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礼仪教育渗透于体育教学中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均以其知书识礼为世人所称道。礼仪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把体育与礼仪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还有利于学生意志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本文就体育教学中礼仪的养成教育问题做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2.
刘继斌  陈健 《科教文汇》2011,(3):150-150,154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对体育教学中的礼仪进行研究,分析礼仪在体育教学中的作用,为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优化中学体育教学,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范小伟 《内江科技》2011,32(2):87-87
通过对浙江省部分高校大学生体育礼仪情况的调查,并就当前大学生体育礼仪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旨在为提升高校体育课堂中师生体育参与与交往的气氛,促使校园体育赛事顺利进行,减少体育赛事冲突,提供有利的参考。  相似文献   

4.
通过资料查询法对体育礼仪进行研究,以古代奥运会和现代奥运会的体育礼仪以及现代奥运会单项体育礼仪和地区性体育项目体育礼仪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研究与分析发现,现代奥运会较为完整的继承了古代奥运会体育礼仪内涵与形式的精粹,表达着人类不变追求和平与共同发展,公平与正义的愿望。同时现代奥运会结合时代与社会的进步,发展和开创了许多新的体育礼仪。现代奥运会各单项运动项目的体育礼仪在尊重该项目发源地文化之外,也结合时代特点发展出了含义准确并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现代体育礼仪。区域性体育项目的体育札仪较完整的继承了该项目体育礼仪的内涵和形式,创新较少。  相似文献   

5.
中外体育礼仪的价值、表现及差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对中外体育礼仪的价值、表现和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①中国体育礼仪主要体现了"恭敬谦让"、"中庸"、"仁爱"的内在价值,国外体育礼仪的价值体现了人的异化及神与人的对立思想。②中外体育礼仪的表现在物质层面上的器物礼仪表现基本一致,而服饰礼仪中外存在巨大差异,如中国的武术服装、韩国跆拳道服装以及奥运会健美操服装各有特色,制度层面上的礼典、礼法和礼制也存在巨大差异,如中国的射礼与奥运会的点燃圣火仪式、中国武术段位的等级标志与跆拳道的等级标志、中国武术和韩国跆拳道的行礼方式均有较大差异。③中外体育礼仪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国外体育礼仪注重个人主义观念,中国注重集体主义观念;国外体育礼仪文化强调在礼貌方面突出得体,而中国则强调"贬己尊人";国外体育礼仪文化提倡自由平等,中国提倡尊卑位序;国外体育礼仪呈现浓厚的宗教色彩,中国体育礼仪倾向于世俗化。  相似文献   

6.
2011年第九届全国民族运动会在贵阳举行,这是贵州建国以来首次举办全国性的综合体育赛事,必然对贵州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文章从体育礼仪的视角出发,从体育礼仪三个层次的要素即体育仪式、礼仪规范和体育标识出发,探析体育礼仪对赛事举办方在形象塑造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影响体质的因素,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大学体育科学开展。方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果:“减轻压力、调节情绪;提高运动能力;防病、治病;专业需要”是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惰性;学习忙、缺少时间;缺乏指导、缺乏场地设施”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结论: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学校应在改善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张笑昆 《科教文汇》2007,(2X):121-121
教育活动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当适应高校整体环境,才能达到体育教育的最优化.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高校体育任务中的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的培养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体育专业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进行比较,分析影响体质的因素,以更好地促进大学生健康教育和大学体育科学开展。方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结果:"减轻压力、调节情绪;提高运动能力;防病、治病;专业需要"是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惰性;学习忙、缺少时间;缺乏指导、缺乏场地设施"是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障碍;结论: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优于非体育专业学生,学校应在改善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行为方面采取积极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教育活动应当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育对象的特点,高校体育教学也应当适应高校整体环境,才能达到体育教育的最优化.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当代大学生的一个基本素养.然而,在大学校园仍有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还有许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与精神文明建设极不和谐的现象.高校体育任务中的促进两个文明的建设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礼仪的培养具有跨时代、跨世纪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1.
在学生时期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是很有必要的,只有树立了终身体育意识才能做到长期自主的运动。对于高校的女大学生来说体育锻炼必不可少,劳逸结合才是最好的生活学习方式,而在百忙的大学生活中对体育的坚持也是日后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不同于男生,女生主流的体育锻炼方式比较委婉,主要包括瑜伽、舞蹈等,本文就形体舞蹈礼仪在女大学生终身体育教育中的应用做出探究。  相似文献   

12.
王强 《科教文汇》2012,(6):147-148
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它更多地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但却在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民族尊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更为重要。因此笔者从四方面探究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原则,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3.
董怀海 《科教文汇》2012,(2):147-148
礼仪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虽然它更多地表现为外在的行为规范,但却在协调人际关系、维护民族尊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社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尤其是体育教学中的礼仪更为重要。因此笔者从四方面探究大学体育教学中礼仪教育原则,供同仁参考。  相似文献   

14.
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将来要从事对外服务的行业,礼仪培养是教学内容之一,其中语言礼仪的培养是本论文要重点论述的内容。  相似文献   

15.
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手段系统地研究体育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特点,调查显示: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策略频率总体高低顺序是:情感策略——知策略——社交策略——元认知策略,体育英语专业学生和体育非英语专业学生之间在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上存在非本质性差别,体育专业男生使用最多的是认知策略;而体育专业女生使用最多的是情感策略。但体育专业学生和综合院校非体育专业学生学习策略差别十分显著,主要表现在元认知策略的使用上,作者建议体育院校积极开展英语学习策略教学,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方着手,共同努力才能改善目前的状况。  相似文献   

16.
现阶段高职教育中开展礼仪教学十分符合其新时期发展要求,同时也可以满足高职学生在就业后的行业服务要求,对促进高职教育在新时期的良性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为了满足学生职业规划与就业服务要求,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分别开展了社交礼仪、职场礼仪、商务礼仪以及公关礼仪等多项礼仪教学课程,但部分学生在礼仪教学中经常出现厌学、旷课等现象,而高职礼仪教师缺乏亲和力就是导致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本文就高职礼仪教师提高亲和力的途径进行分析,探讨高职礼仪教师应该通过哪些措施提高自身亲和力。  相似文献   

17.
邝国富 《科教文汇》2010,(3):140-140,141
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教学面临的一大课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机,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8.
培养具有自主学习能力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对现代教育提出的要求,是对非体育专业大学生体育教学面临的一大课题。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动机,帮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策略,建立有利于大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9.
董瑞娜 《科教文汇》2012,(16):158-158,161
礼仪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与重视,但却一直未被正式纳入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范畴。这一情况导致高职学生礼仪教育的缺失。文章立足于礼仪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分析,认为高职院校应通过以下途径推广礼仪素质教育:一要提高对礼仪教育的思想认识水平,二要把礼仪教育系统化地体现在人才培养方案中,三要寓礼仪教育于校园文化活动中,四要充分发挥教师在礼仪教育上的示范作用。只有切实推广普及礼仪教育,才能提高高职学生的礼仪素质修养,为学生将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对济南大学大四300名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活动和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发现该校学生无论从体育锻炼时间、影响体育锻炼的因素,还是终身体育意识等方面都存在不足,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