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语·述而》中有一句话:“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其中的“何有于我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隋树森等先生编的《古代散文选》注为:“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从此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历套中学语文教材在收录这则语录  相似文献   

2.
《论语·述而》中有一句话: “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对其中的“何有于我哉”,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隋树森等先生编的《古代散文选》注为: “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从此以后,人民教育出版社编写出版的历套中学语文教材在收录这则语录  相似文献   

3.
说“何有”     
《论语》里记载了孔子说过的两句结构极为相似的话: (A)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述而》) (B)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 哉?”(《子罕》)这两句话中都有“何有于我哉?”。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译为“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译文之后还有注解,大意是:如果把“何有”看作“不难之词”,那么,“何有于我哉”便应该译成“这些事情对我有什么困难呢?”全文由自谦之词变为自述之词了。  相似文献   

4.
襄樊市王定国、周杏荣老师来稿称: 初中第二册语文第二十五课《<论语>六则》中有《述而》篇的这样一则:“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的注释是:“哪一样我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可是这一句在王力《古代汉语》(修订本)中却是这样注解的:“对我来说有什么呀?也就是说,这三件事对我来说都不难。”同样的一句话,两种注解的意思完全相反。究竟哪一种合理呢?  相似文献   

5.
辨疑二则     
(一)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初中二册)课本注“何有于我哉”为: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释文既不符合原句的语法结构,又与孔子的思想相悖.此则语录是讲孔子的治学与教人.孔子为人谦虚,但也不至于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否则成了虚伪.《论语》中有很多记载他孜孜不倦学习的地方,仅以《述而》章为例:  相似文献   

6.
张希林  东辉 《下一代》2009,(5):16-19
为学之道十一:学而不厌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自省自言道: “默(沉默,不出声)而识(zhi,记住、牢记,潜心思考)之,学而不厌(本义为绝食,引申为满足、厌烦),诲(教导、教诲)人不倦(疲倦、倦怠),何有于我哉(于我有何哉?“于”,介词表所对;“何”是动词“有”的前置宾语)?”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二册《〈论语〉六则》一课,选了《述而》篇中的“默而识之”一则,教材注:“[何有于我哉]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对此,笔者有不同看法。  相似文献   

8.
释“何有”     
《论语六则》其五为: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其中“何有于我哉”一句课本注云:“哪一样我能有呢?这是孔子自谦的话。”其实,这样的解释是不妥当的,现作如下论证。一、“何有”在《论语》中是一种常用的句式,往往用来表示反诘,是一种带有轻蔑之意的说法。如《论语·里仁》:“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何晏注:“何有者言不难。”(《十三经注疏》《论语正义·卷四》)再如:《论语·子路》“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论语·子罕》“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  相似文献   

9.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六则》)这一则的一至三句,历来都认为是说了三件事,即,“默默地记住所学的东西,自己学习永不满足,教导别人不感到疲倦”。  相似文献   

10.
阅读《论语》,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予欲无言。”子贡不解地发问:“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孔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相似文献   

11.
通过《逍遥游》一可知,庄周所认为的逍遥游即是:“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彼且恶于待哉?”概括来说就是“无己无持”。而我认为庄周没有达到这一境界。  相似文献   

12.
诚信古今说     
记得孔子曾说:“言必信,行必果,然小人哉!”这话我不同意。有时我想,会不会是弟子们编《论语》的时候记错了老师的话呢?“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先生若是在船上,是决计不会抛下那个装着“诚信”的背囊的。这我相信。  相似文献   

13.
一、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几句很难懂的话:“有念‘人远乎哉……千杯未醉嗬…………。’”这一段,课本注释过于简略。这句原文是“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是《论语·述而》中的句子。由于当时在三味书屋里读书的儿童们并不理解孔子所说的话的意思,所以没有把句读念清楚。应当这样断句:“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大意是:仁德难道距离我们很遥远吗?我想要仁德,这仁德就来了。”  相似文献   

14.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与启发式教学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建构主义教育理论作为人的一种认知方式并不是当代才有的,零散的、不系统的建构主义思想和实践,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式教学思想,就是建构主义教育实践模式的典范。孔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论语·子罕》)。孔子的  相似文献   

15.
人焉廋哉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出自《论语·为政》第二章第十句,是孔子教人考察识别人的极精妙的方法。孔子最重知人,《论语》中多次提到知人的问题。“学而”篇最后一句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即是说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就怕自己不知道别人。而识别人的方法则在“人焉廋哉”这一句。  相似文献   

16.
徐松 《语文知识》2006,(2):24-24
柳宗元的《种树郭橐驼传》中有一句“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句中有“我”又有“吾”,细心的读者不禁要问:它们有什么不同呢?  相似文献   

17.
林青阳 《考试周刊》2014,(30):24-25
<正>【教学背景】《论语》是"语"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具有立言价值的文体,立志于孔子思想的传播。《中庸之道》一课首先包含了儒家中庸思想的哲学篇章。对学生来说,哲学是一个难以亲近的词汇,孔子说:"中庸其难哉。"从学生的起点和难点出发是教育内容的普遍原则,然而语文课不同于思想政治课,如何把富有哲理的思想上出语文课的特点,让学生于思想上不糊涂,于语文又学有所得,这是我这节课思考和实践的重点。【教学过程】一、释名师:今天我们学习中庸之道。看这四个字你有什么感受?  相似文献   

18.
《论语·阳货》载孔子语:“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亩哉?”对此句中“天”的解释有两种:一为自然之天,一为有主宰意志之天。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及《中国哲学史新编》中认为孔子所说“天何言哉”之“天”指的是有主宰意志之天,其根据是“说不言就证明他能言而不言”。本文认为,冯先生的证明方法是不可靠的。而且,在先秦人的思想观念中,无论是自然的天,还是有主宰意志的天,都不存在“能言”的问题。“天何言哉”只是表明天“不言”这一事实,并没有天“能言而不言”之意。  相似文献   

19.
近读标点本《隆庆海州志》,觉得有些标点有误,列举于下。 (1)夫变齐、鲁而之道孔子,顾有意于兹地哉。(陈文烛《海州志·序》按,“之道”是“走向王道”意;“孔子”是“有意”的主语,应连下。  相似文献   

20.
<正>首先,我对教育家书院的成立,对今天的揭牌仪式表示热烈的祝贺!同时对今(天)参会的各位同志,其中有的是老朋友,表示诚挚的慰问!现就这个题词作些简释。这个题词是我的生活准则和努力方向,今天把它贡献给大家。这个题词主要是三句话。前两句主要是孔子讲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有时也把它讲为"学不厌"和"教不倦"。子贡对这两句话作了如下的解释:"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作为一个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