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网络热词的出现和流行,有其自身独特的原因。网络热词的特点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相契合,我们要积极探索网络热词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切入点,让网络热词真正“给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网络发展迅速,深入地渗透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网络语言的传播广泛而迅猛,尤其是在网络中流行的一些热词更是被越来越多地使用在日常生活当中.本文讨论了网络热词的特点及其对现代汉语词汇的积极影响,认为对于网络热词应该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态度去接纳,并引导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介绍了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而后分析了网络热词的形成及特点,最后在遵守网络热词翻译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网络热词翻译的主要策略,这对于未来网络热词的翻译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社会,网络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很多流行语都是从网络上流行开来的。譬如,早已家喻户晓的就有:“被”“雷”“圆”“宅男”“宅女”“菜鸟”“山寨”“秒杀”“蜗居”“杯具”“餐具”“洗具”“偶稀饭”“打酱油”“躲猫猫”“俯卧撑”“不差钱”……网络热词热语往往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那么,这些网络语词何以能够热行呢?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令人应接不暇的网络语言、流行语、年度热词在网络上、生活中纷纷亮相,这些“流行语”、“热词”成为语言交流的“新宠”,冲击着我们的语言习惯,颠覆着我们的思维.也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挑战。冯骥才先生曾说过:“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同墙,更深刻地讲,是一个民族的心理,  相似文献   

6.
网络其实就是现实生活的真实折射,网络热词也是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从最初“囧”“雷”的纯粹搞笑,到“躲猫猫”“俯卧撑”的关注和质疑;从“被”“杯具”的黑色幽默式控诉,再到“打酱油”的无奈,  相似文献   

7.
《第二课堂(小学)》2011,(4):122-123
"蚁族闹蜗居,神马驾浮云",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已经成为一种醒目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存在,其影响越来越难以忽视。网络热词走红,最根本的原因是当今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它集中表现了国人的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也反映了“雷人”、调侃、“山寨”等社会心理私文化征候。  相似文献   

8.
像几年前的“囧”“雷人”等网络热词一样,“给力”已成为时下又一热词,尤其是被一向谨慎严肃的《人民日报》登上头版头条(2010年11月10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并被转发数次评论数条之后,该词的热播和频用也就无可避免。当即就有人大呼“今天的《人民日报》很给力”。  相似文献   

9.
要刊速递     
《天津教育》2011,(1):2-2
“给力”登《人民日报》头版,社会接受年轻人思维 2010年“热词”榜单中少不了“给力”一词,《人民日报》一位年轻编辑把2010年11月10日的头版头条标题拟成了《江苏给力“文化强省”》。现在整个社会已坦然接受年轻人的活跃思维,“给力”是网络“热词”“溢出”后普及大众的最新案例。  相似文献   

10.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去年的上海语文高考阅卷中心组负责人周宏提醒考生,“给力”“神马”“有木有”这些网络语言切勿用在高考作文卷中。无独有偶,福建省有关高考阅卷老师也表态说.“考生如果在高考作文中用了‘神马’之类的网络热词.则自己的分数可能就真成了‘浮云’。”  相似文献   

11.
最近一段时间,“秒杀”又成为网络、报刊等媒体频频出现的热词,并迅速流传。请看下面例子:  相似文献   

12.
自从有了网络,网络热词便应运而生。从纯粹搞笑的囧雷,到充满关注和质疑躲猫猫俯卧撑,从杯具的黑色幽默式控诉,到打酱油的无奈批判,从虚拟世界到现实生活,网络热词简明精要地记录着我们的生活。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自然也少不了红遍网络的热词。  相似文献   

13.
“网络热词”是热门网络词汇,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在一个时期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和事物,它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现实的文化存在不容忽视,这些新词为我们提供生动表达的同时也给翻译者带来巨大挑战。如何保留其新意又不失其准确性,该文从翻译的功能对等理论出发,结合网络热词的实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网络热词作为一种崭新的语言方式和文化景观,已越来越多地引起语言学界的关注。要形神兼备地翻译网络热词,就要把握网络热词的特定意义和超越语义之外的文化内涵。本文从研究网络热词的来源和特点出发,探讨了网络热词的英译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5.
近几年网络热词不断涌现并被大众欣然接纳并广泛传播,这体现出网络热词强大的传播优势。网络热词不仅简洁精辟而且智慧风趣发人深思,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征。笔者运用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式初步分析了当下网络热词的传播过程,以使人们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网络热词对大众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6.
如今越来越多的网络热词出现在社会生活中,而其中的修辞格所带来的传播效应也不容忽视。网络热词的发展动因主要有个人的诉求、群体的互动和修辞的运用三个方面。网络词汇中运用的修辞手法能很好地表现出网络热词的内涵,如转喻、谐音、仿词、隐喻和节缩这五类修辞格。最后从放大、催化、裂变三个方面来探析网络热词的传播效应。  相似文献   

17.
网络热词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种网络传播现象,绝大多数网络热词来源于对新闻事件或者社会现象的形象概括,带着幽默色彩和反讽意味。同时网络热词的广泛传播也潜藏着民众对主流社会的反抗情绪,而网络热词的创造和传播与后现代美学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本文着重从网络热词的特征与后现代美学思想的联系进行相关讨论。  相似文献   

18.
该论文主要研究网络热词及流行语英文翻译方法,通过搜集整理网络热词和流行语进而对构词方法进行比较、分析、总结,得出网络热词及流行语英文翻译方法主要有:完全汉语拼音式翻译法、来源于发音的翻译法、汉语拼音和英文混搭合成法、运用英语构词法、中式英语翻译法、直译和意译等。  相似文献   

19.
网络“通假字”是自网络产生后新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和古汉语通假字及部分谐音字相比具有新的特点。本文将网络“通假字”与古汉语通假字及部分谐音字进行了系统地比较。通过比较,可以更好地理解当今层出不穷的网络新词和热词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神曲《忐忑》的热传,“忐忑”也成了当前网络热词。《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忐忑”的解释是:“形容心神不定,胆怯”。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也常常看到作者通过对人物“忐忑”心境的描写,来反映人物的处境、性格,或表现文章的主旨,读来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