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以利他性和亲和性为特质的人类行为,是道德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基础的行为表征.通过加强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可以克服以往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中由于忽视行为训练而导致的青少年道德认知效果差和知行脱节的弊病.培养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方法有角色扮演法、榜样示范法、归因训练法和行为激励法等.  相似文献   

2.
陈璟  李红 《教育探索》2006,(11):102-103
责任行为是道德行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它是一种需要自我动机和自我导向的道德行为,而不是依靠外部监督与奖惩而被动遵从规则的结果。道德情绪(移情、内疚和羞愧等)与社会认知能力(了解亲社会行为的必要性、做出积极道德推理、按道德推理做出行为决策、按道德信念与意向行事等)在责任行为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恬 《教育导刊》2011,(12):72-72
幼儿身上常常出现类似案例中的言行不一致的现象.往往嘴巴上说得头头是道,行为上却大相径庭。反映出幼儿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一般而言,幼儿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道德认知内化后会指导幼儿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则是道德认知的体现,道德认知、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学生道德行为的层次结构为核心问题,从社会道德规范、道德冲突情境和道德抉择能力三重基础,以及道德认知加工和情绪加工相互竞争的心理机制,分析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逻辑层次。研究发现,学生在不同日常冲突情境中会表现出差异性道德行为,包括外在情境催发的情绪性道德行为、基于利益权衡的理智性道德行为和道义观念主导的信念性道德行为,并呈现出明显的层次性特征。学生日常道德行为的层次性逻辑结构及综合性影响要素要求学校应基于学生心理特点、道德冲突和规范层次三种依据,掌握知识、生活和教育三重逻辑,沟通符号、意义和生活三个世界开展系列化德育活动,逐步引导学生理解道德行为规范并将之应用到日常道德冲突之中,顺利实现道德情绪的稳定和道德认知的深化,从而在个体和整体层面实现道德行为的有序提升。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现阶段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认为在大学生道德行为中存在着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知与行是分离的。针对这一问题,着重分析了大学生认知与行为偏离的原因,并提出了如何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6.
运用网络欺骗情境对352名大学生进行了研究,考察了道德行为自我管理的过程及内部机制。结果表明,道德强度、个人道德哲学和德性自我意象均能显著影响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自我管理过程,内疚能正向预测行为控制认知,并对道德判断和行为控制认知具有中介效应,德性自我意象对道德判断和行为控制认知具有调节效应。  相似文献   

7.
没有道德行为作支撑的道德认知是"空中楼阁"。小学品德课的教学效果最终要体现在学生的行为上,通过比赛、体验、游戏、展示、考验等活动可以为学生践行道德行为提供有效平台,使学生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人。  相似文献   

8.
浅论当代大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偏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代大学生中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脱节的现象普遍存在的 ,知与行是分离的。针对这一问题 ,探讨了当代大学生认知与行为的偏离的现象及根源 ,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 ,就是加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关于“亚道德”是否存在及其在特定条件下应否提倡,伦理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和看法。事实上,正如违法行为可分为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一样,我们对非道德行为的审视和判定,也不应简单地遵循非此即彼逻辑。非道德行为的“亚道德”和不道德的标准划分,有助于深化对人类行为复杂性的认识,有助于社会利益的更好维护,因此,笔者认为,无论从应然角度还是实然角度,“亚道德”的提倡都有其合理的根据。  相似文献   

10.
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道德意识支配下表现出来的由一系列动作构成的行为,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外在表现。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道德行为;有害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是不道德行为。国家教委颁布过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国家对小学生道德行为的基本要求。它包括学习、生活、思想等各方面内容。颁布这个  相似文献   

11.
潘志明 《生活教育》2014,(16):31-33
道德认知是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没有良好的道德认知就不会有优秀的道德品质,但是仅有道德认知还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道德行为,这就需要在具体的实践中将良好的道德认知内化为自身的良好道德行为。只有实践,才能将人们的认识和行为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2.
亲社会行为是一种符合社会期待,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积极行为,具有结果利他性、动机复杂性、非强制性和自发性等特点。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培养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有助于学生将教育内容内化为个体坚守的价值理念与行为准则,促进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顺利转化。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培养策略包括:以良知为导向,强调道德决策;以情感为依托,加强移情能力;以自我为基础,激励内部评价;以强化为手段,配合外部刺激。  相似文献   

13.
浅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指出了大学生的一些不良道德行为: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不一;基础文明行为欠缺;道德行为自律性较差;道德行为存在自我性。认为道德养成教育缺失是大学生不良道德行为的深层根源,提出了加强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的对策:重视大学生道德养成教育;强化大学生道德行为实践;激励大学生道德行为自律;完善大学生道德教育评价考核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三字经》是儿童道德教育的经典教材,《三字经》中提出儿童道德行为培养需从童年开始,从培养"孝悌"入手,要以提高道德认知、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为动力推进儿童道德行为的养成,重视家庭、学校、社会等三大环境对儿童道德行为培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学校德育效果最终要通过道德行为实践体现,然而知识本位下的道德教育只能止步于教授或曰灌输道德知识的初期阶段,这就必然导致在学校德育和社会生活之间存在断裂带,而填补这一断裂带的措施唯有践行德育。提升德育的实践品格是从根本上改变学校德育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认知与行为脱节的必然选择。携手社区,以立品、立德为主旨,建设书香校园,实施践行德育,形成课程教学改革——学校文化建设——校园读书活动——社区德育实践四板块统筹互动的学校德育管理机制,为学生在社会生活和道德实践中获得道德体验和感悟、养成道德行为习惯垒实发展的平台。  相似文献   

16.
当前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断裂现象已成为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大学生的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断裂现象尤为引人注目。文章从分析大学生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断裂的现状和外在表现入手,着重从社会学视角分析其断裂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17.
德育课的实践性教学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接触道德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会,从而深化对道德理论知识的认知,内化为自觉行为,促进中职生德育理论与道德行为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知”与“行”是道德教育中两个基本的概念和环节。通常“知”即道德认识,它包含有观念体系(道德观)和评价体系(道德价值取向)。“行”即道德行为,它是在一定的道德认知指引下,在一定的道德情感激励下,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自觉行为。一般而言,道德认知的发展与成熟应该预示着相应的道德行为的成熟,也就是说较高水平的认知相应于较高  相似文献   

19.
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倾诉的平台,但同时也严重地冲击着个体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带来了道德失范行为。网络道德认知的迷失、网络道德情感的困惑、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是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体现。大学生网络道德认知迷失主要表现为价值观迷失和责任感缺失,网络道德情感的困惑反映在人际情感冷漠化、人格冲突、恋爱迷茫三个方面,网络道德行为的失范则包括剽窃他人网上成果、网上行为不文明、浏览黄色网站等。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对教育认识的改变需要人才有良好的网络道德。在本文中,笔者提出了一个针对培养中小学生深刻的道德认知以及优秀的道德行为的有效方法——现实道德扩展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