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主持人语:法制新闻,是指新近发生的具有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制信息。法制新闻报道,就是人们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手段,对于新近发生的具有受众及时知晓意义的法制信息进行传播。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法制新闻是与社会的法制实践相伴而生的。古往今来,中外法制新闻史同样承载了法制新闻传  相似文献   

2.
新媒体环境是一种基于"关系"的新型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媒体环境,需要与之适应的新闻编辑理念。为确保新闻的高质量传播以及新闻媒体的不断优质发展,新媒体新闻编辑应结合实际对自我进行重新定位,直面来自传者与受众、受众与新闻之间关系变革的挑战,应从传受关系理念、市场关系理念等多方面进行理念重构,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使新闻传播效果更进一步,在满足受众需求的同时实现媒体形象的提升和经济收益的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3.
“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是媒介新闻传播中的两种理念,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对峙、抗衡和渗透的张力,造成了新闻传播现实语境中各方力量的此消彼长。而在“传者本位”和“受众本位”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不但可以开阔新闻传播的视角和思路,丰富新闻传播的内容和方式,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新闻传播的健康发展,实现传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进入新时期,新闻传播开始由传者本位回归受众本位。突破传统新闻观对人文精神的束缚,在新闻传播中实施人文关怀,以满足多元化的受众需求,是新闻传播改革的一个重点。  相似文献   

5.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这一新兴媒体迅速崛起,对新闻传播的方式和格局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信息传播方式也由传者中心变成了以受众为中心.然而人们对这一新兴媒体还没有掌握有利的监管方式,因此,人们可以不受控制地随意在网上发布消息,传播过程中的歪曲事实现象严重,虚假消息、不良信息、新闻侵权等现象不断出现,新闻报通的庸俗化与它本应肩负起的社会责任极不相称.  相似文献   

6.
方偲 《巢湖学院学报》2005,7(2):160-164
20世纪最后20年是中国新闻传媒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尤其是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的本位论在我国的确立.以受众为中心的观念代替传者、信息为中心的观念,是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特定历史时期的必然产物.我将从受众观念逐变的嬗变、"市场"层面上的"受众本位论"以及我新闻媒体树立理性的"受众本位"理念三个方面阐述科学的"受众本位论",以期迎来新闻媒体和受众双赢的局面.  相似文献   

7.
新闻信息是人脑对客观外界的反映,是经过一定的表达方式加工后、具有一定意义的信息.新闻报道除告知信息的基本功能外,还具有传达感情和引导舆论的功能.所谓新闻信息传情,是指新闻传播者在传播新闻的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都赋予新闻以自身的感情,从而深化新闻信息的内涵,引发受众的情感,形成良好的"传""受"互动关系,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良好传播效果的获得,是传者、媒介和受众三者协调互动的结果。任何一方的失误都会导致新闻传播中“漂浮”现象的产生。本文将分析由于传者的传播失误导致新闻传播活动的“漂浮”。同时针对这一现象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9.
接受美学对新闻理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受众是传播者不可缺少的对象,传播的能动性决定了传受双方都是能动性主体。从受众的角度来发掘新闻审美性,从受众接受的程度诠释解读新闻,从而产生新的建构。接受美学也带给新闻理论新的影响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网络媒体的出现给新闻传播行为带来了太多的冲击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受众地位”的变化。网络打破了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传播模式,逐渐走向“以受众为中心”的符合全球传播观念发展规律的全新传播模式,受众开始通过网络从信息的“消费者”向信息的“生产者”转化。在看到这个转化带来的优势的同时,其变化动因和带来的弊端也值得进行研究分析。  相似文献   

11.
胡忠青 《继续教育》2006,20(5):32-33
一、进行以受众为中心的传播意识教育当今的学校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强调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现在的大众传媒越来越重视传播过程的互动。如网络媒体的交互性特点,使传播媒介的“传-受”关系发生了革命性的改变,两者之间的界限转为模糊。所以,这种传播活动方向上的变化,必须在传媒从业者日后的继续教育教学中得到体现。教学中要改变以往“以传者为中心”的思维定向,强调“受众中心”观念。因为信息社会条件下的职业传播者的把关特权、信息垄断地位在削弱,或者说信息的把关方式产生了变化。而受众的选择和使用信息的权利、主动…  相似文献   

12.
新闻语言是传播者通过传播媒介向受众传播以事实为基础的和前提信息时使用的语言.而作为语言本身来说,它不仅是一种交际工具,还是社会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传播载体、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在当今社会,人类已经进入信息全球化时代,新闻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日益多元化和社会化,没有哪一种语言能像新闻语言那样深入到千家万户,拥有数量庞大的受众,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因此,如何运用好新闻语言,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语言的社会传播功能,这就需要我们对新闻语言的社会性进行认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不可避免地加快了媒介之间的融合,传统媒介和新媒介的强强联合在很大程度上可以通过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的结合向我们传达更加真实有用的信息,但是在另外一方面又导致了传播过度现象的出现,所以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媒介融合,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从信息发布者、媒体、新闻从业者、受众等各个方面来应对"传播过度"现象,从而使我们的信息社会更加有序,我们也能够更加简单快捷地搜索到我们需要的信息。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人类的第一种传播媒介,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最普遍的传播媒介,它是传播者想要把信息传达给受众的基本障碍。语言运用得如何,在实现新闻的有效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著名传播学者哈贝马斯“普遍语用学”理论,提出了关于如何运用新闻语言表达新闻事实的几点见解,探讨如何使“言语的有效性”达到最大化,从而真正实现新闻传播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社会信息传播的多维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性、阶级性、时代性与工具性是社会信息传播活动的基本性质.技术因素和非技术因素均影响社会信息的传播."平等"与"间接性"因素在社会信息传播模式研究的趋势中应更加得到彰显,社会信息传播的时空"直接性"与"间接性"的关系是辩证的."公众←→专家←→公众"的社会信息传播模式正在形成,"专家"的"再现"将使专家成为传播过程中的一个平等分子.我国"以人为本"的社会信息传播理念要求"传者"为其社会信息传播负责.  相似文献   

16.
新建的大厦要搞好现代装饰,每期杂志的封面要设计出精美的图案,出入在姑娘群中的小伙子要细心打扮,……,这些都是为了吸引某种特定的对象,使其注意。 新闻评论虽然是理性信息传播的重要载体,实事求是地讲,读评论的人毕竟比读新闻的人少。如果传播主体在写作评论时,只顾渲泄自己的理性主张,把受众置于一边,毫不注意考虑自己传播的理性信息能否使受众注意,受众便会把评论冷落在一边。这对理性传播的主体来说,是十分痛苦的事。因而,传播理性信息,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考虑受众的注意。心理学家乌申斯基说:“注意就是那一扇门,一切外部世界进入人的灵魂的东西都通过这扇门。”新闻评论的理性信息是“外部世界”,要进入受众的灵魂,就要打开“注意”的“那一扇门”。  相似文献   

17.
新闻传播效果是新闻传播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贯穿于新闻传播活动的全过程。它是新闻传播受众接受信息后,在感情、思想、态度和行为等方面所发生的变化。传播致效是传播者与受众良性互动的结果,在互动过程中受众的心理机  相似文献   

18.
网络技术的进步引发人类信息传播革命,网络媒体应运而生,面对这一新媒体,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有新闻信息源、采集能力、社会认知度和较低的接触使用成本四大优势。  相似文献   

19.
从受众心理看新闻报道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媒体面临着空前激烈的竞争和挑战。在新闻传播的两极,“受众”与“传者”的关系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研究“受众”心理,总结归纳他们的新要求、新愿望,有的放矢提高新闻报道水平成为各媒体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常启云 《天中学刊》2009,24(4):60-62
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传播内容、语言和传播过程的规范化来达到操控受众的目的.受众正是在大众传播编织的这张无形大网中,不知不觉间成为无处可逃的被"网"的"鱼".信息社会中受众对大众传媒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