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春天来了,又是一个跳槽的高峰季节,而贾劲却又一次面临两难选择。贾劲大学刚毕业时到一家著名的跨国IT公司应聘,当时有几百人应聘这家公司,贾劲由于专业成绩不错,面试表现又执着得体,最终在众多竞争者当中脱颖而出,被企业选中。由于这份工作来之不易,他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平时工作很努力。  相似文献   

2.
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身在这个社会中更好地生存的机会。”同样,如果你放弃了自己对工作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在公司里更好发展的机会。有3个人到一家建筑公司应聘,经过一轮又一轮的考试,最后他们从众多的求职者当中脱颖而出。公司的人  相似文献   

3.
刘小波是一家地产公司的老总。有一天他在驾车上班的路上,电话响了,是个陌生的号码。“谁?”刘小波问。“刘总,您能不能给我一次机会?我是搞商业地产的。”对方是个年轻人,声音有磁性,但显得有些急促和焦躁。刘小波有点莫名其妙,什么“机会”?年轻人告诉刘小波,他是来应聘的,想  相似文献   

4.
一个中专毕业生到一家大型超市应聘。在参加这次应聘的所有人中,他的学历是最低的,加之应聘者太多,僧多粥少,他理所当然地落选了。这是第几次应聘失  相似文献   

5.
刘强是一家地产公司的老总。有一天他乘车去上班的路上,电话响了,是个陌生的号码。 “请问哪位?”刘强问。“刘总,您能不能给我一次机会?我是搞商业地产的。”对方是个年轻人,声音有磁性,但显得有些急促和焦躁。刘强有点莫名其妙,什么“机会”?年轻人告诉刘强,他是来应聘的,想直接找刘强谈谈。[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刘强是一家地产公司的老总。有一天他乘车去上班的路上,电话晌了,是个陌生的号码。“请问哪位?”刘强问。“刘总,您能不能给我一次机会?我是搞商业地产的。”对方是个年轻人,声音有磁性,但显得有些急促和焦躁。刘强有点莫名其妙,什么“机会”?年轻人告诉刘强,他是来应聘的,想直接找刘强谈谈。  相似文献   

7.
素材链接 寻找一颗螺丝钉 吕保军 毕业后,他很幸运地应聘进了深圳一家日企打工.他十分珍惜这个工作机会,做人做事都很用心.一年来,由于他工作认真、踏实,多次获得晋升.公司决定选派他赴日本总公司"研修",进一步学习技术知识,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 来到日本,他被安排到总公司旗下的一家工厂一线进行实习.  相似文献   

8.
朋友小赵去一家杂志社面试回来后,自我感觉不是太好,五十多人参加应聘,只招两个人,竞争很激烈。但一向做事严谨、有始有终的她觉得还是应该感谢杂志社给了她笔试的机会,于是给招聘主管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感谢信,第二天寄出后继续找工作。  相似文献   

9.
弗雷泽匆匆地赶路,他手持哈佛大学社会学系毕业生的文凭,去一家慈善机构应聘。去的路上,弗雷泽在一家烧烤店门口停了下来。这家烧烤店正要宰一只活羊。  相似文献   

10.
创业者档案。他叫夏利民.今年26岁.是杭州一家物流公司的经理、4年前.他是一名中专生.月薪500元经过4年的创业.他在竞争激烈的杭城开起一家属于自己的公司。  相似文献   

11.
在就业市场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的毕业生因应聘某一用人单位失败了,以后再遇到这家单位招聘时,就再也不敢前去应聘了,就这样主动放弃了一次次机会.  相似文献   

12.
前不久,我到一家大公司应聘安全主任一职,经过初试、笔试,幸运地和另外十几名求职者一起获得了面试机会。那天上午,大家在该公司写字楼门前排成一队,等待接受面试。不知为什么,招聘现场并没有保安维持秩序。在等待的过程中,队伍开始出现了骚动。大家都明白,谁先通过面试谁就抢得了先机,获聘的机会就越大。于是一部分人你推我搡,都想挤到队伍的前面去。与众不同的是,排在队伍最后的一个貌不惊人的中年男人则显得悠闲自在,面带微笑地看着前面的情景。  相似文献   

13.
一个人的成功与机会有关,某个人遇上机会,被提了干,某个人遇上机会,被应聘到某公司做监理主管。有人说这人运气好,其实不是他什么运气好,而是他牢牢把握住了机会。  相似文献   

14.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人才市场得到一家知名电子商务公司招聘业务经理的信息,名额只有一个。没找到工作的我当然要去试试。那天,前来应聘的有20多人,我留意了一下其他应聘者的求职材料,他们有的是硕士,有的是双学士,而且几乎都是名牌学府的高材生,而我所拥有的仅仅是一张通过自学考试取得的大学本科文凭,勉强满足招聘条件中学历要求的底线。  相似文献   

15.
7987次磨砺     
如果不是当年的那次咬牙应聘,现在的熊素琼还在重庆乡下种田。 初中毕业后,熊素琼就到重庆一家小旅馆做服务员。1994年底,她在报上看到东莞市宝石大酒店(三星级)来重庆招工,便去报了名。当时,酒店打算在重庆招120名女服务员,却有一千多人应聘。  相似文献   

16.
绝对服从     
多年以前,我和朋友小李去一家规模不小的广告公司应聘。我们去应聘的前三天,朋友小王向我们介绍了公司老总的基本情况,特别强调说老总最大的特点是要他的下属绝对服从。  相似文献   

17.
十多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笔者应聘到一家校园歌曲杂志社担任歌曲的简谱排版工作。众所周知,九十年代中期,电脑的使用远没有今天这样普及,那时的电脑音乐才刚刚起步,音乐简谱的制作还是以铅字排版为主,要想在一台箱式的386电脑上对简谱进行排版,难度可想而知。没有“先人”的指导,没有“现成”的软件,只能在当时的文字处理软件WPS中进行简单编排,  相似文献   

18.
张静 《河北教育》2003,(12):15-15
不久前,我在报上看到一则标题为《好习惯带来好机会》的职场故事,颇有感触。大意是:有一家有名的私营企业招聘一名厨师,由于待遇较高来应聘的人很多。经过几关测试后,留下了三位进行“真刀实枪”的实际操作。考题是做同一道菜,甲、乙、丙按顺序一个一个地完成了。有位考官认为三个人都很不错,确实很难定夺,  相似文献   

19.
最后的考题     
一家生产、经营电子产品的公司招聘一名营销策划人员,王东抱着试一试的心情前往应聘。到那里一看,应聘这个岗位的有20余人,文凭大都比他高,其中还有一名硕……  相似文献   

20.
佚名 《高中生》2008,(13):54-55
一位资深的广告公司文案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记者问她成功的感悟,她只说了两个宇:"坚持。"这看似简单的"坚持"背后,其实凝结了她许多的汗水与辛劳。6年前,她从一家棉纺厂下岗,除了爱好文学外,她一无所长。后来,无奈之下的她来到一家只要有创意不必有文凭的广告公司应聘,希望碰碰运气。前来应聘的有上百人,他们大都是美院和艺术学校的大学生,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