数里面减去被减数;有的在做加、减法混合运算的练习时,会发生乱用法则的现象。因此,退位减法是本单元的一个难点。教材为了使学生不致忘记从十位退了1,特意设计在被减数十位上的数上面点一点;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