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北京师范大学西北楼的一间宿舍里,记者和十几名应届毕业生聊了聊心里话。记者:你们就要走上教师岗位,有何感想? 七嘴八舌:说心里话,我们都不想当老师。记者:那你们为什么报师大? 众:一言难尽哪!……北京籍学生:我是保送的。一是为了免去高考之苦,再说来招生的老师反复给我说:“你去的是教育系,保证你毕业不当老师。”四川籍学生:我是满腔热情报师大,想当老师的,可4年读下来,越是了解教育就越是不想当老师。我们刚从河北等地实习回来,中、小学条件太差,教师没法当。广东籍学生:我们家乡有能力的老师都做买卖去了,有的学校都快散架子了。母校老师告诉我:“现在有些弦子小学毕业就不读了,说识几个字就成,做买卖一月也能挣百十元。”江西籍学生:国家义务教育法没权威,不少地  相似文献   

2.
1994年,我采写的《青工周茂林乘飞机按期归队》一文,先后获全国企业报第三届好新闻一等奖和铁道部基建系统头条新闻竞赛一等奖。 此文成功之处在于通过“小”事反映出了“大”主题。 有同行问:“你当记者几年,怎么偏偏爱抓小事、小人物呢?”我说:“咱是小报记者,所以要从‘小’上下功夫了!”说实在的,近年来,我还真尝到了抓“小”字的甜头,其中获得的6件全国企业报、铁道报、太原市的新闻奖,都是“小”的功劳呢! 1993年,国内掀起铁路建设大干  相似文献   

3.
前不久,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位专栏主编在大学里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养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以当好编辑、记者…  相似文献   

4.
一本小32开,每期六七万字的小册子──《解放军报通讯》(以下简称“通讯”),竟使我如醉如痴。“通讯”架起了一座编辑部──读者──作者的友谊之桥。新鲜的观点,感人的事迹,生动的材料,编辑。记者、通讯员采编写作的酸甜苦辣,一桩桩通过“通讯”之桥,到了广大新闻干部的心中。“懒人不能当记者”时间过去了30多年。抹不掉的回忆,是一句警句式的话:“懒人不能当记者。”说这话的人,是60年代任军报驻广州军区记者的杨子才同志。那时,我并不认识他。我知道这句话,是从“通讯”刊登军报记者会议发言材料上看到的。他讲了很多,我…  相似文献   

5.
2003年7月23日,某报上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的。”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不着学习,刚刚扫盲的人就可…  相似文献   

6.
我到本溪日报21年了,今年46岁,自知不属于“青年新闻圈”里人。所以要先向这个专栏编辑打个招呼,可否允许我挤进来说一说我与这里的青年人? 1970年,当我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分配到本溪日报时,已是26岁的大青年了。那时,这里的青年编采人员还不多。先来后到的我们几个青年人都在一线跑。累是累,苦是苦,但我们不在乎这些,一心想当个好记者。到了1984年,我这个“中青年知识分子”被推到  相似文献   

7.
最重要的是什么年轻的同行常常问:“作记者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总是毫不犹豫地回答:“社会责任感。”我有一个初看起来是“谬论”的说法:记者这一行,是不负责任和负责任相结合的职业。记者难道可以不负责任?从一定意义上说,恐怕是如此。我曾在人民日报长期搞经济报...  相似文献   

8.
记者要有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要敢讲真话,要对党和人民负责。有了这种思想和信念,就会不怕担风险,敢于冒风险,从而写出高质量和有价值的报道来。我是《中国建材报》特约记者,曾担任耀县水泥厂《水泥报人总编辑。1994年,我写的《法律怎能苍白无力?》(刊登于1994年4月8日《中国建材报》一版头条),说出了企业和厂长想说而不敢说的话,引起强烈反响,由此引发了《中国建材报》为时半年的反“三乱”系列报道,并得到朱港基副总理和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的肯定和支持。我本人虽遭打击报复,心理压力不堪重负,但我至今无悔。当前企业处于…  相似文献   

9.
刘保全 《今传媒》2003,(6):31-32
某报刊登一篇文章,介绍一家报社的一位专栏主编在清华大学向学生们介绍他从事新闻工作的“理念”和“诀窍”。当学生问:“怎样才能做一个好记者”时,这位主编说:“没事跑图书馆的人,对不起,你别当记者。”当学生再问:“你受过新闻教育吗?你的新闻素质是怎样培育的”时,这位主编回答说:“我没有受过任何新闻教育,甚至没有受过大学教育。刚刚扫盲而已……新闻是做出来的,不是学出来。”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的话,这位主编成功的“理念”和“诀窍”是当记者用不着到图书馆去看书,用不着受任何新闻教育,用  相似文献   

10.
不久前,我在光明日报头版上接连发表了几篇短评,如《名片上的变化》、《手机、传呼机:不要扰乱会场》、《莫往会议里“注水”》,受到报社领导和一些读者的好评。其实,我已在光明日报上发表过近百篇这类文章了。有人戏称我为“全能记者”。我说,“全能记者”我还不敢当,但我一直把当一名“全能记者”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 我想,体育比赛中有“个人全能”,当记者也要争取当个“全能记者”。从跨入记者行列那天起,我就朝着这个目标不懈努力。当记者,固然要以采写消息和通讯为主,但仅仅会写消息和通讯还不能算一个优秀的记者。新闻…  相似文献   

11.
上海期货交易所前任老总是新闻记者出身,他在和我交流时说。他接待过日本的经济记者。日本记者说。中国经济记者的权力真大。想报什么就报什么,想怎么报就怎么报。有的报道一看内容就知道记者“超越权限”了;有的报道则很“外行”,话说不到点上;有的轻率地、主观地作判断、下结论,误导受众、影响市场等等。比如。期货是很专业的,市场反映也很敏感,  相似文献   

12.
我想当记者     
姜爱东 《军事记者》2012,(11):70-70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人想当科学家.有的人想干企业家,我的理想是当新闻记者。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同样,不想做记者的通讯员,不是好通讯员。有人说记者是“无冕之王”,见官大三级,党委会都可列席参加。在一些人看来.记者的职业是最超脱的,闲云野鹤,东南西北,信笔所至,名利双收。也有人觉得,记者的胸膛包着一颗正义的心,当弱者受了委屈时,不找法院找记者;也有人把记者当成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刀笔吏”。有人问我怎么想,我答不出,因为我“不识庐山真面目”。但我就是想当记者。今年初,外地一位素昧平生的青年给我来信说他写了上百篇稿子没有发表.问他能不能当记者.还说要不要给编辑部送礼。  相似文献   

13.
人常说:“兔子不吃窝边草”。我认为,记者、通讯员也要采写门边稿。1989年夏天,《人民日报》第二版刊登我写的通讯《卖瓜人语》,并配有画家苗地的杰作:“全家福”,就似“兔子吃了一次门边草”。这篇稿发表后,引起读者注意,《中国日报》、《中国妇女》杂志、外文出版报等记者纷纷到瓜摊采访、拍照。  相似文献   

14.
说出来或许你不信,一位小报记者晚上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桌上要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可这位仁兄竟忘记了带笔,朋友们说:“你这当记者的,怎么能离开笔呢?”他苦笑道,现在又不是8小时上班时间,带笔也不采访。所谓“8小时记者”,就是上班当记者,下班后记者工作就滑了。新闻界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我们说,那种上班是记者、下班后对新闻漠不关心、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的作风,是当不好  相似文献   

15.
说出来或许你不信,一位小报记者晚上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桌上要互相留下电话号码,可这位仁兄竟忘记了带笔,朋友们说:“你这当记者的,怎么能离开笔呢?”他苦笑道,现在又不是8小时上班时间,带笔也不采访。所谓“8小时记者”,就是上班当记者,下班后记者工作就滑了。新闻界前辈邓拓说,记者工作最忌机关化,上班下班,“公事公办”,这是老爷记者。我们说,那种上班是记者、下班后对新闻漠不关心、仅仅局限于8小时之内的作风,是当不好  相似文献   

16.
艾风 《新闻界》2001,(1):35-36
许川离开我们已有 10年了,但他的形象仍活在川报老报人心中。大家平时有一句口头禅:“以后我要到许川那里报到 !”可见他很得人心。   我与许川相识相知已几十年了,但真正在新闻业务上有交往的,还是只有 80年代初几年。我在 1979年平反重返川报后,许川就我的工作安排,找我谈了两次话。他说:你离开新闻岗位已有 20多年,新闻业务不太熟悉了,是否先在编辑部当一段时间编辑,这样,熟悉政策、熟悉业务要快一些。我坚持要当记者,并且要到自贡去,我说:在哪里跌倒了,就在哪里爬起来。第二次谈话,他同意我当记者,但劝我不要到自贡…  相似文献   

17.
还我记者名     
1998年9月16日,光明日报在第一版刊登一篇《小戴彬喜上加喜》的文章,署名为“本报记者亚男 监利报记者 袁呈彦”。看了这个署名,让人好生羡慕。其实,小报记者在大报上被署以记者,并与大报记者齐名。这本来是个寻常事,因为大记者小记者,都是记者。但实际上有时不是这回事。  相似文献   

18.
在全国庞大的记者队伍中,做为“小弟弟”的地市报、台的记者有没有出息?能不能成才?能不能成为名牌记者?回答当然是肯定的。但从现实总体上看,市地报、台记者与中央、省报台记者相比,成长速度要慢一些,成才率也明显偏低,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阻碍了市地报、台记者的成长,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上的环境、条件等因素,也有主观上的因素。我认为最重要的因素还是主观上的。 首先,市地报台记者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普遍存在一种职业心理,把当记者只看成是谋取生活来源的  相似文献   

19.
今 年 似 乎 是 《中 国 青 年 报 》的 “官 司 年 ”———刚 刚 在“中国 第 一月 嫂”刘杰 起 诉的 名誉 侵 权案 中 “惨 胜”,喘息未 定,沈 阳市 中级 人 民法 院 原副 院长 焦 玫瑰 的 起诉 书又送 到了 案 头 ,还是 名 誉侵 权 。有业 内 人士 评 价道 :中 青报的 困境 其 实 不过 是当 代 中国 媒体 的 一个 缩 影罢 了。媒体现 在大 都 是 “侧着 身 子工 作 ”:一 方面 要 担当 起 社会 公器的 责任 ;一方 面又 要 投入 极 大的 精力 来 应对 无 休无 止的“名誉 侵权 案 ”。 媒 体 虽胜 犹败 为 什 么 说 中 青 报…  相似文献   

20.
忆顾行     
“你知道吗?你是我当记者后,第一个采访对象。”这是顾行同志1957年末,闲谈中对我说的。那时,我从北京青年报社刚调入北京日报社文艺部。老顾是50年代初从前门区委宣传部调入北京日报社的。他刚当记者,就主持报上一个讨论栏目:《小红入队为什么难?》50年代初,我因《北京儿童》报停刊,留在共青团北京市委少儿部工作,正调研少先队组织发展中“关门主义”的倾向。所以,老顾采访了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