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九义”数学第七册“简单的小数加、减法”一节,是在亿以内的整数加法和初步认识小数含义的基础上教学的。教材通过计算钱数的应用题来讲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其所编排的小数加、减法法则仅限于教师提出:“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有什么相同点?要注意什么?”没有用文字加以表述。教学时一定要准确把握尺度,既不用具体的文字表述法则,又要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和算理。由于这部分知识与整数加减法联系紧密,方法大同小异,难度不大,因此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己学整数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迁移、类比,引导学生自己探索概意法则,掌握…  相似文献   

2.
陆轶娜 《新教师》2019,(6):76-77
传统的小数加减法练习课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并能用小数加减法去解决生活中相应的数学问题。钱老师的练习课也围绕这两点设计了五个环节:一是回忆并巩固小数加减法的算法和算理;二是联系生活的事例进行小数加减法的混合练习;三是三道加减混合算式比大小并计算;四是再次用小数加减法解决生活问题;五是综合运用知识进行填数练习。简简单单的五个环节,处处体现了钱老师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关注与渗透,真正体现了“简单”数学课的“不简单”。  相似文献   

3.
<正>“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本单元内容是小学阶段“数与运算”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知识,是学生形成扎实运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落实《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内容结构化和算法一致性的核心内容。通过本单元的教学,一是要让学生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的内在联系,理解计算小数加减法时要将小数点对齐,也就是相同数位对齐,进而将整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类比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计算中,使学生感悟转化思想。  相似文献   

4.
吴海青  张华 《新教师》2024,(1):17-18
<正>“小数加减法”是计算教学中的重要内容,是继“整数竖式加减法”之后,学生第二次接触竖式计算。一线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受整数加减法竖式计算末位要对齐的影响,在用竖式进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时,总是把两个小数的末位对齐。此时,如果两个小数的位数相同,则计算结果正确;如果两个小数的位数不同,则计算结果完全错误。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没有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那么,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小数加减法的算理?  相似文献   

5.
人教版三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是对学生在四年级下册学习"小数加减法"前的铺垫。通过分析学生在小数加减法的典型错例,教师在三年级下册小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利用"联系实际""先估后算"等策略,并将其与生活中的小数意义联系起来教学,有效消除了学生在小数加减法中的"牛皮癣",为学生在四年级下册继续学习小数加减法作好铺垫。  相似文献   

6.
<正>“小数加法和减法”是第二学段“数与代数”领域的重要内容。为了引导学生将已有的整数加减法知识迁移到小数加减法的学习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深度学习,教师巧用多元表征,建构单元整体知识链,形成小数加减运算的结构化教学路径。  相似文献   

7.
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小数加减法”。教学过程:一、引入——在软尺上读小数,唤起已有认知师:我了解到,在前一段时间的数学课上,大家认识了一个新朋友——小数。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加减法。小数加减法该怎样计算,又为什么这么算呢?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开始今天的学习吧!  相似文献   

8.
王文森 《辽宁教育》2007,(12):58-60
在新课程实施以前,笔者教过几轮浙教版(下称旧教材)的“分数加法和减法”这一单元。每教一次都留下很多烦恼.教材安排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带分数加减法”、“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四部分内容,90%的版面都是计算题,而且从“同分母”到“异分母”再到“带分数的加减法”。越学越繁杂。学生学得枯燥乏昧,苦不堪言;教师也无可奈何,  相似文献   

9.
<正>《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数的运算教学,要让学生经历算理和算法的探索过程,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感悟数的运算以及运算之间的关系,体会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提高运算能力和推理能力。“小数加法和减法”是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教学内容,如何引导学生深刻体会整数加减法与小数加减法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呢?教师要深研教材,重组教材,精心设计,多次对比,引发学生深度思考,沟通小数加减法、整数加减法在算理和算法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教学中,一位老师创设了去联华超市购物的情境: 下课以后.一个学生却说:“老师,我昨天晚上跟妈妈一起去逛××超市,里面的物品价格没有两位小数的,你给出的物品价格不符合生活实际。”这位教师一时没有答上话来,最后苦笑着说:这是为了学习不同数位的小数加减法,老师虚拟的情境。  相似文献   

11.
一、设计思路 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以自己已有的经验为基础的一种认识过程,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为了让学生在一个模拟的生活空间“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数学、用数学,教师充分挖掘“小数加减法”在生活中的原型,  相似文献   

12.
<正>“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主要引导学生根据一位小数的含义,探索和理解一位小数加减法运算的算理,掌握算法,初步感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内在关联,形成运算能力、推理意识,感悟数的运算本质上的一致性。一方面,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完成了整数加减法的学习,在三年级又分两次初步认识了分数,学会了简单的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另一方面,  相似文献   

13.
学习不仅要看结果,更要看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留出更多的机会给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过程,特别是思维过程。课堂上,教师应经常问学生:“你是怎样想的?“这些知识是用什么方法学会的?”,通过评价引导学生不断深入地学习,主动矫正学习过程中的失误。如教学“简单的小数加减法”时,先让学生到市场调查一些商品的价格,并用小数表示。  相似文献   

14.
王莉 《黑河教育》2013,(4):70-70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第95—96页例3和例4。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算一位小数的加减法,结合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2.经历一位小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的形成过程,体验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3.通过让学生试算小数加减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尝试精神。4.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情境,使学生感受到学习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和团结合作的良好品质。  相似文献   

15.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47—49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亲历探索小数加减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小数加减法与整数加减法在算理上的联系,初步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一、背景 “整数减小数”是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中的一课。教研组备课时,两位教师(A教师教龄8年,有4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B教师教龄20年,有2年的新课程教学经历)对本课教学顺序的安排产生了分歧。A教师认为:教材中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课程标准》的理念,没有必要对教学顺序做调整。B教师认为: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小数的性质,同样也应是本课的教学重点,这个问题解决好了,应用小数的性质学习整数减小数就水到渠成了。  相似文献   

17.
祝岳华 《广西教育》2014,(17):22-23
笔者在观摩一节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小数乘法》解决问题的公开课时,发现执教者为了呈现“生活化情景”,将教室布置成了“小商场”,在讲台桌面上放了各式各样的商品,并用各种小数标上价格,两个学生充当售货员,其他学生充当顾客。刚开始,有的学生说:“老板,我想购买3千克苹果,给你50元。”教师当即将这个问题在黑板上展示,让学生计算。  相似文献   

18.
“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既是分数、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知识的综合运用,又是今后学习分数、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教学时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引导学生根据题目的具体情况,选用比较简便的算法,提高学生正确、迅速、合理、灵活的计算能力作为教学的重点。一、掌握互化,作好铺垫1.分数和小数的互化,是分数、小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在教学中要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先复习什么是小数和小数的计算单位,再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例1,探寻小数化分数的法则。2…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小数加减法和整数加减法存在紧密的联系。基于数运算的一致性,教师对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单元的学习内容进行整体分析和单元重构,打破原有课时序列的编排,通过单元整体设计建立数运算一致的教学主线,帮助学生在小数加减法的运算中感悟其与整数加减法算理一致、算律一致和算用一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数运算整体性和一致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正>通过问题提出开展教学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尽管越来越多的教学实践引进了问题提出活动,但对于课堂教学中如何通过设计问题提出任务,促进学生的数学学习,还缺乏足够的研究。本文针对“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开展了问题提出任务的整体设计,以促进学生深入理解小数的意义及加减法的运算道理。一“、小数的意义和加减法”单元分析本单元是在初步认识小数的基础上学习的,主要目的是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