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汶川大地震的报道中,国内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关注起了中国救灾军队的表现。国外媒体如何报道中国的救灾军队?国外媒体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是怎样的?带着这个目的,本文分析了2008年5月12日-6月12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的相关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结合定性分析,详细解读美国报纸汶川地震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形象。文章认为,这两家美国报纸报道中的中国救灾军队的形象是正面的、积极的,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很多救援能力上的不足等弱点。  相似文献   

2.
四川汶川5月12日发生特大地震,引起国际社会的震撼。新华社主办的《参考消息》突出转载了外国媒体对中国抗震救灾的报道。13日以来的标题有:《汶川大地震让世界揪心》、《胡锦涛赶赴灾区鼓舞人心》、《灾情严重温家宝赶往第一线》、《外媒感叹中国快速投入救灾》等。“参考消息》每天都在显著地位报道国际舆论对中国政府抗震救灾的反映,许多外国媒体给予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3.
陈屏 《新闻窗》2010,(4):34-35
本文主要研究媒体在灾难事件报道中的功能,并以20H08年5月12日的汶川地震为例,选取国内最具影响力的报纸《人民日报》、当地新闻报纸《成都晚报》以及国际上比较知名的《纽约时报》作为研究样本,分析了三份报纸在汶川地震后一个月之内的新闻,探讨国内报纸之间,  相似文献   

4.
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后是集中观察国外媒体对我国国家形象进行报道的一个好时机,中国政府也以此为契机采取措施树立正面国家形象。本文对德国大众化报纸《图片报》奥运前后的中国报道作了主题词统计和分析,总结了德国媒体报道特色,认为中国政府和媒体应根据奥运会前后国外媒体的报道来整合国家形象传播,在对外信息发布中发挥积极主动作用。  相似文献   

5.
《纽约时报》与《今日美国》雅典奥运报道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纸、广播、电视,是当今世界传播媒体中的三大主力。如果从大传播媒体着手研究问题,各种媒体所遵循的传播学原理和传播规律都是互通共用的。下面刊载的这篇文章,介绍并分析了美国有影响的两家报纸《纽约时报》、《今日美国》是如何对2004年雅典奥运会进行报道的。《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登载分析报纸传播行为的文章先例不多,意在借鉴兄弟媒体与别国的传媒经验,以便搞好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广播电视报道。  相似文献   

6.
2015年4月25日14时11分,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灾难性事件是媒体报道的重要对象,不同定位媒体对灾难事件报道框架不同,对于国外灾难新闻,中国媒体是如何报道的?不同类型的媒体是怎样报道的?是否存在不同的报道视角?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方法,以《人民日报》和《南方都市报》为研究对象,对两大媒体报道的内容进行框架分析,发现党报对境外灾难报道旨在国家形象塑造,而都市报更多的是新闻本位主义,满足受众需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2010年和2011年的《中国青年报》和《重庆晚报》两份报纸中包含专家意见的食品安全报道内容分析,考察全国性媒体和地方性媒体的食品安全报道如何呈现专家意见,从而探究我国媒体在食品安全报道中如何建构专家形象。总体来说,近年来,地方性媒体和全国性媒体的报道都比较重视专家意见,利用专家意见对食品安全进行深入报道。主流报纸中的专家形象呈现出专业性、权威性、领域广泛和意见多样等特点。  相似文献   

8.
才琴 《新闻世界》2011,(4):182-183
《China Daily》作为我国重要的外宣英文报纸,是国外读者了解我国国情的重要窗口,对我国国家形象的建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China Daily》对汶川地震这一突发事件的报道入手,从文字报道和新闻图片两方面进行分析比较,总结其报道的特点,从中找出其对我国国家形象塑造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丁易 《新闻世界》2010,(5):93-94
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造成大量人员伤亡,举世关注,各大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进行报道。本文以中美主流报纸《人民日报》和《纽约时报》2008年5月12日至2008年6月10日期间1006篇汶川地震的相关新闻报道为研究对象,对其新闻主题和报道态度进行比较并探讨差异背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中国青年报》和《华盛顿邮报》两份报纸对韩亚空难事件的报道分析,主要采用内容分析和个案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总结两报在该事件报道中的异同点及原因。我国媒体在对此类事故的报道中还有一定的向国外媒体借鉴的空间,使中国的传统纸媒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灾难。此次地震报道,其信息发布之快,内容之全面,是历史上少见的。在众多媒体中,《南方周末》仍沿袭“深度”的报道特质,并在强大的关怀情绪下给受众以理性的思考,这是十分难得的,现对《南方周末》5月15日号外和22日两期的整合报道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12.
如何客观看待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SARS的报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主要运用内容分析法,通过对美国主流媒体关于中国SARS报道的内容的研究与分析,较为真实和客观地探讨了美国主流媒体对于中国SARS的报道倾向。本文选取了美国知名度最高的三家报纸作为研究样本,即《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详细分析了这三家报纸从4月16日至5月15日一个月之间所有关于中国SARS的文章,从文章的数量、内容和立场三个方面得出了相关数据和分析结论。并通过与其他媒体的比较分析,客观地分析和阐述了三家报纸关于中国SARS报道的基本态度和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13.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对我国传媒业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因为这是我国进入网络时代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自然灾害,网络在此次救灾工作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面对网络这个新兴媒体,传统媒体对网络进行了大量报道,不仅报道网络本身,还从网络中寻找新闻线索。本文采取内容分析法,对汶川地震中报纸对网络的报道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4.
《国内邮报》是1645年由瑞典女王克里斯蒂娜创立的,迄今已经发行了362年。2007年1月4日,《国内邮报》在其网站正式宣布,报纸2007年1月1日起停印,将来只在网络上发行。虽然在国外报纸停止纸版本发行而发行网络版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是世界上最老的报纸退出纸质媒体而投身网络,是否验证了比尔·盖茨那句“30年后纸媒体将消亡”的著名预言呢?  相似文献   

15.
苏虹 《军事记者》2008,(10):26-27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13万抗震大军紧急驰援灾区。《解放军报》在第一时间投入了抗震救灾报道,形成了具有鲜明部队特色的救灾新闻报道。本文选取从5月13日至7月21日这70天内军报有关军队抗震救灾的新闻报道作为分析对象,探究军报在抗震救灾报道中的功能与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央电台抗震救灾报道收听调查情况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月12日下午,四川汶川等地发生严重地震灾害后,中央电台按照中央要求,立即启动突发事件报道机制,全面投入抗震救灾报道,滚动播出灾情和中央救灾措施,引导舆论,稳定人心,特别是12日下午19:00推出的特别直播节目《汶川紧急救援》,更是得到了广大灾区群众和全国听众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17.
据美国“媒体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对1月4日250多种美国报纸查阅的结果显示,超过半数的报纸都报道了12名矿工生还的虚假新闻。1月4日,《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今日美国报》等美国主流媒体在头版头条刊登美国13名西弗吉尼亚矿工在煤矿爆炸中被困在地下41  相似文献   

18.
国际媒介     
今年夏天,美国东南部最大的报纸《亚特兰大每日宪章》废除了传统的编辑部,把其改造为4大部门而不是原来的十几个部门,优先考虑网络需要的策略在各个方面得到体现。《亚特兰大每日宪章》并不只是在重新思考新闻,而是试图超前开启新闻业新的运作模式,请看《编辑部重构:报纸的未来态?》。美国报业的整体情况如何?对我们有哪些启示?免费报纸目前是业界和学界的热点,美国的免费报纸发展现状如何?请看特约记者郭全中所写的文章《美国报业扫描》。在中国和日本,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平衡点不同。日本媒体即使在报道本国新闻时,负面报道、批评报道的数量也较多,而中国媒体贯彻的是以正面报道为主的方针,《辩证看待日本涉华报道的倾向性》对日本媒体的新闻价值标准、新闻报道习惯和方式进行了多侧面分析。  相似文献   

19.
颜春龙  马奕辰 《新闻知识》2023,(2):68-74+95
自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当时国内最有影响力的报纸之一《大公报》,就以抗日爱国为宗旨对战事进行了全面报道。其中,在抗战初期具有政治、军事双重意义的四行仓库保卫战受到《大公报》的重视。《大公报》始终抓住关键的时间点报道战事进程并加以评论,既很好地展现了战争经过,塑造了守军的英雄形象,又巧妙地化解了“撤退”这一军事决定的影响,在引导国内舆论的同时,吸引国外媒体的讨论,呈现出参与性、共识性、建构性的媒体动员特色,塑造出坚忍不拔的中国军民形象。分析《大公报》对这场战争的报道,可以总结出媒体应如何对战地新闻进行议程设置并引导舆论,为当下主流媒体的话语宣传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5·12”汶川大地震,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国内外的各类媒体纷纷聚焦汶川,中国的媒体以高度的责任心和使命感,迅速反应,客观而全面地报道,打了一场抗震救灾的主动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