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他冒着枪林弹雨,采访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对越自卫还击作战,发表了大量的在国内外有广泛影响的军事通讯和报告文学。 50年代,他经过严格政审,被新华社派驻到中南海采访中央政治时事活动,并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随身记者。 80年代末,他担任新华社新闻业务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导师。其研究专著作为国内大学新闻专业教材而广泛使用。 他就是现任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的徐熊。 北京。新华社宿舍16号楼。新华社高级记者徐熊在他满屋洋溢着书卷气的家里接待了我。 虽然早听说徐先生的朴素,但我依然不能相信自己的感觉。环顾室内,年久未换的旧沙发、简陋的木板床、陈旧的柜橱……令人有一种年代久远的似曾相识之感。只是一个个装满了大量书稿的书橱和一台用于写作的电脑,才显示出主人的职业和大雅。徐先生目光炯炯,精神矍铄,他用亲切的滨海乡音,与我娓娓而谈。  相似文献   

2.
他是我国著名的军事记者。作为新华社随军记者,采访过解放战争、朝鲜战争、印度支那战争及对越自卫反击战,发表了大量的军事通讯和报告文学。 50年代,他被新华社派驻到中南海采访中央政治时事活动,并担任过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随身记者。 80年代末,他担任新华社新闻业务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系研究生导师。他殚精竭  相似文献   

3.
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王纬同志,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担任新华社驻欧洲、非洲记者十数年。我们特约请他撰写一组关于国际新闻采访与编写的专题文章,本刊自本期起陆续刊登。  相似文献   

4.
本文作者叶世涛,新华社上海分社高级记者,前后在新华社工作近四十年,为党的新闻事业尽心竭力,现在,他已年逾花甲,正在回顾总结过去的新闻经历。从本期将陆续选登有关穆青同志五十年代担任新华社上海分社社长时带他采访、教他写作的几段。虽相隔多年,但今天读来仍颇有启发。  相似文献   

5.
新华社国际部副主任王纬同志,于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担任新华社驻欧洲和非洲记者十数年。我们特约请他撰写的《国际新闻的采访与编写》,自1981年第1期开始刊登,本期的第九章是最后一章。王纬同志计划在近期内,再编写“国际科技新闻”、“国际体育新闻”、“国际报道的文风”,“打破国际新闻的垄断”,在《国际新闻的采访与编写》一书出版时,一并补入。  相似文献   

6.
“人民记者必须旗帜鲜明:坚持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党员记者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首先是党员,然后才是记者。”老记者、原新华社副社长海棱同志在接受我的采访时这么说。数月前,在参加全国第一个革命新闻出版纪念馆落成典礼时,我和他几次接触,此后,又通过书面和电话同他交谈了一些当前人们关心的问题。在我国记者队伍中,他的才华引人注目,他发表过大量的新闻作品和诗歌。五十年代,他在新华社编辑出版的《新闻业务》上发表的一些有影响的采访业务论文和经验总结,早  相似文献   

7.
古城金陵,秋菊飘香,全国新闻理论教育讨论会在这里召开。我们抽空访问了参加讨论会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新闻系指导教师沈如钢同志,请他谈一谈记者成功和成名之路。沈如钢同志年过花甲,是一位老记者和新闻教育工作者。建国后曾在南京担任采编工作,1959年初调到新华社,担任过新华社巴格达、科威特等分社首席记者。1978年开始从事新闻教育工作。他还作为访问学者,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和斯坦福大学传播系研究西方新闻理论和新闻教育体系,有比较丰  相似文献   

8.
《新闻界》1994,(6)
“情景记者”的“情景新闻”新华社著名军事记者阎吾被人们称为“情景记者”,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直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他采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新闻名篇。这些作品大都是他亲临火线实地采访和观察的结果,因而情景交融成为他作品的一个鲜明特点,“情景记者”的美名...  相似文献   

9.
一位记者朋友曾向我表示:做记者,就要立志写出在全国“叫得响”的新闻作品。怎样才能写出“带响”的报道呢?笔者就此专门求教于新华社高级记者、新华社原副社长冯健同志。冯健在40多年的新闻生涯中,写过大量的新闻报道和时事评论。1966年前,他同穆青、周原同志采写的著名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在全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1990年,他们再访兰考,写下通讯《人民呼唤焦裕禄》,又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80年代初,他同曾建徽同志采写的“中南海纪事”系列报道——《中南海的春天》等,又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现在,他担任《瞭望》周刊社顾问等职,并受聘为中国新闻学院教授。  相似文献   

10.
尚代江     
尚代江,山西日报副总编辑,高级记者。生于1942年2月,人大工业经济专修科毕业。中共党员,在新闻战线已奋斗了32个春秋。 1965年他调入阳泉报社,当过记者、编辑、组长、主持过编辑部的采编、出版工作。1974年初调入新华社山西分社,在新华社记者岗位上工作了20多年,其中有10多年时间担任分社工业(财贸)记者组长。尚代江同志有较强的宏观意识和敏锐的新闻观察力,对山西能源重化工基地和全省经济有较深入的调查研究,采写过许多新闻主题较大,在全国有  相似文献   

11.
党 中央粉碎“四人帮”后 ,胡耀邦同志担任过中共中央党校常务副校长、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中共中央秘书长等职务 ,后来担任中共中央主席 ,在中共十二届一中全会上 ,他又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在那十多年间 ,我有幸作为新华社采访中央新闻的记者 ,经常随同耀邦活动 ,采访新闻报道。记得第一次采访他个人 ,是在他刚刚上任中组部部长一个月的时候。那时 ,我有个朋友叫陈文伟 ,他在中组部老干部组工作。据陈文伟同志介绍 ,胡耀邦同志一到中组部 ,便大刀阔斧地开展工作 ,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 ,使中组部面貌大变 ,许多老…  相似文献   

12.
这位身背照相器材、正在接受别人采访者,是新华社新疆分社主任记者武纯展。今年52岁的武纯展,在新疆从事新闻摄影工作已经33个春秋了。他热爱新疆秀丽的山山水水,更爱那里勤劳勇敢的人民。透过照相机的镜头,记录了许多生动感人的先进人物和巨变的边疆。如今,一辈子采访别人的他,成了别人采访的对象。他艰苦朴素、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受到新疆新闻界同行和当地人民的赞扬。现在,武纯展还担任中国摄影家协会新疆分会副主席、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委员。从50年代初到现在的30多年的漫长岁月里,武纯  相似文献   

13.
1994年春,卸任不久的原新华社社长穆青,与他的老搭档--原副社长冯健一起,来到苏南采访。这位在新闻工作岗位上奋斗了半个世纪的老记者,尽管在国外60个国家、国内四百多个县市留下辗转奔波的脚印,但是到苏南采访还是头一回。在这之前,他也曾乘出差之便游览过太湖和姑苏城,领略过  相似文献   

14.
和谷岩是一位出色的军事记者。他从1955年调入筹建中的解放军报社,到1985年离休,30年里,先后任记者,记者处副处长、处长,解放军报社副社长。担任社领导以后,他还多次以记者的身份下部队采访,写了不少有影响的报道。他写的大量新闻作品,有的在军队建设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的在新闻界产生过广泛影响。最近出版的3卷本《和谷岩文集》所收作品,就有他在《解放军报》上发表过的通讯特写34篇,散文19篇,报告文学3篇,新诗8首,文艺新闻评论10篇(另有4篇发于《新闻与成才》杂志)。这些作品,虽然只是他30年军报记者生涯中为报纸所写作品…  相似文献   

15.
《新闻记者》2008,(5):49
周导是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广播新闻中心首席记者。1982年开始从事新闻工作,先后在文学报社和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担任编辑记者。周导采访涉及领域较宽,视觉敏锐,善于发现;感情真挚,充满正义和良知。他采访过时政、经济、文艺、教育、地区和社会等,采写了大量广播新闻作品。作品曾获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中国广播电视奖二等奖、  相似文献   

16.
书讯     
《国际新闻采写经验荟萃》本书是一本关于国际新闻采写经验的综合性文集,由新华社经验丰富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和优秀中青年驻外记者共40人撰稿,作者记叙了亲身经历的50年代至8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介绍了在世界五大洲各国进行国际新闻采访和撰写国际新闻、评论、专题报道的经验。本书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相似文献   

17.
书讯     
《国际新闻采写经验荟萃》本书是一本关于国际新闻采写经验的综合性文集,由新华社经验丰富的高级记者、高级编辑和优秀中青年驻外记者共40人撰稿,作者记叙了亲身经历的50年代至80年代的一系列重大国际事件,介绍了在世界五大洲各国进行国际新闻采访和撰写国际新闻、评论、专题报道的经验。本书由新华社新闻研究所  相似文献   

18.
《新闻采访论》是四川大学新近策划并推出的“新闻传播学书系”中的第一本,该书主编邱沛篁教授做过多年的编辑、记者工作,是四川大学新闻系的开创者之一,先后担任过四川大学新闻系主任和新闻学院院长,写过不少优秀的新闻和通讯,有着丰富的采访实践经验。自1981年四川大学新闻学专业开始招生以来,他一直讲授“新闻采访学”这门课程,并出版了多本新闻采访和写作方面的专著。其中,1989年出版的《新闻采访艺术》就是其以前教学和研究工作的理论总结。1989年以后,邱沛篁开始给硕士研究生上“新闻采访研究”课程,他也开始了…  相似文献   

19.
在当今汹涌澎湃的技术革命浪潮中,现代科技世界浩如烟海,日新月异。作为一个新华社驻外科技记者,如何根据我国四化建设的需要和新闻报道的特点,摄取第一手新闻,避免转发他国的一般性新闻报道,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如何加强第一线的深入采访,发挥驻外记者的优势?笔者在新华社华盛顿分社担任了三年多科技记者,面对这个问题,有时感到茫然,犹如雾里看花,若明若暗,似花非花。但也有点滴体会,片缕随想,信手写来,供诸君参考。专访,是国际科技采访的重要形式之一。无论是现场专访,或电话专访;也无论是人物专访,会议专访,或展览会专访等,记者以根据我们国家独特的新闻报道角度和要求,向采访对象提问,直接得到其新闻来源不可能提供的第一手新闻信息还可以在采访  相似文献   

20.
穆青,老记者,中国新闻事业家与新闻摄影家。河南杞县人,回族,生于1921年,1937年参加八路军,1940年考入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1942年进入党中央机关报《解放日报》从事新闻工作,1949年担任新华社记者,此后历任新华社华东、上海分社负责人,新华社总编辑、社长、党组书记等职务,在党的十二大上当选为中央委员,十三大上当选为中顾委委员,现为中国记协名誉主席、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名誉会长、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名誉会长。穆青是抗日战争以来这半个多世纪中,把被称为“易碎品”的新闻写成思想最深刻、影响读者时间最长、阅览人数最多之作品的记者,被称为中国新闻的擎旗人。他的作品有着深厚的群众根基,闪耀着朴实的文风,我党新闻史上许多具有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