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我在科学课上教学《消失了的恐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形象了解恐龙的形态和种类,课前我积极收集有关图片资料.教学中我尽量通过图片展示,引发了学生关注恐龙,激发学生了解恐龙的兴趣.  相似文献   

2.
胡旭 《中小学电教》2007,(12):114-114
<正>教学目标:1.借助网络环境,理解感悟课文,了解恐龙的种类、形态特点和生活习性,激发学生对恐龙知识的浓厚兴趣,激起学生对探索大自然奥秘的神往之情。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介绍恐龙的方法进行迁移训练。3.借助网络,拓展常见的恐龙的知识,培养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  相似文献   

3.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恐龙的类型及特点;3.激发学生探索恐龙世界的兴趣。教学设想《恐龙》是一篇知识性短文,通过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学生心中最神奇的一类动物。学习课文之前,学生已通过多种途径(收集图片、查阅资料、观看电影电视等),对恐龙有了较多认识,形成了良好的知识储备。这样的积累,若不注意,有可能上成一堂知识介绍性质的自然课。根据学生实际,针对课文特点,本课教学首先应立足“语文学科”的学科特点,利用这些知识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在阅读中学习如何运用说明方法增加知识性文章…  相似文献   

4.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要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改革目标,我在平时不定期向学生介绍赣南客家人的一些常识,让他们知道自己是客家人,了解客家人的一些习俗。在放寒假之前,我让学生进一步去了解、收集家乡的春节习俗,体会客家人的生活内涵。我校是南康市规模较大的初中,学生来自全市各乡镇,也有的来自其他县市,但多数为客家人,这为他们的合作交流提供了一个极好的条件。开学之后,我根据学生收集的内容,将学生分成了三个活动小组。第一小组以收集除夕之前的习俗为主,  相似文献   

5.
学生之间互动交流的学习行为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在知识层面的学习效率,而且有助于提升学生信息收集、整理的能力,同时对于实现学生个体间的能力互补,提高智慧和创造力的递增都有显著帮助。组建有建设性的小组,优化学生学习行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有效学习策略,为实现高效学习提供了可能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6.
[教学目标]1.有条理地介绍自己的恐龙 ,学习用连接句把几段话连接起来。2.培养学生创造性想像的能力 ,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思维。[教学流程]一、玩玩捏捏 ,开启想像之源上课伊始 ,教师跨越学科界限 ,让学生用橡皮泥捏一捏自己心中最喜欢的恐龙 ,鼓励学生想怎么捏就怎么捏 ,让学生对捏恐龙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学生捏的过程就是一个创造想像的过程 ,通过捏恐龙 ,开启学生的想像之源 ,激发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去说去写。二、说说写写 ,表达想像之奇1.说清我的恐龙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不同的恐龙形象 ,捏出来的恐龙也各不相同 ,神态各异。…  相似文献   

7.
曾经听过一节语文课,主题是品诗,教师在教学时设计了一个环节,要求各组同学介绍他们收集的诗词类别,有的小组收集的是风花雪月篇,有的小组收集的是吟咏山水篇,有的小组收集的是远大抱负篇等等。这样,把同一类型的作品归纳在一起,有助于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效果很好。由此我想,在教学中是否可以把这种比较的范围再进一步扩展,灵活运用,通过实验,确实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学习《热空气》一课前,我动员学生收集了一些塑料袋,准备上课实验用。在第一个班上课时,我给每个小组发了一个塑料袋。开始实验了,有的小组很快就让充满热空气的塑料袋升了起来,孩子们发出了一阵阵欢呼,而有的小组可能是不小心吧,不是把塑料袋烧破了,就是把塑料袋撕破了。他们无法继续实验,只能羡慕地看着别的小组那高高飞起的塑料袋,一脸苦脑。  相似文献   

9.
活动背景 一天,萌萌带来一本<恐龙世界>,立即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有的说霸王龙是最凶的食肉恐龙,有的说梁龙是最凶、最高的食草恐龙,相互之间争执不下,求助于老师定夺.此时我意识到孩子们自发生成的这一问题十分有教育价值,于是让他们都来收集与恐龙有关的图书、图片、玩具、录像、碟片等材料,"恐龙世界"的语言教育活动就这样生成了.  相似文献   

10.
苏庆虎 《科学教育》2007,13(5):35-36
“同学们,请注意,我给每个小组发了电池、电池盒,以及小灯泡和一些导线,”史密斯老师说,“我想,大家会有办法使小灯泡发光。”然后,学生自己动手尝试。当他们成功地弄亮灯泡后,老师让其说明他们是怎样做的。在学生们交流、分享了各自的方法后,史密斯老师开始介绍科学课本上的名  相似文献   

11.
恐龙的DNA     
恐龙的DNA美国犹他州杨百翰大学的科学家们,通过在一个煤矿中发现的恐龙骨头,揭示了恐龙的某些秘密。尽管离再造一条像株罗纪公园里的恐龙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但伍德沃德和他的研究小组已提取出恐龙的一小段DNA链。伍德沃德说,他们提取出的最长的恐龙DNA片...  相似文献   

12.
小组合作是研究性阅读教学的有效组织方式,不仅有利于课题研究的开展和发挥每个学生的特长,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使他们在与同伴分工合作、共同努力、提出问题、制定方案、收集信息、寻找答案、完成研究课题的  相似文献   

13.
一、一道难题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说明文,说明文往往会被老师上成科学课。的确,怎么把握说明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说明文如何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说明文如何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很值得研究。下面就以《恐龙》(苏教版国标本三年级下册)为例来说说这类课文教学目标的定位。《恐龙》讲述了恐龙的种类与生活习性,属于一篇科学常识类的课文。而我们在40分钟的课堂里该向学生传达些什么呢?很多老师把它定位于“了解恐龙的类型及特点”。于是一堂课中,翻来覆去地问学生“:你知道了哪些恐龙?“”这种恐龙有什么特点?“”课文是怎样来写这种恐龙…  相似文献   

14.
班中有几个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比较差.他们也觉得自己在学习上总是“低人一等”,不可能赶上大家了.面对这些学生怎么办?帮助他们找到自信是最重要的.为此,我组织这些学生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比赛:让他们各自代表自己所在的小组,参加班内组织的听写生字的比赛.谁赢了,谁所在的小组就可以点其他组的同学唱歌.  相似文献   

15.
活动要求 1.以恐龙之谜为主题,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2.认识恐龙,进一步了解恐龙的种类、体型、习性和食性。 3.再现恐龙,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绘画和手工技能及口语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活动准备 结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做好有关知识性方面的准备:请幼儿带有关的玩具、图片,让父母带幼儿去参观有关恐龙的展览;教师收集有关恐龙的资料,注意资料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活动过程  相似文献   

16.
随着小组合作在班级管理中的广泛运用,产生的问题也接踵而来,如果班主任不能采取有效的措施,小组合作可能就会流于形式。我们班在实行小组合作管理中,也遇到了不少问题。从初一入学开始,班里就有三名学生的成绩和其他同学差距较大,在分组的时候我把他们分给责任心强而且成绩优异的组长,一是尽量缩小组间的差距,再一个就是帮助他们提高成绩。第一次小组挑战赛结束后,三个组长一起找到我说:"老师,咱班三个成绩最不好的同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不是一篇完全学术意义上的论文。它仅对斯文·赫定从中亚地区收集到的手稿和木刻版文书中的主要部分做一简略介绍。尽管这个介绍很简略,但它可能是第一次对上述中亚手稿和木刻版进行的编目论述。这次国际研讨会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瑞典和中国之间建立一个新的基础,以有利于在将来两国研究人员对斯文·赫定本人以及他的探险队中其他成员从新疆收集并带回瑞典的各种类型的资料进行合作研究。为了促进这种合作研究,作为第一步,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两国学者能够得到在相关国家所收藏的种类不同的收集品的信息。本文就是为此目的而撰写的。我主张收藏有重要文书或其它重要资料的机构同样也负有把这些资料介绍给学术界人士并使他们能够方便地使用它们的责  相似文献   

18.
研究性学习有多种组织形式,主要有个人独立研究、小组合作研究、全班集体研究等形式。我赞同采取小组合作研究的形式,因为这种形式更适合高中学生,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具体做法是:(1)课题组由学生自由结合,选择兴趣相近、志同道合者组成;(2)注意小组成员的性格、特长互补,并尽量考虑家长及亲友的资源,如要有会收集资料的、会上网  相似文献   

19.
这一天,讲到“国共合作抗日”,由于学生对这段历史有相当的知识积累,我设计了学生探究性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案,课前布置学生按小组查找日本侵华史实、中国军民抗日史实和当前引发中日矛盾冲突的热点问题等,并要求做成课件展示。学生们对此表现出很高的热情,他们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跃跃欲试,我很受鼓舞。课改以来,在历史课堂活动中我真正体会到了“教学相长”的乐趣,也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潜力,他们有着和我们这代人不同的知识结构,有着和我们不同的思维方法,对历史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感悟……不知道今天他们又会带给我什么样的惊喜。课堂前半段进展得十分顺利,可能学生们也在期待着登台展示的一刻吧。第一组上来的是张××的小组,他们选择的题目是日本侵华史实,从回顾  相似文献   

20.
《生物学教学》2011,(8):76-76
据中国军网2011年3月9日援引新华社巴黎2011年3月8日电,包括法、中、日和泰国多家机构的考古学家在内的研究小组的一项研究揭示,在中国东北辽西热河地区生活过的恐龙曾经遭遇严寒气候,这可以解释这些恐龙身上长有羽毛的现象。他们的研究报告发表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