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红豆》1957年发表在《人民文学》七月号上届,立即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尤其是引起了知识分子的共鸣与欣赏,同时在文坛上也引起了争议,随后便遭到了激烈的批判。孙文明确指认“小说《红豆》也是一棵莠草,受了党的六年教育的女主人公江玫在回忆她过去爱过的那个极端仇视人民革命,在解放前夕仓皇逃往美国的贵族大学生时,是多么惋惜,怅惘和悲痛。”  相似文献   

2.
《红豆》是宗璞关于知识分子题材的代表作。在传统的文本解读里,江玫是为了革命事业毅然放弃爱情的正面人物,而齐虹是自私残暴的反面典型。重读《红豆》,通过文本里的缝隙和空白来进行人物的双面解读,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真实。  相似文献   

3.
当你打开宁夏作家张武同志写的中篇小说《红豆草》篇时,你千万别往唐代诗人王维的诗句:“红豆生南国……此物最相思”方面去想,否则你就会把它当做目前最常见的,描写儿女情长的普通小说而随意翻了过去,那就未免太可惜了。《红豆草》是一曲当代青年知识分子的颂歌,是值得一读的好小说。读它,就会放不下,使你耳目一新;读它,就能体会到以“红豆草”  相似文献   

4.
一直以来,人们都是把宗璞的小说《红豆》当作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经历曲折痛苦后如何走向革命的,可是,通过对作品中“红豆”这一象征意象的分析不难看出,这篇小说描写的是一段无法忘记的爱情。  相似文献   

5.
反复阅读文本之后,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江玫的那句话:“我不后悔”。这一句言不由衷的话,给人的感受却是她是后悔的。此外,在文章开头,她的悔恨、她的痛苦、留恋之情跃然纸上。看似江玫是自己在不断的生活斗争中成长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小资产阶级分子的成功转型。但是,这是否真的是出自江玫心底最本质的初衷?是否是江玫真正意义上自愿自觉的改造?  相似文献   

6.
金仕霞 《文教资料》2007,(33):23-24
"十七年"时期的作家基本无法跳出"爱情 革命"的枷锁,而出现于五十年代中期的《红豆》却能够真正从爱情本身出发真实地描写青年知识分子的真实情感生活,呈现出了丰富性、复杂性,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对人性的一种关怀。多年来人们对小说中涉及的情爱描写、主题思想一直有争议。本文试图从爱情的角度解读《红豆》,探讨小说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汉书·艺文志》诸子略小说家著录作品15部,大体可以分为5类,即“说”“子”“术”“事”“言”。“说”类小说为《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正格,其篇目数量也最多。而“子”类小说也是《汉书·艺文志》著录小说之主体,其作品数量占《汉志》著录的1/3。其中著录的《青史子》《师旷》《务成子》《宋子》《天乙》5部“子”类小说,也是研究汉代“子”类小说的重要文献。  相似文献   

8.
儿子长大了     
李叶 《家长》2009,(1):40-41
儿子八岁,长大了,他的问题和他的思维已不再那么简单了。 上学路上,儿子问:“妈妈,红豆怎么就能生出南瓜?” 我愕然,但转念一想,有“红豆生南国”,应该是他听错了吧。于是,便说:“‘红豆生南国’,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相似文献   

9.
关于红豆的诗文历来流传不少,其中最有名的要数唐代诗人王维咏红豆的绝句《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诗中所咏的红豆,并不是我们日常食用的赤豆,而是属于木本的红豆属植物。以后,“红豆相思”就成为一句成语,用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  相似文献   

10.
点灯人语     
刘殿学,新疆奎屯市文联常务副主席,作协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出版长篇小说《红枸杞》《绿丹蓝》及中篇小说集、短篇小说集、微型小说集、少儿著作15部。作品多见于《小说界》《雨花》《延河》《北方文学》《飞天》《红豆》《小说选刊》《青年文摘》《作家文摘》《读者》等刊报。  相似文献   

11.
《红豆》继承了左翼文学的阶级性的部分特点,一方面,秉承了“革命加恋爱”的小说模式,最终爱情为革命服务,爱情服务于革命的形势需要。除此之外,文本之间的互文性使得作家之间相互借鉴,相互学习。另外一方面,它继承了当时的革命历史小说的特点,不可否认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它和《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和余永泽的故事情节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相似文献   

12.
《日本国见在书目录》共著录“小说”42种,通过对这些“小说”书逐一考查,厘清其著录的正讹,并结合中国正史各《艺文志》与《经籍志》中“小说”著录情况,对先后成书的《隋志》、《见在目》、《旧唐志》、《新唐志》等重要史志的相关著录进行类别的比较,探究日本目录学著作中的“小说”观念与中国史志中“小说”观念的关系。《见在目》体现的“小说”观念,较为贴近《隋志》为代表的唐人小说观念,并以此为标准独立发展,而偏离《新唐志》为代表的析“杂传”人“小说”的宋人“小说”观念。  相似文献   

13.
“红豆”,是多么诱人幻想的字眼!古代诗人曾留下“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劝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的佳句。它是寄托着人类感情的尤物,从古至今,多少文人雅士,都把红豆看成人间圣洁情感的象征,在文章中加以颂扬;致使生在北国的文化人,产生了羡慕与妒忌之情,于是曾有过《红豆生北国》的长篇小说问世。这说明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都把红豆视为传递人类纯洁感情的精神火炬。  相似文献   

14.
红豆树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xie),此物最相思。”读了这首传诵千载的《相思》,我燃起了去观赏红豆树的欲望。爸爸经不住我的纠缠,终于在星期天带我去了红豆山庄。山庄的主人告诉我,这里的这棵红豆树已  相似文献   

15.
《新唐书》采用小说材料来修史是学界的共识,但历来褒贬不一.宋人吴缜《新唐书纠谬》就认为,《新唐书》“多采小说,而不精择”.在史家眼中,什么样的“小说”可以作为“史实”用来修史,《新唐书》又是怎样甄别小说材料的,它如何把小说“正史化”?《新唐书》采用李公佐《谢小娥传》来修撰《列女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实例,借这个实例我们可以一窥唐宋史家的小说观念和史实意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许多作家热衷于写“动物小说”,文坛上甚至出现了“动物小说”热潮。像贾平凹的《怀念狼》、姜戎的《狼图腾》、杨志军的《藏獒》,这些都是名噪一时的长篇“动物小说”。至于写动物的中短篇小说那就更多了。不过现在人们一般不把它们叫做“动物小说”,而是换了一个新的说法,叫“生态小说”。好在这并非换汤不换药,因为和“动物小说”相比,“生态小说”中确实出现了某些新的精神质素。  相似文献   

17.
一鲁迅的不少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写的,所以谈到鲁迅在自己小说中的影子,人们往往首先想到这些小说中“我”的形象。《呐喊》中有七篇小说有“我”的形象,除《孔乙己》中的“我”是个酒店小伙计,《头发的故事》中的“我”是个阅历还浅的青年以外,其他五篇小说中的“我”,显然都有  相似文献   

18.
对于宗璞的散文《废墟的召唤》,评论者多认为采用了缘景生情、融情于景的手法,并认为“情”是感叹废墟是“一段凝固的历史”,就不再往下分析。那么,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指的是什么?即“情”为何物呢?我认为,作者再次面对废墟(即圆明园)时,想起自己的人生经历,而发表感叹,废墟即自我。文学是人学,散文最接近作者的个性,宗璞说过“小说是全知的,……散文是一知的,多在描述自身的感受”,了解作家的经历是解读作品的最好办法。宗璞于1956年发表了成名作《红豆》,这是一部爱情小说,引起读者的注意,也引起大家的争论,最后挨批。当时的《人民日报…  相似文献   

19.
葛雷  张春红 《现代语文》2009,(7):109-111
《雨天的棉花糖》是毕飞宇1994年发表于《青年文学》上一部中篇小说。本文主要从传统文化观念对“人”制约的角度,分析作品主人公红豆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并进而指出文化的意义在于人的发展,我们必须给予像红豆这样普通的生命个体以更多的人文关怀,要尊重个人的平等和自由权力,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  相似文献   

20.
晚清小说期刊的译介观念是多元的、发展的,“政治”并不是唯一的因素。针对梁启超提出的域外小说译介的政治标准,《新小说》内部出现了文学标准与政治标准的辩难;此后,《月月小说》时之做了全面的反思性的“清算”;而《小说林》更以“理想美学,情感美学”的标准为晚清小说期刊的译介观念画出了一个“亮丽”的结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