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涛 《华夏文化》2023,(4):47-51
<正>郭象的《庄子注》是建立在庄子的内、外、杂篇的基础上,进行的注释和理解。钱穆认为,庄子的外、杂篇并非庄子本人所作(钱穆:《庄老通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255页)。庄子内篇不谈论“性”的问题,而郭象的《庄子注》是在以内、外、杂篇为整体的思想上,将外、杂篇中的“性”作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郭象通过“六经注我”的诠释来发展自身的哲学思想,通过“独化”的思想使得万事万物都达到“适性”逍遥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小何 《滇中文化》2000,(3):32-32
今年第三期新改版的《文化月刊》上。发表了一篇关于王朔的独家专访。在这篇文章里,王朔指名道姓地“灭”了一些文化名人如张艺谋、梁晓声、余秋雨等。当然,这些文化名人是否要找王朔“讨个说法”,公众将拭目以待。  相似文献   

3.
刘桂生 《中国文化》2014,(2):215-220
近年来,国际《孙子兵法》研究界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认为孙子是当代国际上军事“威慑理论”的“鼻祖”。2006年11月9日,德国《法兰克福汇报》发表一篇题为《失败者放弃时才有胜利者》的文章,作者安德列亚斯·赫贝格·罗特这样写道:  相似文献   

4.
《论语·学而》:“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在后世大多数学者看来,这句话反映了孔子注重“德行”,认为“行”比“学”更重要,“行”在“学”先。但《论语·述而》云:“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此处把“文”排在了“行”的前面.与《学而》篇顺序显然矛盾。  相似文献   

5.
学曾指出庄子的“无用之用”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然而,如果我们考虑到《庄子》外杂篇为庄子后学之作,应该说,庄子真正提到的只是“偷活苟全之大幸”这种类型的“无用之用”。庄子的“无用之用”是“籍外论之”的“寓言”,欣赏以“无用”求苟活只是它的表层含义,其背后的“意”乃是要求个我去除形限之私,获得广阔的心灵天地。在话语层面,庄子“无用之用”话题所谈论到的价值主体与客体是同一的;在其揭示的“意”上,庄子以“无用之用”话语传达出来的“道”乃指一种心灵境界,与老子的“无用之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6.
一,“文明的冲突”论与“新帝国”理论。1993年夏季号美国《外交事务》《Foreign Affairs》发表了塞缪尔&#183;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一文,我于1994年撰写了《评亨廷顿&lt;文明的冲突?&gt;》刊于《哲学研究》,1994年第3期),批评了以亨廷顿为代表美国“霸权主义”,在此期间中外许多学者都对亨廷顿的理论从各个角度作出了批评。  相似文献   

7.
沈庆利 《东方文化》2002,(3):124-126
本可以算是一篇读后感,是关于张梦阳先生的一篇题为,《我观王朔看鲁迅》的章的读后感。张梦阳先生的这篇章最初发表于《学自由谈》2000年第4期,后又在网上被广泛传播,最近则被收于东方出版社2001年10月出版的《世纪末的鲁迅论争》一书中。  相似文献   

8.
“无用之用”是老、庄哲学中的重要思想,历代注释家和研究者都有所涉及。如《全唐文》第803卷载李溪《废庄论》对老。庄“无用之用”论作了三个方面的划分;今人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也对有关“无用之用”的思想资料作了较为详尽的收辑与疏理。但是,他们对“无用之用”论的深层意涵及其与.“道”、“无为”、“自然”等道家哲学的中心范畴之间的关系则鲜有全面的总结和深入的研究。本文尝试对此问题作出个人的观解,以求正于方家。“用”字在老子《道德经》中共19见,在《庄子》一书中有72见。虽然在大部分地方是作普通词语使用,表…  相似文献   

9.
岳麓书院的文化品味肖骁在湖南长沙风景秀丽的岳麓山下,有一片典雅庄重的古建筑群,这就是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岳麓书院。当你离开喧嚣的都市,徜徉于这古木参天、浓荫蔽日的千年庭院,你肯定会被这古朴、清新、优美的环境所吸引。但是很快你就会发现,这里更为珍贵...  相似文献   

10.
讲正气,着眼于“为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舍。宋代名士文天祥作《正气歌》以明志:“天地有正气,杂然赋流形。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于人日浩然,沛乎塞苍冥。”,他把“正气”看成是“为人”的道德规范中最根本的准则和价值取向中至高无上的追求,生则必秉正气而不移,  相似文献   

11.
“学”从字源上来讲,见于甲骨文。甲骨文专家认为“学”字,“当从爻取义兼声”(徐中舒《甲骨文辞典》),是个会意字,篆文作“斆”字。许慎《说文》:“斆,觉悟也。从教,冖。冖,尚矇也,臼声。学,篆文斆省。”段玉裁《注》,认为“学”与“教”在古人乃是一事之两面,常相混用,既然“学”本身已经包涵有自觉与觉人,即学习与教人的双边活动,  相似文献   

12.
周士琦 《寻根》2000,(4):106-107
“发烧”和“发烧友”这两个词语时下相当流行。日前在某杂志上曾读到一篇谈“发烧”一词的文章,作者认为“发烧友”中“发烧”之说是“发烧”原义的引申义:“‘发烧’一词原义是体温增高,是疾病的一种症状,也说‘发热’。现在已经出现了引申义  相似文献   

13.
《上海文化年鉴》2012,(1):116-116
11月17、21、22、23日,《解放日报》先后在头版发表《公正,一个好社会的首要价值》、《包容,赢得未来的必备基因》、《责任,从我做起的公民意识》和《诚信,和谐社会的坚固基石》4篇署名“吉方平”的系列评论文章,对市委全会提出的“公正、包容、责任、诚信”价值取向作进一步解读和宣传。  相似文献   

14.
杨森 《寻根》2008,(1):96-99
中国北方尤其在西北五省中,民间通常将已婚女子称为“婆姨”,最著名的莫过于陕北的民谣,有一条称作“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使得“婆姨”一词,大半个中国都不陌生。《汉语大词典》里举例不少,如《陕北民歌·信天游》唱道:“好马不喝沟渠水,好婆姨不交倒灶鬼。”抗战时期的《解放日报》(1943年5月19日)上登载的某村民公约上也有:“婆姨们,多纺线,不买布匹,自织自穿。”20世纪80年代,甘肃农村也有顺口溜叫做:“二亩土地一头牛,婆姨娃娃热炕头。”90年代还出现《黄土坡的婆姨们》的电视剧。同时代的南方报纸上也登载有对妇女通称为“婆姨”的事迹报道。  相似文献   

15.
金钥匙文学社,成立于一九九七年九月二十九日,玉溪五中校园社团之一。文学社以发现和团结文学爱好者为宗旨。会员作品大多以专版形式在《玉溪五中报》上发表,并向校外刊物推荐。本期发表该社会员的六篇作品,这些作品出自十二三岁的中学生之手,虽显稚嫩,却真实亲切,有一股清新向上的感觉。  相似文献   

16.
朱立元 《东方文化》2002,(5):119-120
2001年年底,从《南方周末》的“年末特刊”中读到过一位电影评委就贺岁片《大腕》所发表的谈话,当时顿感眼睛一亮。记得该评委一反在人学圈内颇为流行的“拒绝媚俗”的呼吁,大胆喊出“拒绝媚雅”的口号,顿有点惊世骇俗(请允许我还是用了流行的“俗”的用法)的味道。  相似文献   

17.
<正>在鲁迅的文学道路上,《狂人日记》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1935年,鲁迅在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所作的序言中颇为自信地说:“在这里(按:指《新青年》)发表了创作的短篇小说的,是鲁迅。从一九一八年五月起,《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陆续的出现了,算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又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然而这激动,却是向来怠慢了绍介欧洲大陆文学的缘故。”正因为如此,《狂人日记》的发表,在当时具有石破天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苑淑娅 《寻根》2008,(4):27-30
作为《庄子》首篇的《逍遥游》,历来为注释家和文人雅士所推重,在大畅玄风的魏晋时代,三教九流的名士更是爱不释手,以之为谈资。“游”是《庄子》的关键词之一,说庄子的《逍遥游》,由“游”入手,方能更得其旨趣。  相似文献   

19.
鲁谆 《华夏文化》2016,(4):17-20
正"政者,正也。"这句古代名言,语言精辟,内涵丰富,意义深远,至今仍闪耀着中华传统为政治国智慧之光,值得研究思考。本文谈一点个人的学习体会,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为政与正身孔子作为一位思想家、教育家,密切关心政治,发表了许多有关为政治国的主张。《论语》第一篇《学而》,从学习谈起;第二篇《为政》,就转而着重论述为政治国大计;其他各篇,也有许多相关论述。对子贡问政、子张问政、子路问政、叶公问政等,孔子都作  相似文献   

20.
《礼记·礼运》云:“地不爱其宝。”随着云梦睡虎地秦简《为吏之道》和岳麓书院所藏秦简《为吏治官及黔首》等文献的相继出土、发现和整理,我们有幸认识和了解到2200多年前秦人的“为吏之道”。简文《为吏之道》等内容涵盖了当时秦人为吏从政的道德行为规范和基本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