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醉拳,因其行拳走势模仿醉汉动作,以醉形、醉态和武术攻防技法融合而成拳术,故名为醉拳。又称醉酒拳、醉八仙拳,属象形拳的一种。现在流传较广的醉拳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古老醉拳套路,偏重武术实用性;一类是现代醉拳套路,突出跌扑滚翻,醉形醉态的表现性。醉拳以其独特的观赏价值、健身价值和实用价值,倍受习武者特别是青  相似文献   

2.
文章对动物活动的形象思维、武术技击形象思维在武术演练,特别是象形拳演练中的作用做了深入探讨。无论"以形为主,法从形出",还是"象形意思,取法为拳"的象形拳演练,都应着眼于培养练习者的形象思维能力,才能使拳术臻于完善境地。  相似文献   

3.
<正> 少年拳(二)是中学体育课的武术基本教材,整套动作短小精悍,简单易学,具有刚柔相济,攻防并施、体用兼备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如能抓住“技击性”这一武术最本质的特点,让学生不仅掌握动作的准确做法(会打拳),又能懂得动作的技击涵义和特点(知拳理),这对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帮助学生正确地掌握和运用技术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现根据本人多年钻研及教学体会,将少年拳(二)各个动作的攻防涵义及应  相似文献   

4.
卢玉  陶丽 《体育教学》2012,32(12):45-46
一、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简要回顾 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家为了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第一次将武术列入体育教学大纲,将小学从三年级起的武术基本功、基本动作、组合动作、武术操、初级拳一路、初级拳二路、青年拳、青年拳对练等主要技术教学内容纳入到教材体系,为以后学校武术的普及、发展奠定了基础.80年代末期,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增加单人或双人攻防动作,技术内容虽然体现了一些直接的武术攻防特点,但由于没有明确的理论依据,对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的解释显得有些不足.  相似文献   

5.
源出于武当道教的武术,把武当道教中的乌鸦神灵崇拜与武术活动中乌鸦仿生象形动作有机地结合起来,既显现丰富了武术象形动作中的攻防技击,又反映出武当道教神灵崇拜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显示出武当道教武术独树一帜的武术文化。  相似文献   

6.
学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文化教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武术的“抱拳礼”、武术拳种命名和拳理、武术套路结构、武术攻防技击特点及持械方式等方面内涵的传统文化意义的深刻分析 ,对在武术教学中如何传授教学本身所拥有的文化教育 ,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优秀文化的有益熏淘 ,以此来培养民主自豪感和爱国主义精神作了较系统论述。  相似文献   

7.
<正> 少年拳(第一、二套)是国家教委新颁布的《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一项重要内容,它是由踢、打、推、冲等攻防动作组成套路的运动项目。我对少年拳的教学体会是: 一、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在教学初应向学生讲明武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遗产之一,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介绍武术的健身价值,说明武术不受场地、气候、年龄、性别等条件的限制,运动量可大可小,可用于经常锻炼;破除学生对武术的神秘感,消除学习武术的畏难情绪,增强学好武术的信心。  相似文献   

8.
随着国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日益加大,武术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是向着武术本身回归,通过反求诸己式的探研,坐实武术之"文化自觉"。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比较分析研究方法,对武术"型、法合一"的当代价值进行审视。研究认为:型是武术的外壳,法是武术的灵魂,决定武术型之塑造的是武术独特的攻防之法,武术除技击以外的其他功能的衍生,也因其方法上的独特性而别具一格;武术"型法合一"的规定性,在近现代以来武术竞技化演变过程中被分解后的项目形式破坏,以武术拳势攻防方法为前提,保持型与法的统一,是令武术找回自我、占据主动的必要途径;中国武术在当今全球化语境中能够独树一帜的地方,是深具中华传统文化底蕴的拳种门户,终而落脚于微观层面拳势之型与法的"中华规定性"上面,故武术拳势强调型、法合一,对于武术在当今社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旨在对濒临消失的土家族宏门安定堂"梁拳"进行挖掘、探源,并与现代武术中的散打结合起来,把最原始的梁拳基本技法、训练方法等运用到散打运动之中,为现代武术服务。文章主要采用访谈法、实地考察法、文献法等方法对"梁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梁拳"技法手段众多,运动形式多样;有较高的技击与防御性;具有悦心健身、防身之价值。另外,从武术的健身、攻防、竞技等多个方面得出:"梁拳"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与发展前景,特别是其作为民运会项目武术中的传统拳与传统器械组别具有较强的参赛性。  相似文献   

10.
为使武术的原生态文化在当代社会更好地呈现出来,重点从拳理、技术、具体练习等3个方面研究了武术传统中的自然生态。首先重点以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为例,剖析了武术拳理是揭示自然现象的中国哲学思想在武术中的具体反映。其次,从4个方面研究了武术使人体回归自然协调的本能状态的具体途径:即:模仿动物、象形取意;注重成套动作练习;采用松沉、轻柔、徐缓的练习;进行以意想假借为特点的站桩练习。最后,简要说明了武术界提倡到大自然中行拳走势的习惯。  相似文献   

11.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目前武术的攻防教学现状进行分析,通过分析认为:影响武术攻防教学开展的因素有教师缺乏攻防传授的意识、攻防教学内容与形式单一及缺乏攻防讲解与练习缺失等,文章针对上述现象提出相关建议,旨在为提高武术教学质量,推动学校武术的开展。  相似文献   

12.
张华  温搏 《体育与科学》2023,(4):53-59+75
运用文献资料、归纳演绎等研究方法,整合武术技术原理的研究成果,概括出武术技术原理的抽象、意象、具象等三个层次,旨在助力人们对武术技术原理的整体把握,为武术技术的新时代创新与发展提供借鉴。研究认为:在抽象层面,攻防技击之“道”表征了武术技术中蕴含着“天人合一”的理想指向、“阴阳平衡”的指导思想、“和而不同”的价值理念,并具有主体性推动、统摄引领、“美美与共”等多元作用;在意象层面,攻防技击之“意”是指融合在武术技术之中的武术拳家们的主体情意、情感或意蕴,表现为武术拳种、流派的技术体系在不同的拳家、地域、领域之间分化发展的主要动力。在具象层面,攻防技击之“法”是武术技术动作的基本规范,在“目标-行为-结果”动态过程中以“变”与“合”为需求前提,以“和谐共生”为平衡发展,以“生生”与“自由”为生命指向,本文以实现人与武术互构的重新表达与叙述为旨归。  相似文献   

13.
高校武术教学是传承武术技术的重要途径,当前武术教学多以套路形式进行.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对攻防意识的不够重视,部分教师偏重于套路动作的“形式”教学,缺少结合攻防含义的动作讲解,在套路教学中片面的注重动作规格,不明白其动作的实用性,久而久之不仅失去武术本质,还会偏离它独有的教学特色,从而导致教学质量下降,学生学习片面性等现象.如何完善武术套路教学中出现的无攻防含义教学是当前武术教育工作者的一大课题,文章将从武术套路教学的攻防含义为切入点,阐述当前武术套路教学的困境,以期达到武术传承与发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对我国武术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我国推进多年的武术教育改革思想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实践环节无法落地,主要原因在于学校顾虑武术攻防技击教学的安全性问题,大部分在职教师也不具备武术攻防技击的教学能力,致使武术教育改革思想与学校及教师之间存在较大的利益冲突。校方的"安全之忧"和教师的"技击教学能力缺乏"已成为武术教育改革推进的最大阻力。提出了以下应对策略:在强化武术教育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的前提下,构建安全规范的武术攻防技击教学体系、培育教师的武术攻防技击教学能力,保障武术教育改革参与者的利益收入,充分协调好武术教育改革进程中的利益关系,夯实武术教育改革顺利推进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武术项目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它有强身健体,防身自卫,锻炼意志,陶冶性情等功能。按运动形式将武术分为三大类:功法运动、套路运动和搏斗运动。在学校以套路运动教学为主。武术套路的特点有“三多”:动作数量多,方向变化多,动作包含的因素多。这“三多”增加了学生学习武术的难度。因此在教学中,新增攻防互换教学法、慢拳快教法、口诀教学法和归纳总结法,来提高体育课堂教学实效。  相似文献   

16.
练太极者,要知太极拳的爆发力从何而来。太极拳是武术的一种,凡是武术都应具有攻防的特点。不过内家拳与外家拳攻防是有区别的。从进攻策略讲,前者要求“后发制人”;后者要求“先发制人”。从技击目标而言,内家拳短打寸发;外家拳袭远,快发疾收。从力的来源讲,内家拳练丹催气,外家拳靠肌肉骨节的伸屈产生力。 防守是为了保护自己,进攻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进攻就是要制人,“制人”要求一招毙之。不论目的是 击伤,还 是击倒对 方,取胜的先决条件是看爆发力的大小。爆发力大者,功夫较深,若能得机势,制人速决。 太极拳爆发力…  相似文献   

17.
攻防含义教学在武术套路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根据教学实践分别从攻防含义教学的内涵以及攻防含义教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如何运用等方面进行阐述,以期达到总结经验提高武术套路教学质量之目的。  相似文献   

18.
武术意识是武术工作者常用的名词,尤其在武术教学、训练、竞赛中的应用更为广泛。文章根据武术教学和训练的经验,从武术套路的攻防动作和心理学的角度,分析研究了武术教学中武术教学中意识的培养。  相似文献   

19.
<正>在武术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攻防结合始终是武术套路训练的基本原则。在进行武术套路训练教学实践时,只有将攻防训练融入其中,才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御敌能力,使其充分感受到武术的魅力。“攻”与“防”是武术的“魂”,所以,在整个武术套路教学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加强攻防训练。  相似文献   

20.
武术眼神训练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眼法系指武术套路演练和攻防实战中眼神运用的方法。在武术套路比赛和散打比赛中都十分重要,《拳经拳法备要·周身秘诀十二项》:“眼者身之主,宜精神注射,破敌全凭之。故认腿认势皆赖乎眼也”。套路对眼法的要求是眼到手到,手眼相随,两目炯炯有神;使整套动作精神饱满,雄健威武,体现出潜在的攻防含义,把观众引向格斗意境,眼神是武术精、气、神的核心和窗口。散打对眼法的要求是:眼神紧紧注视对手关键部位,用余光观察其他部位,及时掌握对手变化,快速准确做出判断,克敌制胜。因此,无论是在武术套路还是在散打比赛中,眼法占有至关重要位置,在武术教学与训练中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