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和而不同"与中国比较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比较学理论问题的争论、探讨中,有的学视“和而不同”为中国比较学的基本化策略,也有的学对此提出质疑。本阐述“和而不同”在中华化中贯串始终,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应成为中国比较学的基本策略。不管近代以来我国坛批评话语尚有多少问题,它仍是我们今后承继的起点。同时,“和而不同”在方法论上亦有它的独特价值。  相似文献   

2.
"文气"说的古典文论价值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说几乎贯穿中国古典论的始终。它涉及到学本体论、学主体论、学鉴赏论、和学风格论等方面的内容,是中国古代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其论价值究竟如何?章将从“气”与学的本原、学的主体、风格以及学审美标准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共工"、"女娲"、"大壑"神话与战国时期的宇宙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共工”、“女娲”、“大壑”三则神话是有内在联系的一个完整系统,它是战国秦汉之际人们用神话思维对宇宙天地自然现象的不断解释。这些神话都是前赋文化的各种要素在不同历史时期相互综合下的产物,不能一概解释为原始人类的创作。21世纪中国神话学研究应该摒弃西方进化论神话理论另辟蹊径,采用文化要素分析法,用中国文化解释中国神话不失为一种理想选择。  相似文献   

4.
"改革文学"的现代性叙事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学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中国学最为典型的现代叙事,它对时间和效率的强调表明了一个时代的强烈的现代渴望,而其间竭力压抑的则是现代化后发国家的屈辱和自卑,同时,改革学的现代叙事也构成了对各种边缘叙事的话语压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主义学过去理论界认为是从西方现代主义学引进、借鉴的产物,它产生于当代中国的新时期。其实,中国现代主义学与西方现代主义学既有紧密的关联,又有根本的区别。从“异体起源”来说,中国现代主义学产生于化大革命时期的社会现实中;从“本体起源”来说,它是在革时期的地下学中得以绽出新芽的。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对比中西翻译理论为其本研究方法,从介绍西方译学流派纷呈的现状和成因入手,分析了中国译学理论化和科学化发展滞后和之所以出现“中国译学无流派”的声音的主要原因,总结了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界的学术之争,阐述了中国译学流派发展的现状,并最终在介绍了中国译学中文化学派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互补”是中国译学走向科学化,理论化,学理化的指导原则之一。  相似文献   

7.
1915年初,日本向袁世凯政府提出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时在日本的中国留学生3000多人群起反对,并以集体罢学归国的形式表示抗议。他们归国后,通过向中央政府上书、请愿,筹划、组织召开国民大会,以及发起“劝用国货、抵制日货”运动等方式,揭露日本企图吞并中国之野心,力阻政府与日签订密约,鼓励国民坚持斗争到底。在留日学生的鼓动和组织下,反对“二十一条”斗争以上海为中心,迅速波及到全国各地。这是中国留日学生第一次因中日政治事件而大规模集体罢学归国,尽管运动最终失败,但它沉重地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有力地推动了国内人民反对“二十一条”斗争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20世纪中国学”是一种靳的理论阐释体系,是对既有的中国现当代学理论体系的发展与完善。这一靳的理论体系在阐释中国新学的性质、起点、分期、基本主题等要素系统时,与50年代中期以来形成的中国现当代学理论体系相比较,有许多建设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徐梅 《现代语文》2006,(10):85-86,94
文学说到底是人学。中国古代文学始终闪耀着人学的光辉:它关注、探索人的自我存在的价值、生命存在的意义;它追寻着一种理想而完满的人生境界。即使在人的生命最脆弱不堪的战争和政权交接的年代,这种对自由审美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仍未中断,甚至更显强烈!  相似文献   

10.
于俊青 《现代语文》2006,(11):41-43
阿英是近代国难学研究的开拓,郭延礼先生在《阿英与中国近代学研究》中说:“阿英是在近代学研究的拓荒期用力最勤、成果最多、贡献最大的一位名的中国近代学研究专家。”阿英对近代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近代国难学研究。1936年,他在《〈近百年中国国防学史〉自序》中说,我们的学史家“一向只会评章的优劣,争辩谁是正统谁是非正统,早都有‘国家事,管他娘’的成见在胸”,并不重视研究近代以来丰富多彩的国难学。鉴于此,阿英亲自撰写了《近百年中国国防学史》,论述从鸦片战争到1935年日本增兵华北近一百年来的中国国难学,遗憾的是这部书稿已佚。但他编辑的《近百年来国难学大系》、《近代国难史丛钞》等作留下来了,这是我们宝贵的学遗产。阿英先生有着高远眼光,其国难学研究填补了近代学史的空白,提供了重新审视学史的崭新视角。然而,阿英之后却鲜有人问津这一领域,我们今天循着先贤的足迹前进,无疑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寒”在中国古代诗词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寒”既体现为寒冷凄凉的具象,也在长期运用中内化为一种抽象的意象,并进而成为一种意境。“寒”不但成为中国古代文人的重要审美趣味,也反映了他们的文人意识和悲剧意识,一方面借寒境表达对自身现实境遇的不满,另一方面他们又大多沉浸在这种境地里,完成了审美化的想像性和解。这是建立于中国太阴文化基础上的具有东方色彩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12.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里面包含着古老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以及民风民俗。本文着力从"乡土"入手,分析中国先民的乡土意识,文化情怀,以及在某一地域的风土人情。从中提炼出民族心理,来为中国文化研究作出一定的思考。  相似文献   

13.
模式数字"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与数字现象,几乎无所不在.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源远流长,特别是先秦"九州"的划分,不仅使华夏地城区划化而且也使以"九"为模式的文化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思想意识中,并逐渐形成巨大的辐射力,影响着中国古代文化、文学、政治等各个层面,形成了中国古代以"九"为最的模式数字.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中,身为女性的李清照在男性垄断的词坛上一枝独秀。其根本的原因,在于她的词表现出生命意识的文人化特色,打通了闺阁女子与文人社会的壁垒,寻求到了与宋代文人社会雅文化间的某种契合,因而能得到文人社会的认同,并进而远播流传。本文从生命意识的觉醒,生命意识的文人化倾向,生命意识的文人化追求等三个方面论述其生命意识的文人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朱志荣的中国文学观具有强烈的思辩色彩、自觉的理论意识和开放的研究视野。他从自己的文论观和美学观出发,使理论研究与中国古代文学的鉴赏和批评良性互动,强调中国文学的民族特性。他把意象视为中国文学的重要表征,认为中国文学从创作到欣赏都体现着基于感性而不滞于感性的领悟方式,从而超越了传统的表现说与再现说的对立;将古代文学研究的审美尺度具体概括为情、貌、言三个方面,指出古代文学中人、文同构的生命意识,论述了作家的个性与时代精神的辩证关系。他认为文学史研究要在史实的基础上重视史识,肯定文学史家发现规律的主导意识;认为古代文学研究应该体现当代性,优先阐释在当代能引起共鸣的作品,合理借鉴西方理论,体现当代的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6.
商周神话与中国古代审美意识的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神话是各民族文化原的精神母体,从商周神话亦可以追溯中国古代审美意识发生的某些重要特点,(一)商周神话中始祖神话突出,反映了中国古代艺术审美很早具有的夫伦倾向,并影响到中国古代复古恋古、以古为是审美观念的形成。(二)商周神话的生命意识,寄需和塑造着中华民族的生命美学精神。(三)商周神话人化程度低和叙述因素缺乏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规范着中国艺术审美的发展道路,影响到中国古代叙事文学风格的形成。(四)从  相似文献   

17.
从历史视域而言,文化是文学的上范畴。中国古代文学深受传统文化的浸染与影响,突出的体现于对文人创作审美态度情感倾向的左右和牵制,对他们精神意识的主导。导致文学作品中家园、生命、功名等意识母题的集中出现和差异性抒发表述。  相似文献   

18.
古老的汉字承载了中华民族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许慎的《说文解字》通过"据形释义"的方法对古老的汉字进行解读,为我们探究汉字中蕴藏的文化和古人的思维意识、心态观念开辟了道路。本文对《说文解字》"囗部"字以及和该部有关的字进行分析,从不同的侧面来理解我国社会的传统意识。  相似文献   

19.
“气象”是古代文论的独特范畴,其内涵是指某时代文学或具体作家、作品的总体风貌。它具有宏观整体性、不可分割性、模糊朦胧性、形象可感性等特征。文学“气象”的根源在于作家的生命精神。“气象”不同于风格,又与风格有相同重合处。  相似文献   

20.
技术理性时代的“泛文学化”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技术化社会的文学呈现出与中国古代尤其是先秦文学十分相似的“泛文学”现象,这种“回归”的背后隐藏着实质性差异。通过当下“泛文学”与古代“大文学”的比较,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体认当代汉语文学的文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