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1856年2月雉河集会盟到1857年3月与太平军霍邱会师,为初期捻军战争和淮南时期捻军战争的“交接”期。在这一时期,我们可以发现,捻军战争的形势跌宕起伏,变化无常。但总趋势是战争主动权得而复失,作战形式不得不由进攻转换为防御,“圩寨战”作为防御战的基本形态,逐渐取代“野战”,开始确立它在捻军战争中的特殊地位。一 1856年4月,袁甲三复出攻捻前,捻军依然保持着雉河集会议前夕蓬勃发展的势头。 1854年11月,张乐行复出反清,与龚德树、苏天福、王贯三捻军合兵,“四出滋扰”,势力迅速壮大,到1855年秋,众至数万,形成捻军反清的一个高潮。为了控制皖北战局,摆脱  相似文献   

2.
论捻军形成的标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855年秋,捻党在亳州的雉河集会盟,推张乐行为盟主,并制定明确的反清纲领和军事编制,同时颁布军事纪律。捻党有了统一的指挥,由秘密分散的群众组织转变成为公开的反清武装,原先所进行的经济斗争由此而转变成为政治斗争。雉河集会盟应成为捻党向捻军转化的标志。  相似文献   

3.
针对20世纪50年代学术界对捻党运动分期的几种观点,发表不同之见。依据捻党运动的革命性质与发生过程,文章认为,应以1855年秋,各路捻党人马在雉河集会盟,捻党转化为捻军为标志,将"捻党运动"分为"捻党"和"捻军"两个时期。前一个时期为捻党产生与发展的时期,后一个时期为捻党对清作战的时期。此种划分简单明了,便于人们对其记忆和了解,符合捻党运动发展过程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针对学术界将19世纪中期安徽北部人民群众的反清斗争称之为“捻军运动”之说,提出商榷意见。认为,此称谓只是反映了1855年秋雉河集会盟以后这一农民反清斗争的特点,没有反映出在此之前这一农民秘密反清斗争的特点。作为一场伟大的农民阶级反对封建统治阶级的运动,它有一个发生、发展和失败的完整过程,不能以农民运动后期的特点,去取代前期农民运动的特点。应将皖北地区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农民反清斗争称之为“捻党运动”。“捻党运动”包括“捻党时期”和“捻军时期”。  相似文献   

5.
龚德树,捻军军师,白旗总旗主,捻军前期领导人之一,是捻军行动、方针的重要策划者。相对于其他捻军领导人狭隘的小农意识和地域意识,龚德树是捻军中最具大局观之人,他清醒地意识到捻军力量的不足,坚持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直至1861年战死。龚德树战死较早,但在前期捻军中的重要性不亚于盟主张乐行。目前对其研究较少。通过对龚德树生平的论述,希望对其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江地先生新著《捻军人物传》最近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出版。江地教授长期从事捻军史研究,这部书是作者继《捻军史初探》、《捻军史论丛续编》、《初期捻军史论丛》、《捻军史研究调查和研究》之后第五部也是最后一部关于捻军研究的学术专著。该书近20万字,分五个部分:前期捻军领袖传、后期捻军领袖传、地方农民军领袖传、叛徒传和攻捻清军将领传。每一部分又包括传记和附表两个类型,传记记主要人  相似文献   

7.
一,赖文光加入捻军还是捻军加入太平军。罗尔纲先生认为后期捻军的人数多于赖文光的部队,但组织的主体、骨干是赖文光的基本队伍,而最高的领导又是赖文光本人,所以说是捻军投入太平天国队伍。实际上,赖文光领导的西北太平军于1864年11月与清军进行总决战后,几乎全军覆没,赖只好率残部加入捻军。《求阙斋弟子记》等文献资料都记载了赖文光加入捻军的史实;捻军是一支独立的抗清队伍,有自己的组织制度,即“五旗军制”。这五旗军制并没有因赖文光残部的加入而发生丝毫改变;赖文光在捻军领导集团中的地位,也居于张宗禹、任化邦之下。所以,组织的主体、骨干并不是赖文光所率西北太平军残部,而是捻军;赖文光本人也并不是最高领导者。赖文光加  相似文献   

8.
清代捻军运动持续时间很长,有近一个世纪之久,它始于何时,众说纷纭,笔者曾经撰文作过考释。它终于何时,说法也不一,有些学者称是1868年,也有学者说是1900年。这些见解是否得当,需作推敲,现述浅见,以就正于大家。 先谈1868年之说。持此说的学者都以1868年8月西捻军在山东茌平徒骇河边的覆灭,作为捻军运动终结的标志。诚然,西捻军的失败,确实宣告了波澜壮阔的捻军起义的结束,从捻军运动的历史来看,无疑应视这个重大事件为捻军运动起义时期的下  相似文献   

9.
(一) 江地新著《捻军史研究与调查》即将出版山西大学历史系教授江地同志新著《捻军史研究与调查》一书,即将由山东齐鲁书社出版。该书是作者关于捻军史研究的第四部专著。本书从横的方面对捻军史有关重大问题,如起义始末、作战方法、人物评价、性质剖析、起义分期、史迹调查等等进行了研究和阐述。书中并附有《涡河北岸初期捻军活动图》和《淮北捻军圩寨战图记》,以及两篇调查记。全书约二十余万字,是关于捻军史研究的一部有价值的学术读物。各地新华书店正在征订中。  相似文献   

10.
春秋之际,周朝衰微,礼崩乐坏,社会陷入了巨大的混乱之中,"会盟"成为了这一时期稳定社会秩序不可或缺的因素,但隐公时期,诸侯间的会盟与战争却呈现出正比的状态,换言之,该时期的会盟非但没有促进社会稳定,反而加速了社会的动荡。故本文以隐公时期作为研究对象,探析这一时期诸侯会盟的特点。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隐公时期会盟出现的原因;第二部分分析该时期诸侯会盟的特点;第三部分主要探讨这一时期诸侯会盟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1.
捻军起义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从1851年(咸丰元年)到1863年(同治二年),其领袖是张乐行.后期从1863年到1868年(同治七年),到1866年(同治五年)以后又分为东西两路,赖文光是东捻军领袖,张宗禹是西捻军领袖.张乐行、赖文光和张宗禹,是捻军起义在两个时期和三个方面的代表人物,结合他们的历史事迹,这里将捻军起义的产生、发展和败灭的全程,作一全面的概括的叙述.  相似文献   

12.
会盟与政治秩序是互构共变的关系,会盟对政治秩序的建构是系统单元对系统结构产生的影响,政治秩序对会盟的建构则是系统结构对系统单元产生的影响。先秦政治秩序变迁历经三个阶段:部落联盟政治秩序、宗法封建政治秩序、君主专制政治秩序。会盟只有在前两者中,具有建构政治秩序的功能。政治空间是权力结构网络中点与点间的距离。权力关系结构形成,政治空间随之产生。政治秩序不同,会盟的特征与会盟得以存在的政治空间也各不相同。政治空间的大小决定诸侯国的行动自主性与会盟的秩序建构功能的大小。中国式会盟以自我生存、内部统一、良善秩序、信守承诺、仁义爱民为基本特征,以政治系统的平衡和谐为最高追求。  相似文献   

13.
早在太平天国定都南京遣军北伐的时候,安徽省北部颖亳一带的捻军,就群起响应,呼应作战。北伐军失败後,散兵有的加入捻军,因之势力更加强大,杨韦事变後,李秀成和陈玉成对捻军的联系比前较强,李秀成曾招捻军助战,捻军因而接受太平天国的纪律,大受群众欢迎,陈玉成在安徽与清军作战时,又曾得捻军的帮助。因此捻军的首领张洛行於太平天国辛酉十一年曾受天王的“殿前北方统率天军顶天扶朝纲天王”的爵号。同年冬,陈玉成部下的遵王赖文光扶王陈德才等奉命远征西北,明年夏,回师援玉成,又联合捻军,转战陕豫一带,关系更为密切。到了一八六四年春天京危急,陈玉成英勇牺牲後,远征西北的大军,归秀成节制,再度西北征,广招兵马,文光、德才等由陕西回军救援,师未至而天京陷落,此後赖文光部和自江南北上的太平军馀部,由於大局的转变,遂完全与捻军合流,继续了坚强的抗清斗争,使太平天国的正朔,又延续四年之久。  相似文献   

14.
试论捻军旗制——兼与罗尔纲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尔纲先生认为捻军“并没有自称为‘捻军’,他们打的旗帜就是太平天国的旗帜,不仅在赖文光把他们改编为太平天国的新军后是如此,就是当他们只接受太平天国的封号,而不听太平天国的调遣时也是如此。……他们并没有一面什么‘捻军’的旗帜。”他还主张取消捻军番号而代之以“太平天国部队。”本文拟就捻军没有自己的旗帜说,提出一点不成熟的看法,以就教于罗先生。  相似文献   

15.
捻军在徐州     
本文旨在展示捻军在徐州的活动情况,分别从其前身捻党在徐州的出现,捻军前、后期在徐州的斗争和最后捻军作为太平天国的继承人在徐州的斗争几个阶段,以时间为顺序,论述从捻党脱胎而来的捻军在战争中淬火,历经的从分散到团结,从独树一帜到和太平军联合作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山西大学历史系江地教授的《捻军史论丛》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出版。江地同志多年从事捻军史的研究工作,自五十年代起陆续发表了不少这方面的专题论文,1956年和1959年三联书店相继出版过他的《捻军史初探》和《初期捻军史论丛》两个论文集。这些论文包括了自1808年到1868年捻党的产生,捻军起义和最后失败的全过程,涉及了整个捻军史中许多重要问题。本书中的每篇文章既是独立的,各自成章,各自有中心,时间上又互相衔接,形成一部以论文形式写成的捻军史。本书共收论文十四篇,约三十万字,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赵国会盟活动的细致梳理,发现其具有明显的时空特征:从时间上看,会盟发生的时间正属于赵国疆域扩展时期;从空间上看,会盟地具有位于会盟国之边境交会地带、或是交通要道节点的区位特征(平陆除外),其总体空间分布则经历了从东到西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鲁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捻初探池子华捻军并非安徽独有,山东也是捻军的发源地之一,“兖、沂、曹所在有之”①。19世纪中叶,太平军、捻军(指安徽捻军)起义的烈火燃遍大江南北,山东亦有结捻抗清者。有关鲁捻的抗清斗争,学术界未曾作过研究。笔者根据所能见到的资料,粗作概述,冀有稗于...  相似文献   

19.
1857年张乐行率主力捻军南下淮南,与太平军联合作战,留守淮北的捻军则以"圩寨"为依托,坚持抗清,逐渐发展壮大,并开辟山东、河南、苏北战场,不仅牵制、消灭大量清军有生力量,而且直接促成了北方民众运动的高涨,对张乐行淮南捻军与太平军的联合作战,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配合作用,张乐行所以能在淮南坚持5年之久,与淮北捻军的屏障之功是分不开的。1861年底,张乐行率部回归皖北后,淮北捻军重新聚集在他的周围,开始了新的征程。  相似文献   

20.
会盟制度是蒙古封建主商讨军国政务的一种议事机构.顾实汗统治青藏高原后仍沿用蒙古旧制,建立了青海会盟祭海制度.清廷为整顿青海蒙古,加强对青海地区的管理,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借以参与会盟祭海活动达到控制蒙古诸部的目的.会盟祭海也随着青海蒙古由强到弱经历了由盛转衰的过程,最终完成了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