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来 《科学与文化》2005,(10):46-46
在《三国演义》里有这样一个情节:孔明三气周瑜,周瑜被气死。我们平时也经常会脱口而出:“你气死我了!”那么,  相似文献   

2.
《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我看过也不下于10遍了,每每对其中的情节所深深吸引!尤其对孔明三气周瑜这一情节,产生无限感慨!据史载和考证,周瑜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物,文武双全,初期跟随孙权的长兄孙策东征西战为打下吴国的根基立下了汗马功劳。下面结合《三国演义》这部书,谈谈我对周瑜的见解。周瑜(字公瑾),一个不大不小的人物。与孔明比,人们都把他归为反面角色一类.主要原因,十有八九是因为他有一个比任何人都强之处,即嫉妒。我在开始时,对周瑜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也只是一点坏的看法。再读《三国演义》,便重新留意起了周瑜这个人,决心批判他一…  相似文献   

3.
娄性诚 《科教文汇》2010,(19):74-75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的核心人物,在赤壁之战中,作者使用了衬托手法来塑造这个形象。有周瑜、鲁肃、刘备等正面人物的衬托;有曹操、吴国"群儒"等反面人物的衬托;还有曹操衬周瑜,周瑜衬诸葛亮的层递式衬托,突出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能言善辩、宽容大度。为中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留下了一个不朽的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4.
李中琴  杨祎 《科教文汇》2009,(24):247-247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形象是最典型的。作者给曹操的形象定型是:“乱世之奸雄。”“奸雄”者,奸诈和雄才之统一也。本文将通过《三国演义》中写的一些具体的事例,用辩证法的观点,来浅析一下曹操奸诈和雄才之统一的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李弗不 《知识窗》2008,(2):30-31
《三国志》里有这么个故事:周瑜非常精通音乐,特别是在喝醉酒的状态下,对音乐更是有直觉的感悟能力。有一次,一人故意将曲子弹错,结果引得喝醉酒的周瑜频频回头注视弹奏者,这就是人们说的:“曲有误,周郎顾。”后来唐代的诗人李端根据这个故事写了一首诗《听筝》:  相似文献   

6.
陈亚军 《科教文汇》2009,(22):224-224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文学巨著,其中的战略战术和用人之道内容反映了人生的得失和复杂的人际关系,诸葛亮凭借自己的所学和聪明才智成功地进行了草船借箭。纸上谈兵的马谡失守街亭,周瑜之死的教训和诸葛亮积劳成疾等都可以在现代市场经济环境下管理层找到相同的地方,在经济危机还在蔓延的状况下,值得我们去深思和借鉴。  相似文献   

7.
谭淑红 《科教文汇》2007,(12X):209-209,213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无论是作者功力深厚、多种多样的表现手法,还是作品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的思想意义,都给后代带来了深远的影响。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所传递出的诸多思想中,“拥刘反曹”、维护正统的思想是其中一个很主要的内容。  相似文献   

8.
王作宾 《科教文汇》2008,(13):172-173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小说中的曹操是人们所熟知的三国时代最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以“兴义兵、诛暴乱”为旗帜,“抉天子以令诸侯”,用武力征服了一个又一个强敌,推行一系列有效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措施,统一了北方,为推动历史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他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过激的一些做法也使他背上了的恶名.《三国演义》对曹操这两个方面都作了真实的再现,一方面,曹操机智勇敢、豁达乐观、爱惜人才、奖惩分明、体恤百姓、不惮风险,在《三国演义》中表现得非常突出和深刻。这是符合历史真实的。另一方面,《三国演义》又着力鞭挞了曹操的奸诈狡猾、残忍狠毒、疑心重重、虚仁假意,这些基本上是根据史料的,也符合历史的真实。使的后人给予他毁誉参半的不同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臣”可看作他极为复杂的双重性格之写照。  相似文献   

9.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张飞张翼德挥舞的武器号称是“丈八蛇矛”,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  相似文献   

10.
因为在央视《百家讲坛》上“品三国”,易中天几乎一夜之间成为亿万观众喜爱的“新时代说书人”,而由此出版的《品三国》一书,在全国各地的新华书店畅销不衰,他也因此而成为中国文坛上耀眼的“学术宝贝“。但却很少有人知道,他不仅品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也品普通至极的萝卜,而且“品”得同样精彩。  相似文献   

11.
林云帆  李军 《百科知识》2003,(12):54-55
提起新疆,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吐鲁番的葡萄、哈密的瓜”,其实,那里盛产的良马同样驰名中外,汉武帝曾赐其“天马”的美名,《三国演义》中大将关羽骑的“赤兔”也是伊犁马。  相似文献   

12.
曾昭安 《知识窗》2008,(5):22-22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所写的“空城计”的故事,脍炙人口,几乎家喻户晓。但诸葛亮导演罅这场“空城计”,只是罗贯中虚构的一个传奇故事。不过,在这之外,历史上倒曾有过不少“空城计”的真实故事。  相似文献   

13.
长期以来,对周瑜的评价众说纷纭,而广大群众眼中的周瑜则是一位少年得志、心胸狭窄、嫉贤妒能的军事将领。《重论周瑜》一文的作者试图通过对相关三国的著作的解读与研究,做出对周瑜这一历史人物的重新评价。但是,在运用在材料阐明观点上,却不同于常规的历史学论文写作,读来令人匪夷所思。  相似文献   

14.
黄金长假快结束的时候,刚刚上初一的孩子忽然慌慌张张地跑来问我,“作业里还有一篇中国名著读后感、一篇著名童话故事读后感写不来,怎么办?”我呷了一口茶,慢条斯理地告诉他,“中国名著电视上平时演得很多,《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传》啊,还有《西游记》,你最熟悉了吧  相似文献   

15.
看过《三国演义》的人,对诸葛亮摆的“空城计”定会拍案叫绝。诸葛亮利用了人们惯常的思维定势,而司马懿则吃了思维定势的亏。这种事例在近代战争中也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通过引导学生交流读《三国演义》后的收获,使学生对《三国演义》这部历史小说有更深刻的认识,同时激发学生对历史知识、课外阅读的兴趣。  相似文献   

17.
雷丽英 《科教文汇》2008,(28):240-240
论文研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这一人物的性格特征。“智”,从开疆辟国之智、行军布阵之智、合纵连横之智、治国御民之智、机巧之智五个方面较为全面地分析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  相似文献   

18.
《左传》和《三国演义》虽然在体裁上不同,但在叙事手法上却有很多相同之处.本文仅从全知叙事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左传》中关于战争的叙述、对事件的时间安排和评论三方面对《三国演义》叙事的影响从而探讨二者之间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9.
中华文明不可思议的800年周期“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统领全篇的起首语。确实,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是在“分”与“合”这对矛盾的斗争与统一中前进的,中华民族因此不断遭受磨难和危机,也不断获得新生和发展。那么,这种“分”与  相似文献   

20.
刘慧娟 《金秋科苑》2010,(14):126-127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悲剧人物,造成他悲剧性的原因是他个人“心地偏狭,恪守旧制”;“屡兴军旅,好大喜功”不计社会负担;且“知其不可而强为”,违背时代潮流。这就形成了他集器量、将略、宿命等方面复合悲剧的历史形象。同时,他的悲剧又具有个人、人格悲剧和社会、时代悲剧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