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祁建 《档案时空》2011,(11):10-15
清代最后一个执政者实际上是摄政王载沣,他祖父是皇帝,兄弟是皇帝,儿子还是皇帝,岳父是荣禄,慈禧还是他嫡亲母亲的姐姐。慈禧太后担心光绪在她死后翻案,在自己身后组成这么个班子,载沣为主,隆裕太后为辅,溥仪当面子的最高领导集团,将载沣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相似文献   

2.
载沣,字亦云,号南搂主人、鉴意轩主人。道光帝之孙,醇贤亲王奕譞第五子,于光绪九年正月初五日生于北京西城太平湖畔醇王府。他与光绪帝虽不是同母所生,但作为皇帝之胞弟,身世显贵,年仅六岁即晋封“奉恩镇国公”,七岁承袭醇亲王爵位,十七岁被任命为“内廷行走”,十八岁为“阅兵大臣”,同年十月,任正白旗汉军都统。十九岁与荣禄之女瓜尔佳氏结婚,二十岁为随扈大臣,二十三岁授命管理健锐营事务,兼任正紅旗满洲都统,二十四岁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二十五岁任军机大臣,同年光绪与慈禧相继去世,长子溥仪入宫“承继同治,兼祧光绪”,是为宣统皇帝,载沣为“监国摄政王”,入朝理政,成为当朝最为显赫的人物。二十八岁时,辛亥革命爆发,清王朝被推翻,载沣退位归藩,不预政事,六十八岁病逝。在馆藏醇亲王全宗档案中,藏有部分当年载沣存留的函札,具札人多系载沣的亲属,也有当时颇有影响的清廷旧臣及外籍人士。从内容看,一是叙说友情,请安通候;二是有事请托;三是一般庶务。时间从载沣为亲王时直至退归藩邸息影家居之后。这些函札因均属私人往还性质,内中大多未掺杂浓厚的政治色彩,作者在函中毫无讳饰地倾吐了自己的内心情愫,并流露对世事人情的真实态度。其中个别函札虽已不甚定整,仅为断简零翰,但从中对清末民初的政情及他们与载沣之私交在不同程度上均有所反映,是研究载沣等人难得的第一手资料。现将其按时间顺序排列刊录于此,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思公 《兰台内外》2010,(2):54-54
时任南京伪政府总理的汪精卫在1943年曾到“满洲国”的伪都长春拜见了一次“康德皇帝”溥仪,构成中国最具讽剌性的一次历史会面。 此前的30多年前,20多岁的汪精卫在革命党屡次起义失败的激喷下。毅然从东京去北京刺杀摄政王载沣。  相似文献   

4.
道光皇帝旻宁在位30年,在为政治国方面亮点不多,只能算是中庸守成之君,但在历代君王中崇尚节俭这一点上恐怕是举世公认的。清代笔记中对道光皇帝的节俭佚事多有记载。据说道光皇帝还是皇子的时候,就极其节俭,甚至晚上只买五个烧饼,他和福晋各吃两个,其余一个给大阿哥奕讳吃。贵为天璜贵胄,却自奉俭约到  相似文献   

5.
闲话贵与贱     
看电视动画片<皇帝的新衣>时,总悬着一颗心,不知道制作者最后将如何处置那位身穿新衣、其实什么也没穿的皇帝--总不至于真让他脱光了出镜吧?!还好,最后皇帝虽说裸了一回,内裤却还是穿着的,只露出多毛的胸脯和大腿,戆兮兮地沿途供黎民百姓们瞻仰他半裸的丰采.  相似文献   

6.
溥杰与嵯峨浩●王铭珍溥杰其人溥杰(1907—1994):清宣宗宁道光皇帝第七子第一代醇亲王奕之孙,第二代醇亲王载沣第二子,苏完瓜尔佳幼兰所生,末代皇帝溥仪的胞弟,生于北京什刹后海北岸醇亲王府。隶正黄旗满洲。字俊之,号次雄,英文名威廉,日文名清水次...  相似文献   

7.
武则天当上皇帝后,到底是把皇位传给姓武的人还是传给姓李的人,是事关国家安危的大事。一代名相狄仁杰在说服武则天传位李姓一事上,表现了他的大智大勇,终成中兴唐皇室的第一人。  相似文献   

8.
惠陵     
惠陵是清同治皇帝(穆宗)爱新觉罗·载淳的陵寝. 乾隆皇帝是清朝寿命最长的皇帝;同治皇帝则是清朝寿命最短的皇帝.他年仅19岁,便匆匆地离开了人世. 同治皇帝在位13年.生前未选定陵址,在他死后选双山峪为同治帝陵地.陵名定为"惠陵".  相似文献   

9.
我有一种很荒诞的感觉,《双层大巴为何从宜昌出走银川》一文见报后,我突然想到了《皇帝的新装》这个童话故事:一个皇帝在街上赤身裸体地招摇过市,大伙却一个劲地喊:“这个皇帝的衣服真漂亮啊!”还是一个小孩子讲出了真话:“他什么也没穿!”可笑的是,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童话故事却一再地在上演.作为一名党报记者,难道我们真的连一个小孩子都不如?  相似文献   

10.
安徒生这外国老头儿给我们讲过皇帝和他的新衣的故事。我无端地认为那个可怜的皇帝是女的,因为安徒生说过,这个皇帝既不关心他的军队,也不坐着马车去戏院看戏,他每半个小时就要换一次衣服,人们在说起他的时候总是说:皇帝在更衣室呢。你瞧瞧,这不整个一个爱美的娘们儿吗?  相似文献   

11.
梁武帝(464--549)是一个很特殊的皇帝,他的文功武艺都不错,运气也不错,在位时间竞长达48年,在南朝诸帝中是首屈一指的。他即位之初,也是个好皇帝,可惜到了晚年,过度沉溺于佛教,无心治国,导致国力日衰,江河日下。最能反映他瞎折腾的,是他曾四次出家又还俗,这不仅在历代皇帝里绝无仅有,而且在老百姓中也没听说过,他无意中创造了一个世界记录。  相似文献   

12.
<正>乾隆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较有作为的皇帝,他的行事作风与历史上的皇帝并无二致,但是由于世界的形势与科学技术已经产生变化,但是乾隆的思想还是和两千年前的封建王朝一样,而且专制更甚,盲目自大,导致这一时期中国由领先于世界科技文化彻底转化成全面落后于西方国家,乾隆的保守为以后中国的灾难埋下伏笔。而且,在乾  相似文献   

13.
公元2006年,刘邦逝世2200周年,这位祖籍徐州沛县的皇帝又一次成为关注热点。他出身寒微,却成就了汉代400年帝业,使中国封建社会登上第一个高峰。然而,历史上真实的刘邦身世如何?他是父母所生,还是出于婚外情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大明王朝是帝制中国最后一个汉人政权,崇祯皇帝是这个政权最后一位君主,是他将大明王朝送进了历史,结束了朱明王朝两百多年的统治。 奇怪的是,一个将江山弄丢的亡国之君。在过往三百七十年间很少受到指责不论是明朝遗老,还是新朝统治者;也不论是新史学,还是旧史学;人们对崇祯帝抱有普遍同情,以为明朝之所以亡国,并不是崇祯的错。  相似文献   

15.
胡晶 《湖北档案》2016,(8):7-10
他是一名道士,但时人称其“活神仙”.他行踪莫测,但有关他的故事却从未间断,无论皇室还是民间对他的崇拜风靡一时.他,就是张三丰,武当山最具传奇色彩的人物. 张三丰是否确有其人,历史上的张三丰和我们所熟知的是否一致,为何明朝数位皇帝都下诏书数次寻访他,他何时来到武当山,又曾经留下什么惊世预言,本文将一一为您揭开谜底.  相似文献   

16.
上回说到明朝最懒的立帝--明神宗(万历皇帝),据说这家伙"熄火",以后,大臣们讨论给他安个什么庙号,忍来想去,还是"神"比较妥当,既不得罪当朝皇帝,又能刺刺这个千古奇懒的老立帝."神"嘛,从场面上可解释为"神气"、"神圣",私下骂他的时候,白然就成"神龙见首不见尾"的"神"了.  相似文献   

17.
作为帝国的最后一个掌舵人,载沣并非一个道德上的“坏人”。年轻的摄政王曾想以“新政”救大清,但满清王朝气数已尽,已非人力所能挽救。以长于深宫中的年轻贵胄来应对历史大变迁年代的政局,更超出了他的能力。他无法跟上历史潮流,甚至不了解,君主立宪的含意,虽保留皇室,却不能让皇族入阁  相似文献   

18.
<正>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雍正皇帝第四子。1735年即皇帝位,年号乾隆,俗称乾隆皇帝。他是清代最长寿的皇帝,却不是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为彰显对皇祖康熙的尊崇,不超越皇祖在位61年之限,他于乾隆六十年宣诏退位,当了四年太上皇帝,是清代唯一一位太上皇。他不喜繁文尊号,在传位诏书中钦定尊称其为"太上皇帝"即可,因此他并无中国传统历史上太上皇不断累加的繁长尊号。薨逝后尊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相似文献   

19.
王运红 《兰台世界》2005,(10):69-70
在法学界有这样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19世纪的德国有个威廉一世皇帝,有一次,他刚刚从战场凯旋而归,志得意满地来到位于波茨坦近郊的豪华行宫.当他怀着胜利的喜悦和征服整个欧洲的勃勃野心从行宫的阳台放眼远眺的时候,发现行宫不远处有一间破旧的磨坊十分碍眼,刚好把前面的风景给挡住了.威廉一世十分不高兴,他找来内务大臣,让他去给磨坊主一些钱,把它拆了.内务大臣找到了磨坊主,磨坊主是一个倔老头,说:"那是祖宗传下来的财产,我的任务就是维护下来,一代一代传下去,它是无价之宝,给多少钱也不卖!"威廉一世以为磨坊主嫌钱太少,于是决定提高补偿金额.内务大臣再次转告磨坊主.可磨坊主还是不买账,表示这磨坊坚决不卖.雄心勃勃的威廉一世一生驰骋疆场,没想到自己国家的一个小老头竟敢如此冒犯贵为皇帝的他,一时怒起,派出宫廷卫队把房子强行拆了.拆房子的时候,磨坊主并没有害怕,他高声说:"皇帝当然权高势重,但德国尚有法院在!"  相似文献   

20.
贵族与流氓     
我们总是习惯于把王朝的兴衰、事业的成败、历史的更替和事情的对错都归结为个人的原因,归结为某个领袖人物或主导人物个人品质的优劣好坏。项羽最后还是打败了。他败在了刘邦手里。胜了的刘邦人模狗样地当了皇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