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需要立足宏观教育改革背景,着眼未来教育价值需求,紧扣未来教育发展价值主题。未来社会人的生存与发展需要、未来知识社会的发展格局、未来社会变革与发展的总体趋势为基础教育学校变革追求新的学校价值提供了可能。培养面向未来的人、形成健全的心智、为和谐社会培育人才将成为我国基础教育学校变革未来价值取向的重要选择。  相似文献   

2.
价值追求是区分新优质学校与其他学校的根本点。新优质学校在综合时代要求和自身理想的基础上,凝练了核心价值追求,那就是坚持回归教育本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素养培育及精神品格成长;坚持提升学生学习生活质量,办学生喜欢的学校,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经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强调学校主动发展,坚持在常态条件下,学校主动探索,走内涵发展之路;强调为人民办学,坚持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相似文献   

3.
我国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过分强调教育的工具价值,是教育急功近利的表现。社会分层机制影响和决定着当前教育的功利追求,其中社会文化的价值导向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而权力、市场的制度安排则进一步决定着教育功利追求的深度和广度。教育的过分功利追求也会阻碍良性社会分层机制的形成,因此应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教育功利以促进社会各阶层的良性互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功利,追求能使教育内、外关系协调发展的功利以及社会主义的教育功利最终要体现为以人为本。  相似文献   

4.
终身学习思潮对我国学校教育挑战的社会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海艳 《教育探索》2003,(10):47-49
终身学习是2l世纪的生存概念,终身学习思潮涌来,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学校中心地位、英才教育的价值取向等提出了挑战。学习是人的存在方式,人要在社会中存在和生活,就必须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思潮对我国学校教育的社会学启示是:教育培养出的人要学会生存、学会创造、学会负责。面对启示,迎接挑战。学校教育要采取相应的改革措施。  相似文献   

5.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我国现代教育思想史第一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现代教育理论。一方面,其理论具有鲜明的现代特征,强调尊重学生、重视学生的个人经验以及活动(做)的价值。另一方面,他的理论又具有浓厚的时代特征。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它更关注教育对生活(生存)、学校对社会改革以及教育救国的作用,因此,又多少有些偏离了现代教育的三大主题。它给我们的启示是:学习陶行知精神,超越生活教育理论。  相似文献   

6.
苏力 《教师》2010,(36):12-13
本文在综述近年来我国现代学校制度价值取向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学校制度的新概念,建议应该充分地考虑我国的经济和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把握现代学校制度的科学内涵。各个区域要具体分析自己对教育价值追求的倾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定当前阶段性的价值诉求,选择未来价值取向,促进人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习型社会就是"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社会,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将成为未来十年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的战略目标之一。为实现这一目标,以满足每个公民的基本学习需求,有必要将学习权保障确立为学习型社会教育法律与政策的价值基础。相对于教育中的公平、效率等价值取向,学习权保障是更为根本、更具有统摄力、更符合学习型社会本质的元价值,它能够最充分地体现学习是人的生存方式这一本体意义。为此,应力求做到:(1)克服现行教育法律与政策中的工具主义倾向,重视学习权的自赋性格,使其成为由宪法确认的公民基本权利;(2)明确学习是人的基本生活方式,针对学习的不同方式及其权利特性,构建有利于学习权实现的教育法律与政策制度;(3)遵循权利本位、机会均等、可选择性和弱势补偿等原则,最大限度地保障每个公民的学习权。  相似文献   

8.
论学校生活中学生发展的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生发展是在学校生活中实现的.当今社会的学生发展,应包括个体性发展、群体性发展和精神性发展三个层面.与学生发展的三个层面相对应,学生的学校生活可以分为学习生活、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学习生活实现学生的个体性发展,表现为认识范围的扩展、认知能力的增强、学习情感的丰富.社会生活实现学生的群体性发展,体现为认识社会、建立人际关系、形成社会生存能力.精神生活实现学生精神性的发展,表现为形成学校生活的意义、追求生命价值的实现、完善精神生活的方式.有效实现学生发展,必须建设一种良好的学校生活,具体表现为使学校的学习生活、社会生活、精神生活达到有助于真正促进学生的有效交化.  相似文献   

9.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急剧的转型时期,主导价值与价值的多元共存对我国的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主导价值与价值的多元共存要求我们,一要加强主导的价值观教育;二要强调学校德育的价值整合和引导作用,帮助学生在面临各种复杂的价值现象时做出理智的判断和选择,我们的学校德育应该以公共理性为依据,以培养公民德性为目标来追求个体与社会的良善生活。  相似文献   

10.
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是指根据学校教育主体的需要对学校教育价值的选择与追求的一种倾向性,即对学校培养什么样人的规定,它决定着学校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等等.当前的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存在着社会价值取向与个体价值取向的矛盾冲突;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意欲替代生存价值取向;生命价值取向“虚而待实”等主要问题.有鉴于此,“有意义生存”教育理念指导下确立学校教育价值取向;在统一兼顾偏移中选择学校教育价值等,是学校教育价值得以实现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1.
南浔中学由南浔的一群爱国青年于1925年创办,其教育理念、教育体制及教育方法等各方面都很有代表性,虽受时局影响停停办办,但最终成为了地方有影响的一所综合性初级中学,为新中国培养了不少人才。南浔中学教育早期现代化,主要体现在教育的不断改革与创新,表现在两个“注重”:注重教、学、做合一;注重教育教学与社会生活、生产劳动、强身健体、自立自强结合,开办专门农场、施行“小学生制”、组织“童子军”等,可称之为早期素质教育的雏形。  相似文献   

12.
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推进继续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意义重大。本文从办学模式的角度出发,在办学主体、培养目标、办学形式、筹资渠道、教学管理等方面,对于现阶段开展成人教育的几种教育模式进行分析,旨在进一步更好地开展继续教育。  相似文献   

13.
学校改进的路径分析:学校领导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校改进已经成为我国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主题.学校改进关注点也从资源投入、课程设计等方面逐渐转向学校领导的过程.尽管已经有研究成果表明学校领导在改进学校以及促进学生学业成绩提高方面具有显著作用,但如何改进以及怎样做的研究还不充分.本文从学校领导视角,通过分析已有的有效学校以及成功领导模型的研究成果,归纳出四个学校领导改进的路径,期冀对我国学校改进的研究与实践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14.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而开发的课程,校本课程的意义在于可以克服国家课程的弊端,促进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变革,满足学校,师生发展的实际需要。因此,校本课程在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得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5.
The main interest of the paper is methodological: to exploit multilevel modelling in analysing quality of school life data gathered in 1991 and 1995 in Finnish comprehensive schools, with the intention of investigating differences and related 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over time. The specific methodological aim is to explore the advantages gained and problems encountered while applying multilevel models and the statistical program MLwiN in analysing large scale educational data with repeated measures.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was assessed by a representative sample of all the Grade 8 pupils throughout the country with a 4 year interval in the same schools. The measurement of the quality of school life focused on general school satisfaction and on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 The validity of the instrument was confirmed by means of factor analysis. The findings of the multilevel statistical analysis are discussed both from an educational and a methodological point of view.  相似文献   

16.
我国学校变革的背景是政府治理方式的转变,政府从教育管理走向公共治理,从划桨者转变为掌舵者。学校变革的基础是确立学校办学的自主权,要求学校既不能完全受制于政府干预,也不能完全受制于市场牵制,在政府与市场之间取得平衡,不仅需要强调学校独立法人地位,也要完善学校内部的民主机制,促使学校由外延式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学校变革的形式已经由以前的单个学校的变革走向多所学校的合作共赢,主要有政府主导型合作、大学介入式合作和学校自愿型合作。  相似文献   

17.
我国名教育家陶行知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三大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些主张对我国目前深化教育改革,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1923年至1929年,陶行知担任南京安徽公学校长。他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将安徽公学办成教育设施全、师资力量强、教学质量高的中学。他提出的中学生“德性宜笃实、知识宜富实、身体宜健实”的“实”字校训和师生“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教育方法,在今天看来仍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陶行知在南京安徽公学的办学思想和教育实践,是今天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形成的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毕达哥拉斯盟会是一个兼有政治性、宗教性、学术性和教育性的组织。其教育思想建立在哲学和科学理论基础上。其教育目的是培养能建立和指导完美社会秩序的人,以及遵循良好秩序的社会公民。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育内容是把数学放在最高的地位,同时注重音乐、天文、体育等和谐教育。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教育思想推动了后世人们对崇高精神生活的追求;它是哲学史和教育史上的一大进步;它推动了哲学、科学和音乐教育思想的发展;但它关于灵魂不朽和灵魂轮回说对后世哲学、教育有着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我国师范教育是中舀近现代教育史上光辉的一页;湖南第一师范是湖南乃至中国师范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以湖南一师为个案,研究湖南早期师范教育的历史沿革、民主教育及其办学成果,不仅对师范教育有“存史、资治、教化”的重要作用,而且对其他各级各类教育都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