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欲望     
1823年,刚刚35岁的大诗人拜伦不再有任何的欲望,虽有情人,但他不想结婚.在随着军队进发的途中,他写信给歌德倾诉苦恼.此时的歌德虽已75岁高龄,却正准备向一个19岁的姑娘求婚,他的欲望像一个年轻人一样的旺盛.  相似文献   

2.
1823年,刚刚35岁的、本该风华正茂的大诗人拜伦不再有任何的欲望,虽有情人,但他不想结婚,更不敢谈恋爱,年轻的生命因生活没有目标而变得极度无聊。于是,他决意把自己献给战争;在随军队进发的途中,他写信给歌德倾诉苦恼。此时的歌德虽已75岁高龄,却正准备向一个19岁的姑娘求婚,他的欲望像一个年轻人一样的旺盛。而  相似文献   

3.
歌德是享誉世界的伟大诗人。月人说他是天才,因为8岁的时候。他就会德语、法语、英语、意大利语、拉丁语和希腊语等多种语言;14岁时开始写剧本,16岁时进入莱比锡大学学法律;25岁时,他用了4个星期写出的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风行欧洲,形成一股“维特热”;26岁时,歌德还当上魏玛公国的顾问和首相。其实,歌德取得的成就和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是分不开的。歌德的父亲是当地的一个地方官。母亲是市长的女儿,他们都热爱读书。在这样一  相似文献   

4.
在欧洲几千年的文学史中,竖立着四座丰碑:古希腊的《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戏剧、以及歌德的《浮士德》。尽管"浮士德"的传说在欧洲流传已久,然而到了歌德这里,浮士德的形象却有了不同以往的生命价值,他是歌德所属时代的精神体现。在歌德的《浮士德》中蕴含着一个困惑着几代人的疑惑,即"浮士德难题":怎样使个人欲望的自由发展同接受社会和个人道德所必须的控制和约束协调一致起来——怎样谋取个人幸福而不出卖灵魂。  相似文献   

5.
歌德与席勒的友情,无论从哪个方面看都是一部令人惊叹的传奇。歌德生于特权家族,父亲是皇家参议,母亲是法兰克福市议会会长的女儿。25岁时他便写出了轰动欧洲的中篇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并曾担任魏玛公国要职主持大政,可谓声名显赫才华横溢。而比歌德小10岁的席勒出生于一个贫困家庭。  相似文献   

6.
人们都称歌德是个天才,其实歌德能取得如此成就,主要是他父母对他的早期教育和本人坚持不懈的努力。歌德的父亲爱收藏书籍和美术作品,家中摆满每次旅行带回的纪念品。歌德耳濡目染,从小受到艺术的熏陶。当歌德还是婴儿时,父亲就抱着他去散步,还经常跑到郊外呼吸新鲜空气,让他多接触自然。歌德小小年纪便知道植物和动物的名称和特点。在父子俩休息的间隙,父亲为歌德朗诵歌谣。歌德稍大一些,父亲带他到各地旅游,每经一处,父亲总是讲讲当地的历史、风土人情。如果故地重游,则要求歌德将所知内容复述一遍。歌德常与邻家的孩子共同学…  相似文献   

7.
一、艰难创业,勤劳铸就致富路 姚连荣既有农民勤劳朴实、诚实守信的本色.又有青年人敢闯敢干,不断创新永立潮头的一股拼劲。姚连荣出生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八个兄弟姐妹,家里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小学未毕业就辍学,帮助父母干农活。正因为家里的日子太穷,他一直有一种强烈的求富欲望,他多么希望年迈的父母和瘦弱的弟妹过上好日子,于是18岁做木工,24岁养鸭,  相似文献   

8.
幽默笑话     
歌德的容忍一次,歌德正在魏玛一个公园的一条狭事小道上散步。碰巧他遇见一个对他怀有敌意的评。两人都停了下来,彼此相互对视。  相似文献   

9.
舒伯特的歌曲《魔王》是最早的,最优秀的浪漫主义音乐范例之一,其间的音乐情境基于歌德的充满幻想色彩的叙事诗。一位舒伯特的朋友讲述他见到18岁的作曲家怎么朗读歌德的诗,“舒伯特拿着书本来回踱步,突然坐了下来,简直就是顷刻间(以他尽可能快的书写速度),一首辉煌的叙事曲跃于纸上。”  相似文献   

10.
给傻瓜让路     
有一次,德国著名的诗人歌德在一条小路上散步。这条小路很窄,一次只能走一个人。歌德走到一半,抬头一看,发现对面有个人正向他走来。这个人走到歌德面前时,很不客气地说道:"我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原来,这个人是个批评家,他很不喜欢歌德的诗,于是趁机羞辱歌德。歌德听了,一点儿也不生  相似文献   

11.
德国著名诗人歌德四五岁的时候,他妈妈每天都给他讲故事,可是每次都不把故事讲完,讲到一定的阶段和重要转折之处就停下来.每当这个时候,小歌德就要追问:"后来呢?后来怎么样了?"  相似文献   

12.
我能     
《新作文》2007,(4)
百官问他":能否胜任?"甘罗说":我能!"于是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个8岁的名相。亲友问他":能否背过?"巴金说":我能!"于是他成为12岁就背过《古文观止》的天才。读者问他":能否完成?"歌德说":我能!"于  相似文献   

13.
歌德的容忍     
有一次,歌德在魏玛一个公园的小路上散步。那条小路很窄,歌德偏偏遇上了一个对他心存敌意的评论家。他们都停下来看着对  相似文献   

14.
关于歌德     
1999年是德国大文豪歌德诞生250年的“整日子”,德国是不消说了,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有纪念活动,我们中国也搞了相当规模的纪念活动,歌德作品的若干中译本也隆重再版。我想问一声:是哪位中国翻译家,率先将Goethe译为“歌德”的?为什么不采用“哥德”或“戈德”的译法。我们都知道,西欧有一种古典建筑,我们通译为“哥特式建筑”,而不是“歌德式建筑”,其实那发音很接近。因为是译作“歌德”,所以有位年轻人跑来问我:“这位德国老前辈作家是不是特别地会歌功颂德?”我不是研究歌德的专家,而且连汉译的歌德作品也读得不多,无法回答这个问题。但我大体上知道,这位歌德老前辈,他的命特别的好。他出生在小康以上的家庭。1984年,我曾到当时的西德访问,在法兰克福参观过他的故居,那座建筑物及其庭院或许难称豪宅,但也相当地宽敞幽雅,记得我还在其花园中的小喷水池前拍过“到此一游”照。歌德十几岁就离家到德国东部上学。那似乎并非是因为家道中落,他从小就没受过苦,而且后来的社会地位与物质生活堪称“芝麻开花节节高”,二十多岁后,他成为魏玛公国的官员,后来更荣登相当于大臣的位置。他一生顺顺遂遂,国君(魏玛公爵)、同僚以及民众似乎都没怎么难为过他,他极有艳福,养尊处优,以83岁的高寿而终,被隆重地埋葬在魏玛。  相似文献   

15.
家教ABC     
马莉 《辅导员》2009,(4):44-44
A.半个故事 歌德是个独生子,父母很疼爱他,对他的教育也十分用心。父亲经常拉着小歌德到公园里游玩,或者到田野里散步。这些时候,父亲总要教他唱些通俗易懂的歌谣,父亲的用意是想在游戏中向儿子灌输一些知识。  相似文献   

16.
啊,真了不起!歌德既是诗人,小说家,又是伟大的科学家和政治家。歌德生于法兰克福一个富裕的市民家庭。我对法律不感兴趣,我要学习自然科学和艺术。1765年,歌德按照父亲的意愿,先到莱比锡大学学法律。布里昂我太喜欢你了!1770年,他转入了斯特拉斯堡大学。《野地里的小玫瑰花》《五月的歌》。他为布里昂写了很多优美的诗。之后,歌德回到家乡的裁判所工作。他又追求过一个女孩子,对吗?对,正是这样。歌德,我也……夏洛蒂,我多么爱你呀!啊,但是,我已经订了婚……歌德把这段时间的烦恼都倾述在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里了。18世纪70年代,歌德成了…  相似文献   

17.
个性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性格特征。这种特征.只为他个人所具有。歌德说:“一棵树上很难找到两片叶子形状完全一样,一千个人中也很难找到两个人在情感上完全协调。”因此,个性是一种客观存在,是一种价值。世界的丰富多彩,人类的千姿百态也正源于此。  相似文献   

18.
赵佳 《文教资料》2007,27(20):94-95,109
歌德所著的《浮士德》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笔者试从人性欲望入手去揭示欲望是维系全剧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纽带,并通过对欲望的辩证关系阐述进入浮士德的内心世界,从而探寻欲望的终结所给予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歌德笔下的浮士德是人类精神困境的完全阐释者与体现者,他的命运体现了歌德对人类生命意义的永恒追寻与回答。本文通过对《浮士德》事业悲剧的解读阐释其审美意义,并由此展现歌德“审美人生观”的一个侧面。  相似文献   

20.
一、走近大师《歌德谈话录》是歌德的文艺学徒兼私人秘书爱克曼出于“固有的一种自然冲动”而记录下来的。爱克曼(1792—1854)出生于德国纽伦堡和汉堡之间的荒原上一个贫农家庭。1821年进格廷根大学学法律。离开大学后,他写了《论诗·特别以歌德为证》的诗论向歌德请教,并于1823年夏到魏玛拜访歌德。1823年到1832年这9年间,他经常到歌德家请教。每逢听到值得注意的歌德谈话就记录下来,后来编辑成书。于1836年在莱比锡出版了两部,大受欢迎,后又补编了第三部。约翰·沃尔夫冈·歌德(J.W.Goethe1749—1832)太庞杂太深奥了。他有着天神一般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