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0 毫秒
1.
今日吴数德     
洛杉矶第23届奥运会56公斤级举重金牌的获得者、曾连续四年被选为全国十佳运动员的吴数德,引退以后,现任广西体工大队副队长。前不久他接受了笔者的采访。他的“冠军哲学”“干每件事都要有个目标,然后努力去实现这个目标!但这个目标又不能定得太高。老是想当世界冠军,可能永远当不上。”吴数德如是说。他13岁开始练举重。“当时,我的目标是进集训队,那时我想:一生能坐一次飞机就不错了,哪里会想到能当世界冠军!”他很风  相似文献   

2.
《游泳》2011,(4):36-36
当问到菲尔普斯时,罗切特说:“说实话,我并不在意他所做的。他和我一样可以游同样的项目,没关系。如果他能够做更多,那么我也会很开心,因为我喜欢和他竞争。我对自己并不担心。”他那时正在调整训练,加强更多的举重训练,减少游泳训练,期待他可以比现在表现的更好的那个时刻的到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就很少关注于游泳而是更多的关注于泳池外的小事情,”罗切特说道。“我的教练说这是过去四年中他看到的最好的事情。”  相似文献   

3.
晚霞满天,我披着霞光去举重房访那个曾在布达佩斯举出世界水平的举坛新秀何英强。举重房前还挺热闹,刚吃完晚饭的小伙子们正在那儿练自行车,只见一个身着白背心的小伙儿顺着一块窄板儿沿着门口的台阶往上骑。他听我说找何英强,就跟上了我。到了三楼,我回头问他何英强在哪屋住,他打开了房门,说:“您找我吗?”噢,原来刚才还在淘气的这个小伙儿就是打破奥运会冠军吴数德保持的亚洲纪录的何英强啊! 他个儿自然不高,按他自己的话说,这不是举重压的,而是天生来就是适合举重的矮个儿,欧洲人愁找矮个儿还  相似文献   

4.
只要不是在训练期间,什么时候去中国举重队见到占旭刚,都觉得他不是个练举重的——形象清秀,两肩“虎头”不突出,二头肌也一般般,说话有时挺腼腆,永远是带着光的眼睛对人一闪一闪在笑。“你怎么会是个练举重的呢”,笔者在占旭刚的房里曾经把他问得不好意思。“他不练举重就没人练举重了,按如今流行的名词说,我们占旭刚是个现代化的举重坯子……”,中国男子举重队副总教练杨汉雄道。“对!咱爷们儿别的没有。就是有实力”,占旭刚说出这种豪语的时候不  相似文献   

5.
星期天下午,我推开举重老将蔡炎书的房门问: “蔡炎书在吗?”一个小胖子揉揉惺忪的睡眼,随口说了句“他不在。”一翻身又着了。这不就是《中国体育报》前两天登出大幅照片,题为《“娃娃”大力士》的刘寿斌吗! 我想和这位举坛新秀聊聊,但又一想,整天价和那么沉的铁疙瘩打交道,够累的了,叫他睡吧。于是,我抄起蔡炎书桌上的杂志,漫不经心地翻起来……这一觉又闷了近一个小时,当他醒来知道我的来意时,不好意思地说:“我还以为你走了呢。”我的采访比较顺利,他有问必答,十分坦率。 1968年3月,四川江油县先锋村一户菜农的家里  相似文献   

6.
奥运趣事     
最慷慨的施予者第26届奥运会男子70公斤级举重比赛结束后,占旭刚这位经过顽强拼搏获得冠军的中国选手,回到自己的休息室就大声喊出他的要求:“给我一瓶矿泉水。”他的教练王国新过度兴奋也过度慷慨地回答说:“你就是喝我的血,我也给你!”  相似文献   

7.
他今年18岁,一米七二的身材匀匀称称,一头浓黑还带点儿卷曲的头发下露出一张白净脸儿,两只不大但蛮有精神的眼睛里还透着一股稚气。要是穿上件白衬衫,再蹬上条青年裤,谁也不会相信他是练举重的。然而,千真万确,那铿锵作响的杠铃已经伴随他度过了四个春秋。他就是打破全国少年举重75公斤级抓举挺举和总成绩三项记录的果东辉。此刻,他穿着黑色的举重服坐在我旁边,一边用手拂去脸上的汗水,一边微笑着回答我提出的问题。他说话自然而有分寸,一副满文质的样子。说实话,十七八岁和二十鎯当岁儿的小青年我见得多了,个个儿都挺欢势,常常是三句话过后就自来熟了,可眼前的小果有点不同,我怀疑他是憋着劲儿在“作戏。”但是,他的教练袁力却说:“他有个性,但不胡折腾。”  相似文献   

8.
站在九运会冠军领奖台上的崔文华是寂寞的。他的寂寞,不只源自与单调的杠铃相伴了18个春秋,更源于还没有人能够继续他在中国男子大级别举重上开创的“先河”。夺得九运会男子举重105公斤级冠军,使他实现了“全运会三连冠”。现年27  相似文献   

9.
王查娜 《新体育》2005,(3):38-41
陈文斌接触举重31年,当教练22年,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世界冠军,人称他为“金牌教练”。——编者  相似文献   

10.
眼前的刘卫国是那么年轻——19岁,伹看上去却有着超乎他这个年龄的沉稳、自信。“车轮是我的第一付杠铃”在队里,大家都亲切地叫卫国“小个儿”。他的确不高,只有1.50米,体重52公斤。但在这矮小的身体里却蕴藏着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他说:“我来自安徽马鞍山,自幼受酷爱体育的哥哥的影响,板车的车轮是我的第一付杠铃。”卫国的父母对他练举重很  相似文献   

11.
1984年3月6日—10日,我们在参加匈牙利第十一届“帕诺尼亚”杯举重邀请赛期间,曾两次拜访保加利亚著名教练阿巴捷耶夫。他很热情,健谈,知识面广。应我们要求,比较详细的介绍了保加利亚目前的训练情况,现将谈话内容整理如下。我们都是来自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之间的谈话完全是同志式的,在举重训练和技术方面的问题,互相不应该保密,这没有好处。黄强辉,陈镜开同志我都认识,还在1958年3月莫斯科友谊杯赛,67.5公斤级黄强辉第一,苏联的布舒耶夫第二,我是第三名。中国在五十、六十年代时举重是很不  相似文献   

12.
亚历山大·古尼亚绍夫为世界一一○公斤以上级超级举重“力士”。他是苏联举重后起之秀,年仅二十四岁。目前,他是世界上举得最重的人,是世界举坛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被誉为“起重机”。古尼亚绍夫一九五九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苏联切利亚宾斯克城,兄弟三人,排行老二。他开始举重训练时还不满十四岁,当时身高仅一点五四米。七年后,他的身高竟奇迹般地长高了三○多厘米(目下他的身高为一点九○米),而且身材匀称,肌肉结实有力,举重总  相似文献   

13.
余涛  朱斌  戚振林 《新体育》2005,(11):56-57
十运会不但在陈艳青的家乡开,举重的决赛还在她的母校进行,作为奥运会女子举重58公斤级的冠军,她怎么能没有压力呢?可她就是顶住了!在十运会上,陈艳青不但没有任何悬念地以255公斤的总成绩夺得金牌,还破了全国纪录,超了世界纪录。赛后,有记者问她:“还会冲北京奥运会吗?”她不像多数人那样含糊作答:“新人太多,老人下吧,中国女子举重让我扛旗,肯定不行了。我拿了十运会的金牌,我满足了,我应当走了!”  相似文献   

14.
袁雪婧 《新体育》2014,(12):46-47
曾几何时,举重小级别是奥运会上为中国体育代表团冲锋陷阵的急先锋。但从伦敦奥运会开始,中国举重小级别就像走进了迷雾笼罩的森林,前路难行,逐渐迷失。 当朝鲜选手金恩国在仁川亚运会将男子62公斤级世界纪录一举提升5公斤时,这个级别的几位中国尖子选手都倒吸一口冷气。那时丁建军就知道,自己在世锦赛上的对手将无比强大。“这成绩太狠了,夸张地说,这样没法玩了”,丁建军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  相似文献   

15.
裁判员就是在体育运动竞赛过程中,依据竞赛活动的组织规程和在一定范围内统一通用的竞赛规则,对竞赛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作出明确判断和处理决定,以保障竞赛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人。简言之,裁判员就是评定运动员(队)成绩、胜负和名次的人员。故有“赛场法官”之称。 在体育竞赛中,裁判员是法(如竞赛规则)的执行者,也可以说是法的代表。因此,裁判员维护法的权威,为竞赛的正常进行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而体育运动的发展,又为裁判员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台。中国举重运动的辉煌带来了中国举重裁判工作的发展。当中国举重“冲出亚洲,走向世界”时,举重裁判员也昂首  相似文献   

16.
生理学家阿斯刺伦认为“当欲获得某一专项所需要的肌肉力量的时候,最好是从事该项运动的锻炼。”西德著名举重教练费谢尔在他所著的《尖端举重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一文中也提出:“肌紧张的力量和能力、运动过程、种类和特点,应符合专项比赛的要求。”力量训练的专门性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在用力的时间长短、速度快慢方面,各个运  相似文献   

17.
有着美国“健身之父”称号的杰克·拉兰内今年已是90岁高龄。在常人早已“退休”的年龄,拉兰内仍在向人们积极宣传着他一直坚持的养生之道:合理饮食和经常锻炼。在这方面,一生都在敦促美国人优化饮食结构和进行更多体育锻炼的拉兰内本身就是一个最令人信服的例子。如今,他还能够举重,做仰卧起坐,甚至把78岁的妻子伊莱恩举起来。“我没有任何病痛。”他说,“如果我有点流鼻涕,第2天就会好。”拉兰内90岁生日那天,美国一个有线体育频道播放了长达9小时的专题节目。“很多人研究死亡,而我研究生存。”拉兰内说,“你必须适当饮食和锻炼。”看看…  相似文献   

18.
冠军录(一)     
<正> 中国第一个打破世界纪录的人——陈镜开陈镜开,1935年生于广东省莞县石龙镇。 1956年6月7日在上海举行的“中苏举重友谊赛”中,他以133公斤的成绩打破美国运动员C·温奇保持的56公斤级的挺举世界纪录,这是中国运动员创造的第  相似文献   

19.
外国人眼中的博拉和中国人眼中的米卢:是一个人吗?米卢说:全世界都管我叫博拉,但是中国人管我叫米卢。 世界足坛的风云人物博拉到了中国就成了米卢,米卢自己给人签名都写成了“米卢”或者“MILU”,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带有象征意味的身份转化,博拉是一位世界级的教练,但是他在中国是米卢。 当米卢是博拉的时候,他受到了来自不同国家的广泛的尊重,当博拉是米卢的时候,他在中国接触到了中国人对他复杂的心情和态度,也许中国人不是不相信博拉或者米卢,而是中国人对自己的足球队有点缺少信心(这一点采访米卢的外国报刊都有意无意…  相似文献   

20.
根据中国举重现状,笔者通过亲身从事举重运动16年及当专业队教练经验,对举重训练路径进行探讨研究。认为教科书及举重资料存旧。要生存,就必须要突破,走改革创新的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