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正确理解重点词和中心句子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对课文词句理解越深,想象就越生动,认识就越真切,理解就越准确。一位教师在教《瀑布》一课时,紧紧抓住了文中的比喻句,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力。课文中写瀑布的声音“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写山风吹拂倾泻的瀑布“如烟、如雾、如尘”。教师要求学生想象波浪涌上岸边和风吹松林的景象,找出它们的共同点是声音响亮且绵延不断;想象烟、雾、尘土,比较它们的共同点是白茫茫、轻飘飘、迷糊糊、雾蒙蒙,使文字上的瀑布在学生心里成了能听、可见…  相似文献   

2.
《瀑布》是一首诗歌,全诗描绘了瀑布雄伟壮丽的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的深厚感情。整首诗共三节,每节都有比喻句,形象地描写了瀑布的声音及样子,是诗中的重点句。抓住比喻句进行教学,可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语言基本功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瀑布》是一首现代诗。全诗用巧妙的比喻名,把远听声,近看形生动、具体地描述出来了,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风景旖旎,气势壮观的风景图。教学时要紧扣诗中的比喻句,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并加以分析、体会,真正理解诗的含义,感受大自然的美,陶冶学生的情操。我在教学时,采取了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4.
语文六册第5课《瀑布》是著名作家叶圣陶写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这首诗由远而近地描绘了瀑布的壮丽景象,抒发了作者对瀑布,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全诗分三节,描绘了瀑布的“声”、“色”、“形”。第一节写未见瀑布,先闻其声,第二节写山路一转,望见瀑布雪亮的全身,第三节写在瀑布脚下,仰望瀑布神奇多姿的美景。这首诗语言优美,句式多变,层次分明.比喻确切。教学这一课,要着重引导学生读懂全诗,理解比喻句,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全诗。全课教学要以自  相似文献   

5.
《瀑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新诗。全诗运用比喻,对瀑布作了生动形象的描绘,读来使人有身临其境,耳闻其声之感。教学时,应注意抓住比喻句,通过朗读,引导学生体会瀑布的声、形、色诸方面的特点。此外,还要抓住诗中的一个关键句子,即“这般景象没法  相似文献   

6.
在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学生造这样的“比喻句”:①“这个人我很熟,好象在什么地方见过。”②“我象妈妈一样爱劳动。”③“小红的妹妹长得象苹果一样圆”等。许多学生认为以上这些句子就是比喻句,因为句子中有“好象”“象……一样”的词。其实,他们对什么叫比喻句还没有真正地理解。首先,我们要帮助学生弄清楚比喻句的概念。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是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去说明或描写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我们必须向学生讲清楚四个问题:1.比喻句中必须有两类事物,如:“老师象辛勤的园丁教育我们”。如果句子中只出现一类事物,就不是比喻句,前面举的①②两例讲的都是同一类事物(人、  相似文献   

7.
通俗·实用     
《江苏教育》(小学版)今年一月号在“语文小知识”的栏目下,刊登了周建高老师《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比喻句》的文章,读后颇有好感,觉得这是一篇很有实用价值的文章。我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遇到文章中所提及的学生造错比喻句的问题。但是每逢遇到这样的问题,我就找来《汉语知识》等书所介绍的有关知识,照本宣科。  相似文献   

8.
前不久有幸聆听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教学《瀑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瀑布声音的动听景象,马老师先用课件展示瀑布的画面。然后以热情信任的目光,摆出一副思考的样子,引导看学生一起想象着站在瀑布脚下听到的情境,又模仿瀑布“浪涌海滩、风吹松林”的声音.声情并茂地把学生引向那令人向往的瀑布。  相似文献   

9.
前不久有幸聆听了一堂生动的语文课.教学<瀑布>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体会瀑布声音的动听景象,马老师先用课件展示瀑布的画面,然后以热情信任的目光,摆出一副思考的样子.引导着学生一起想象着站在瀑布脚下听到的情境,又模仿瀑布"浪涌海滩、风吹松林"的声音,声情并茂地把学生引向那令人向往的瀑布.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比喻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小学阶段,学生课内外阅读,积累了大量比喻句,再经老师指导,对比喻句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理解亦同步加深.考试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一种手段,对比喻句的考查应以课标为准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彰显学段特色.  相似文献   

11.
《黄果树瀑布》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作者以优美明快的语言叙述了自己在黄果树瀑布景区的所见、所闻、所感,描绘了黄果树瀑布的壮美景观,讴歌了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及对人性情的陶冶。文章词汇丰富,语句优美,大量比喻句的运用,使语言格外具体、生动,让人感受到黄果树瀑布的壮美和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相似文献   

12.
诗歌的特点是以意境这一种特殊形式来反映自然景观、社会生活和表达感情的。因此,诗歌教学要启发形象思维,使学生体会诗歌所蕴含的意境。第七册《瀑布》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从声、色、形三个不同的侧面传神地描绘了瀑布美丽壮观,自然地流露诗人对祖国河山无比热爱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我启发学生运用形象思维,想象诗人所描绘的瀑布的壮丽景色,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的意境,提高了教学效果。一、启发记忆,引导学生通过形象来理解诗题。理解诗的题目时,我这样启发学生:“请你回忆一下,在哪里见过怎样的瀑布?”有的学生回…  相似文献   

13.
一、恰当使用录音 ,解决用言语难以表述的问题《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 ,诗的第一节写未见其形 ,先闻其声。在讲这一节时 ,学生一读完 ,我们就提问 :“为什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听见了瀑布的声音?”学生答 :“因为瀑布的声音非常大。”但瀑布声到底是怎样的 ,到底有多大 ,还是不清楚。我们接着说 :“让我们来听瀑布的声音 ,再想一想它像什么?”然后放录音 ,学生真真切切地听到了瀑布的声音。啊 ,原来是这样的!这么大 ,这么有气势 ,这声音到底像什么?学生会利用诗中的句子来回答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相似文献   

14.
新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比喻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小学阶段.学生课内外阅读.积累了大量比喻句.再经老师指导.对比喻句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理解亦同步加深。考试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法和修辞知识,但不必进行系统集中的语法修辞知识教学.比喻是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修辞手法.小学阶段,学生通过课内外阅读积累了大量比喻句,再经过教师的指导,对比喻句的形式和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理解,随着年级的升高这种理解也在同步加深.考试是检测学生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的一种手段,对比喻句的考查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准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彰显年段特色.  相似文献   

16.
《瀑布》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首短诗,它从声、形、色三方面生动地刻酗出瀑布恢弘的气势,柔美的景致。教学中我注重以学生体会瀑布的声音、形状、颜色为教学重点、难点切入。其方法是:  相似文献   

17.
<正>《瀑布》是叶圣陶写的一篇优美的抒情诗歌,它以瀑布为对象进行了生动的描写,因此学生乐读、爱读。我在教学时注重引领学生在学习中移步换景,从远听瀑布声,到远望瀑布状,再到近观瀑布状,在每个场景中为学生配上精美的图片,创设优美情境,帮助他们建立直观形象,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相似文献   

18.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联系课文内容,感受瀑布形态声音的特点,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性情的陶冶。3.理解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并由此理清文章脉络。4.运用专题学习网站,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19.
王华 《湖南教育》2005,(6):14-14
利用课文插图,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仔细观察课文中的插图,来达到理解词语或句子的目的。如第一册《看图学词学句》中有两个比喻句不好理解,教师就引导学生一步步看图。首先看图上的花怎样,学生一看就知道花长得美丽、可爱。教师点拨道:小朋友和花都美丽、可爱,所以把小朋友比作花朵,这叫‘打比方’。”通过插图,学生很快就理解了难懂的比喻句。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利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理解“一群”这个词时,教师根据意思画了五只白色大雁聚集在一起,学生很快得出“一群”是“好几只”…  相似文献   

20.
敖莉 《四川教育》2000,(10):31-31
一、引入课题1.[放录像:瀑布的动态画面同时播放配乐诗朗诵,创设情境,使学生直观、生动地整体感知瀑布的雄伟 壮丽。]师:说说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2.让我们再次来欣赏瀑布的壮美,一边欣赏一边思考两个问题:a.作者在不同的观察点欣赏瀑布的哪个方面?b.作者按什么顺序观察瀑布的?[演示CAI课件:瀑布声、色、形的三幅图,同时,辅以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使学生直观、形象地弄清作者是在远处听到瀑布声音,近处看到瀑布的颜色和样子。]过渡语:接下来,我们随同作者一起来欣赏瀑布的声音、颜色和形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