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常问作家为什么写作,也就常问作为评论者的自己为什么读书。为了心灵?为了生存?为了功利?为了消遣?为了改造世界的抱负?在我看来,从来不问这个问题的人不是真正的读书人。凡是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追问这个问题、并陷入苦恼的人,也许才是真正靠近了读书意义的人。“我思故我在”。书的魔力是人人皆知的,人生苦短,存在无涯,幸亏有了书,人类在时间和空间上才能把见闻扩大无数倍,有的甚至等于多活了几个人生。  相似文献   

2.
李群 《新闻传播》2004,(2):64-64
节目主持如何为受众真诚服务?如果把真诚服务比喻成一个人,那么摆正自身位置是人的骨架,知识结构是血肉,高尚的人格魅力则是精气神。  相似文献   

3.
来信简复     
问:有人说,为了使稿子不失时效,应该在新闻事件发生前就把稿子写好,这样行吗?(5105部队李向辉)答:如果把这样的稿子寄出去发表,最好在标题后面标上“小说”二字,免得国稿件失实而作检讨。问:我爱写些散文之类的文学作品,可有人说,报道员搞创作会对报道工作有影响,是这样吗?(5487部队王满刚)答:一个人精力有限,与其搞新闻与搞创作兼顾,不如集中精力搞好一项——当然,分清主次业余,两项也许会互相促进。问:搞新闻的是不是只能读与新闻有关的书?(84879部队郭柏松)答:搞新闻的应是多面手,多面手应当博览群书,但多…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一辈子用得最多的一本书孟非如果把以下标题作为谜语的话,大概难不倒所有的中国人,毫不犹豫的众口一词──《新华字典》。世界上发行量最大的辞书是哪一本?答案也许不会再有第二个。“新华字典”四个字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几乎和自已的名字一样熟悉。1998年...  相似文献   

5.
传播的场所     
刘宏 《青年记者》2006,(19):30-33
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理论假设,一个人在互联网展示自己的隐私照片,而另外一个人则把自己的隐私照片贴在了学校门口的公告牌上,这会有什么区别呢?换句话说,如果让一个人在这两种方式中做出选择,他或她会选择哪一种呢?看上去,他们做的是同一件事,只是方式不同,单纯从浏览的人数来看,网络的看客应该远远大于一个学校门口公告牌的阅读人数,照此推理,如果是出于展示的目的,更多的人应该选择网缗那么,反过来说是不是正确呢?如果是出于保护隐私的目的,一般人会选择学校门口的公告牌吗?  相似文献   

6.
《陕西档案》2012,(1):51-51
家中还有胶卷相机吗?或者.哪怕是出去游玩的时候临时买的塑料一次性相机?如果你不想把它们简单地扔掉了之,那么,也许Flickr用户JasonHull的创意值得你参考一下——他将老旧的胶卷相机做成了夜灯~尤其是那些上世纪50、60年代风格的.大大的闪光灯刚好可以DIY成夜灯灯泡~效果咋样?有没有腾起一股想试试手艺的冲动?  相似文献   

7.
成长的财富──评“农村少年丛书”丛书彭云你是不是时常感到一些激动人心的东西与自己擦户而过?你是不是时常感到自己太容易被沮丧和失败所左右?也许我们太需要一种力量来重新支持和塑造自己一些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经历中如果受到适当的关注和鼓励,所迸发出的创造力有...  相似文献   

8.
瓜子是一般人都爱吃的零食,但如果把一盘带壳的瓜子和一堆剥了皮的瓜子同时递给你吃,你会选择哪一个?恐怕大部分人的选择会是带壳的瓜子。为什么?因为凭感觉,显然是带壳的瓜子嗑起来更香些。也就是说,更多的人看重的往往是“嗑瓜子”这一逐颗品尝、玩味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瓜子是一般人都爱吃的零食,但如果把一盘带皮的瓜子和一堆剥了皮的瓜子同时递给你吃,你会选择哪一个?  相似文献   

10.
如果你的笔记本电脑(NB)在经过安检时.被告之属于易燃易爆危险品.你会做何感想呢?,如果坐在你身边的旅客.正在使用笔记本电脑.你会不会有像见到恐怖分子一样的感觉呢?你也许会说.“别开玩笑了.不就是笔记本吗?有那么可怕吗?”  相似文献   

11.
车速轶  时旸 《新闻传播》2007,(10):51-51,55
电视新闻报道是一门叙述的艺术。新闻事实是一种客观存在,提高新闻报道的质量关键要看对新闻事实的选择和叙述的技巧。故事话语的研究强调要营造叙述角度的陌生化,才能使所叙述的故事吸引人、打动人。那么,电视新闻报道如果想达到吸引人、打动人的目的,同样也要努力营造叙述的陌生化。在过去的实践中,我们完全可以体会一下,面对全新的新闻事实,而我们的报道思路、报道样式、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名图书编辑,一定为自己具有创造性的选题策划而兴奋,一定为自己最早看到一部精彩的书稿而激动。最近我在编辑《中国人读书透视》书稿时,就抑制不住自己激动的心情,一气到底把书稿审读完后,还情不自禁地和同事们分享着书稿中精彩的观点和信息。你知道对读者影响最大的书是哪些吗?你知道哪些书最令读者反感吗?你知道当代的哪些作家最受读者欢迎吗?你知道读者购书时,哪些因素对他影响最大吗?等等。作为一个出版人,如果你熟悉图书市场,对这些问题也许你能回答出大概来。但是,在《中国人读书透视》一书中,作者是经过抽样调查…  相似文献   

13.
翟爽波 《记者摇篮》2009,(11):30-30
当今随着信息传播手段和途径日趋多样化,许多读者看报养成只看新闻标题的习惯。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因为,读者看标题就已经把内容猜得八九不离十了,千文一貌,这样的“八股文”当然不吸引人。更深层次的原因,也许是新闻传播途径的多样化,信息的极大丰富,读者“懒”于看一些干巴巴的文字。  相似文献   

14.
大众媒介:上帝还是魔鬼?-对文化异化的批判何苏六也许魔鬼与上帝本来就只一步之遥吧,很多时候让人分不清。西方还有港台的一些学者把大众媒介看作是第二位上帝,是个误解。他们作这样的类比是基于大众媒介与上帝一样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这是对大众媒介的非本质性的...  相似文献   

15.
《新闻世界》2008,(1):42-42
如果你的身边多了足足一倍的城市人口,这些人与你竞争工作岗位,一起消耗生活资源,他们的子女与你的孩子竞争优秀教育资源,他们的父母与你的父母争夺社会养老资源,你会是什么心情?这一切,也许在十年内就要出现。  相似文献   

16.
也许是《宁波晚报》连续三次闯进全国晚报都市类报纸竞争力“20强”;也许是《宁波晚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近几年都获得了“小丰收”……中国地市报研究会及会刊《中国地市报人》杂志社的同志约我谈谈体会。在新闻界同行面前,班门弄斧,实不敢当,但作业还是要交的。如何当好总编辑?如何当家理财?怎一个“难”字了得。然而难归难,假如把握住下面一二三四,你心目中期望的诸多“也许”,就可能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
“署名”论     
有些新闻和通讯,往往署了三五个作者的名字;有的甚至一张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实在令人费解。仔细一想,消息和通讯署名三五个还有点说头;但新闻照片署名也是二三个就有点说不过去,难道是一人持相机,一人按快门,一人负责洗胶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未免有点“滑稽”。人多以示重视?不对。文责应该自负,如果稿子真的出了问题,作者三五个,拿谁是问?如何“自负”?倘若稿子获奖呢?作者三五个,谁来领受?谁是该文荣誉的无愧者?人多说明写作艰巨?也不对。写作的显著特点是“单干”。它的艰苦在于个人“伤脑筋”,并不表…  相似文献   

18.
人们与鹤们     
人们常说,有些道理你经历过了才会懂,但有些人怎么摔打也不懂,就是经历了千百次,也还是懵懂(也许是装不懂?)  相似文献   

19.
黄瑶汝 《声屏世界》2006,(10):37-37
做了这么久的记,我每次采访回来写稿子总有一种很后悔的感觉。后悔在现场有些问题忘了问或在现场时表达方式不太好。如果换种方式做也许会更好。就拿我上次当小夜班来说吧,当接到热线电话说“沃尔玛”有很多人被困在电梯里。我很快赶到现场。当时消防人员正在紧张营救。而我到了现场后只顾着问消防人员:里面被困了多少人?现在情况怎么样?结果没有一个人理我。于是我就站在旁边录同期。却没有顾及出现场。现在回头想想:如果在现场出口播,做现场解说。这样处理起来或许更能表现出现场的气氛。  相似文献   

20.
陈璐 《大观周刊》2006,(45):36-36
看完当下热门影片《时尚女魔头》后,我想问你.时尚是什么?是Chanel的时装?是Prada的皮包?还是Cartier的手表、Feerrari的跑车?都不是.时尚与年龄无关,与美丑无关.与金钱无关。它更是一种学习精神.是社会向前发展的表现形式。如果你现在是30多岁.在20出头的人眼里.你就是老人家了。他们不会愿意约你共同打发夜生活。偶尔愿意的话也只是想要你结账而已。所以.你要有几身入流的行头.此外你还要明白现在流行的是什么.最好能和他们有至少一样的兴趣、爱好。进入他们的圈子.你才明白ipod为什么那么火.无厘头的lomo为什么让他们愿意大把花钱。从这当中也许你能发现.折磨了你好几个晚上的“产品创新报告”就这样产生于他们的无聊闲谈中。这就是“时尚”.只有跟上“时代步伐”才能成就“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