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英语中最常见的衔接手段有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汉语衔接手段也可大致分为这几类,但是与英语衔接手段存在着不小的差异。文章通过英汉语篇中大量的实例分析,对每种英汉衔接手段进行详细的对比研究,探讨英汉衔接手段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汉语中词汇的重复出现是语篇衔接的一个常见手段。通过《围城》中英文本对比分析后,发现英译本的译者在对此现象进行翻译时,主要使用了以下三种处理方式。首先,在词汇重复不多的情况下使用与原文相同的词汇衔接方法,或直接重复,或用指称照应代替重复的词语。其次,运用了语法衔接的手段处理了一些词汇重复的情况,这些手段包括替代、省略。最后,对于重复频率较高的词汇,将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相结合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3.
语篇衔接主要分为两部分,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衔接手段。语法衔接手段主要包括照应、替代、连接和省略等四种;词汇衔接手段主要包括:重复、指称、同义词和近义词、连词等。本文以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为例,探讨词汇衔接手段方面的偏误分析及其教学建议。  相似文献   

4.
语法衔接是英语作文中实现语义连贯的必备手段,包括指称、省略、替代和连接.通过对110名长治学院英语专业三年级学生四次平时英语命题作文中语法衔接手段使用状况进行的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准确地使用指称、连接的语法衔接手段,而只有少部分学生能准确地使用替代、省略的语法衔接手段.导致以上结果出现的原因来自学生、教师和教材三方面.首先,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语篇意识淡薄,思维方式受到汉语迁移的影响,同时汉译英的能力欠佳.而在语言应用方面力不从心.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度关注形式习得,且本身语言知识结构参差不齐.最后,主要教材中很少设置以篇章衔接为目的的练习.应该针对以上方面进行改进.  相似文献   

5.
省略是汉英语篇衔接的主要手段之一,在语篇分析中可以细分为名词性省略、动词性省略和小句性省略。通过对《红楼梦》及其两个译本对比分析发现,汉英语篇省略的使用倾向不尽相同:汉语语篇多省略名词和连接词;而英语语篇则多省略谓词性成分。这是由汉语重意合,而英语重形合的特点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基于2013年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词语料,以Halliday和Hasan的语篇衔接理论为依据,分析了美国总统奥巴马就职演说词中各种衔接手段的运用,研究发现,奥巴马总统就职演说词运用了照应、词汇衔接、省略和替代等大量的语篇衔接手段,通过本研究以期加深广大英语学习者对语篇衔接理论的理解,提高英语学习者对语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从而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7.
英语语篇中的衔接手段主要有五种:照应、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这些衔接手段是语篇衔接的具体形式,属于语篇本身的、形式上的特点.其中,连接是最明显的例子.本文论述了连接的含义、特征、作用及其关系类型.  相似文献   

8.
衔接是语篇连贯的重要内容,连贯的构建离不开衔接机制。在所有衔接机制中,词汇衔接是衔接中最突出、最重要的形式。英汉语篇中的词汇衔接手段大体相同,两者又有差异,在词汇重复上尤为明显。英语语篇中不会过分地使用某一词汇,较多地使用同义词、近义词等其它衔接手段。汉语中倾向使用重复手段,特别是原词重复。英语语篇中上下义词汇项经常出现在同义语篇中,形成连贯的衔接。它们各自的类属关系,表明各自的层次和语义;汉语由于其衔接的内隐性特点,这种上下义词汇衔接关系不如英语明显。正确认识英汉语篇的词汇衔接手段,对翻译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教学价值。  相似文献   

9.
英汉语篇中常用的衔接手段有照应、省略、替代、连接和词汇衔接。英汉衔接手段不尽相同,在翻译中,译者必须兼顾源语和目的语的差异,调整翻译策略,从而获得一个语义连贯的译文。  相似文献   

10.
从语篇的视角研究复指结构“你这(个)+NP”,发现其在语篇中具有充当语篇话题、归纳和对比等语用功能。有照应、省略、替代三种语法衔接手段和词汇复现这一词汇衔接手段。  相似文献   

11.
句法分析中,“V个VP”结构常以其独特的结构特征吸引专家、学者们的注意。他们的研究视点大多聚焦在“个”的性质上,而对“VP”的重视不够,即使在论述“个”时也是说法不一。从“具体与抽象”、“指称与陈述”等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个”字的性质日益边缘化且在与“VP”搭配中存在“游移”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晏子春秋》中"酣""酲"二字字义的分析,以及对后世不同时期文献中这两个字的字义的分析,并结合《说文解字注》《王力古汉语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辞书的查阅,更加直观具体的理解"酣""酲"二字字义的发展变化情况和一字多义现象的产生。  相似文献   

13.
课程:从"圈养"到"游牧"再到"传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在课程中所遭受的不同境遇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想的变迁.自西方近代以来,"圈养"式课程与"游牧"式课程企图用不同的方式关照人的命运,都难以真正与人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传记"式课程为我们理解课程及其与人的生活的关系提供了新的启迪:课程即人生传记过程,课程就在生活中.课程只有回归生活本身,才能促成"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文章通过对词汇语用及两种语用充实的分析,探讨了英语"Blue Moon"的直译汉名"蓝月亮"所引发的截然不同的感悟,并联想到"Blue"的种种巧妙用法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以此来拓展和加深对"蓝"颜色词的进一步掌握.  相似文献   

15.
"形"与"神"是中国人物画历来所探讨的话题,"形神具备"是中国人物画的一个审美标准,"以形写神"则是中国人物画的特点和绘画思维的基础。后人又把"形"与"神"的认识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我们在绘画的过程中也应该结合实际,来理解"形"与"神"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徐坤在其小说中运用其独特的话语策略。无论是“反串”男角的“失语”的话语,之后在“失声的野地”上奋力“言说”,还是以女性写作守护女人的“紫禁城”,其创作目的都是为女性争取一份自己的话语权。  相似文献   

17.
在关于中国古代诗学的研究中,有一种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言志”和“缘情”是两种互相对立的诗歌主张,“诗言志”要求为政治教化服务,“诗缘情”则只求自由抒发性灵,不考虑政治教化。文章表示不同意此种观点。作者认为,“言志”和“缘情”的意思没有根本的差别,“诗言志”是说用诗来表述内心所存想,“诗缘情”是说诗依照内心所存想而作。这两种说法本身都不涉及与政治教化的关系问题。作者还认为,志、情两词的含义原可以兼包所谓偏于理性的思想和偏于感性的情感,因此,认为“言志”偏于理性、多指表达思想而“缘情”则偏于感性、多指抒发情感的观点也是难以成立的。  相似文献   

18.
“bolmaq”与“qilmaq”是维语中使用频率多 ,内容丰富的两个基本动词。它们的基本含义丰富 ,引申及使用频率很高 ,应在使用中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9.
量词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因其意义源于造字之初的名词或动词,所以量词的语义特征、语用及其修辞都不可避免地带有原初形式的烙印。文章论述了近义量词"堆"与"叠"的演变轨迹、自身所带有的语义特征;并在对语言材料进行归纳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两者的差异。  相似文献   

20.
绘画中的形神关系是理论和实践中长期讨论的一个问题。形指对象的外部特征,神表达对象的精神世界;形是形式,神是内容;开处于从属地位,神处于统帅地位。必须明确传神是绘画的宗旨,绘形是传神的手段,要努力追求“不似之似”,达到形与神和谐完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