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生死场》从小说到话剧,是萧红与田沁鑫这两个不同时代的思索者之间的精神传递,是两个天才女性激情碰撞的心灵对话,体现了她们心灵的契合与相通,也显示了她们过人的敏悟,深刻与才华,她们与生与死,男人与女人等等人生基本命题的思考与探寻,是真正自觉独立女性的声音,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与价值,并启迪激励着人们去做一个真正的人。  相似文献   

2.
英国女性文学曾因其在叙述视角、语言风格和作品主题等方面与强调二元对立的父权制社会相冲突而遭遇抑制和否定。从18世纪到20世纪,英国的女性作家们在社会发展的激流中义无反顾地与父权制进行抗争,将聚焦的目光定格在女性的生活圈,诉求她们的社会地位及身份的认同。在20世纪女性作家的作品中寻找她们这一诉求的心灵轨迹,可以了解女性文学发展的历史轨迹和女性主体地位的认同历程。  相似文献   

3.
半个多世纪以前妇女解放便面临着精神与物质两大问题,张爱玲与丁玲都敏感地触及到了这一话题,本论试图从这两位作家的身世、学识及 价值判断取向出发,探讨她们作品中表现出的时代给女性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与精神危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19世纪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在小说中塑造了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容貌、智慧和心灵上,她们的死亡也在实践着一种美--震撼读者心灵的"恐怖美".这些女性人物不仅是爱伦·坡现实生活中亲人形象的再现,她们还寄托着作者对于母爱的强烈的心理渴望.爱伦.坡小说中的女性虽然大都芳年早逝,但是她们的死却成就了"美"的永恒和爱伦·坡小说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5.
丁玲与萧红同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文坛著名的女性文学代表作家。她们以敏锐的观察力和思想穿透力表现出强烈的女性意识。但由于作家的生活环境、经历和思想等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作品中对女性意识的关照视角却有很大不同,这使她们塑造的女性形象在主体意识、生命价值和悲剧命运等方面呈现出两种迥然的个性特征。  相似文献   

6.
19世纪以前的几个世纪里,英国女性已介入写作,初步而曲折地展现女性对世界的体验和需求,力图表现女性作为特殊创造者所具有的特质。尽管她们并没有取得多大的文学话语权,没能摆脱男性菲勒斯主义,解构男性逻各斯,但她们的写作体验及成就对于19世纪英国女性文学的勃发具有巨大的昭示与累积作用。  相似文献   

7.
半个多世纪以前妇女解放便面临着精神与物质两大问题 ,张爱玲与丁玲都敏感地触及到了这一话题 ,本论文试图从这两位作家的身世、学识及价值判断取向出发 ,探讨她们作品中表现出的时代给女性所带来的生存危机与精神危机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19世纪美国的浪漫主义作家爱伦·坡在小说中塑造了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她们的美丽不仅体现在容貌、智慧和心灵上,她们的死亡也在实践着一种美——震撼读者心灵的“恐怖美”。这些女性人物不仅是爱伦·坡现实生活中亲人形象的再现,她们还寄托着作者对于母爱的强烈的心理渴望。爱伦.坡小说中的女性虽然大都芳年早逝,但是她们的死却成就了“美”的永恒和爱伦·坡小说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9.
许地山小说中的女性世界浸染着厚重的宗教情怀。作为一把双刃剑,宗教既带给女性心灵以慰籍和人生的勇气,同时又使她们遭受着痛苦的心灵煎熬和性格上的巨大反差。本文将透过女性世界苦难的人生和悲剧的命运,探寻她们灵魂深处艰难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位女性作家,简·奥斯汀一直关注英国女性面临的婚姻、爱情、教育等问题,在《爱玛》和《傲慢与偏见》这两部小说中,奥斯汀以其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致入微的描述向读者再现了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教育状况.在男性统治的18世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的社会定位是“好妻子,好母亲”,她们主要的出路是婚姻,她们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体面的婚姻,她们接受教育的途径主要是家庭或寄宿学校,而她们所学的知识或技艺只是一种婚姻市场所需要的装饰品,既肤浅又无用.  相似文献   

11.
莫言的《生死疲劳》秉承其一贯的家族题材,以"高密东北乡"为背景,围绕地主西门闹和农民蓝脸一家,描绘了整整半个世纪的世事变幻。《生死疲劳》的叙述者声音中,有对家的逃离与复归,对土地的坚守与皈依,对阶级意识影响下的人性伦理的探讨,还有对隐藏于动物躯壳下的兽性和人伦的思考,隐喻着作者对传统家族文化的认同与复归。  相似文献   

12.
对母性的质疑--试析萧红《生死场》中生育场面的描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萧红在《生死场》中以真实而深刻的笔触还原了女性生育的原貌。她从女性生育的痛苦和被歧视的事实,对男权社会高扬的母性进行了全面的解构。萧红前瞻性的女性意识,为后人进一步探究女性生育的实质起了铺垫作用。  相似文献   

13.
莫言的《生死疲劳》是一个借鉴了中国古典小说叙述方法的文本,文本中的叙述分层具有特殊的意义:叙述上的便利,跨层所营造的喜剧效果和表现人物的悲剧命运。借用叙述分层的策略来进行布局,达到了叙述艺术探索的高峰。  相似文献   

14.
《生死场》中,萧红以女性的直觉及独特的理性思维关注着她笔下女性漫长的人生流程,重新审视生与死的意义与价值;她的小女儿心态在《生死场》中有着突出的表现,而其形成有着深刻的内在原因。  相似文献   

15.
著名女作家萧红的《生死场》,深刻地揭示了东北乡村女性在日本侵华期间遭受的异族侵略和男权压迫的双重生存悲剧;台湾女作家叶陶创作的《爱的结晶》,在台湾日据时代的背景上,讲述了两个选择不同道路的女同学在社会动荡中的命运遭遇。这两部作品蕴含着强烈的女性意识,通过对女性生存境遇的思考,批判了带给婚姻家庭悲剧的男权中心话语。  相似文献   

16.
文章将萧红的人生历程视作一个生命文本加以阐释,以《生死场》、《呼兰河传》为代表性作品,解读其创作的独特主题意蕴———生存与怀乡,揭示了萧红艺术世界中涵纳的独特的生命体验。  相似文献   

17.
《生死场》是萧红的成名之作,也是对于当时社会产生较大影响的一部作品。多年以来,关于文本的解读和阐释,尤其关于小说的主题意蕴,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简略地说,《生死场》的内涵可以从生与死、女性话语和民族主义三个层面加以理解。最初鲁迅和胡风对小说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但由于时代的和其它方面的原因,民族主义内涵备受关注,“抗日文学”说一直是权威阐释,而其它重要内涵却被忽视了。自20世纪80年代起,国内外批评者运用新的理论,或从启蒙主义角度、或从纯文学角度、或从女性主义角度重新对小说进行阐释,逐渐发现了过去被遮蔽的重要内涵,并阐发出新的意义,然而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顾此失彼的现象,出现了一些新的偏差和遮蔽。  相似文献   

18.
生死流转图作为藏传佛教阐释佛理的重要图画作品,完整的涵括了四谛及佛教的全部内容和次第。而它发挥的因果教育、文化传播、艺术审美等功能,更代表了藏传佛教艺术阐释佛理的巨大成功。  相似文献   

19.
萧红中篇小说《生死场》在叙事特点、修辞手法和艺术风格等方面独具特色,从中能体现出其小说创作的一些带有总体倾向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20.
使用弗莱、鲍桑葵、克莉丝蒂娃等理论家的理论及叙述学理论,分析哈代的著作《卡斯特桥市长》,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肖尔瓦特对这部作品女主人公的定论,并通过弗莱原型移位理论来分析在理性双重缺失的境遇下,叙述者所追求的理想生活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