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苜蓿美人记     
<正>盛唐有善诗者曰孟东野,语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实乃如此。——题记今有奇巧者甚蕃,举一例观之。其与孟东野不属。慈母尝赴沪,去泸二千余里。一日,偶得一物,甚奇。念及小女潇然,遂购之,归而贻余一苜蓿编织人偶,盖胡地美人起舞云。美人身长约一寸,宽可六黍许也。首为鹑鸟蛋般大小,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  相似文献   

2.
量力而行     
【寓言故事】东野稷十分擅长驾马车,凭着一身驾车本领前去求见鲁庄公。鲁庄公接见了他,并叫他表演驾车之技。只见东野稷驾着马车,前后左右,进退自如——无论是进还是退,车轮的痕迹都像木匠画的墨线那样直;无论是向左还是向右旋转打圈,车辙都像木匠用圆  相似文献   

3.
东野奎吾被誉为日本当代推理小说的旗手。他的作品《白夜行》发刊于1999年,是他推理小说中最受关注的作品和杰作。《白夜行》中的主要人物西本雪穗、桐原亮司、笹垣润三在作品当中,既充当着重要的角色,又是最能体现东野奎吾小说人物造型基本方法的人物。本文以这三个人物为出发点,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及人物犯罪的造型方法。  相似文献   

4.
东野稷驾车     
东野稷以御见庄公,进退中绳,左右旋中规。庄公以为文弗过也,使之钩百而反。颜阖遇之,入见曰:“稷之马将败。”公密而不应。少焉,果败而反。公曰:“子何以知之?”曰:“其马力竭矣,而犹求焉,故曰败。”东野稷驾车@庄子 @思文~~  相似文献   

5.
教学资料: 孟郊(751—814),字东野,湖州武康人,中唐诗人。早年屡试不第,隐居嵩山。德宗贞元十二年进士,曾任溧阳县尉等职。孟郊性格耿直,一生困顿贫寒,其诗作多五言古体,大部分是倾诉穷愁忧戚之作。有《孟东野集》,此诗题下原注“迎母溧上作”,当时作者居官溧阳县尉时所作。(课前交流  相似文献   

6.
今日所见孟郊诗歌的最早集子,是北宋宋敏求采用"以类相从"的方式编订的《孟东野集》。宋敏求如此编排孟郊诗歌,除了受《文选》类总集编排方式,以及宋初编辑大型类书之风的影响,还与孟郊诗歌多为古体的创作实际紧密相关。这样的编排方式不仅方便后人学习孟郊诗歌,亦为今人研究孟郊诗歌提供了诸多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7.
"究竟爱一个人,可以爱到什么地步?究竟什么样的邂逅,可以舍命不悔?逻辑的尽头,不是理性与秩序的理想国,而是我用生命奉献的爱情。"这是东野圭吾代表作《嫌疑人X的献身》中的楔子,不了解东野推理小说家身份的读者,还会以为这是一部为爱牺牲的言情小说。故事的开始以不温不火的笔调叙述了天才数学家石神暗  相似文献   

8.
元·辛文房《唐才子传》东野条称:“郊字东野……贞元十二年李程榜进士,时年五十矣。调溧阳尉。县有投金濑平陵城,林薄翁翳,下有积水。郊间往坐水旁,命酒挥琴,徘徊赋诗终日,而曹务多废。县令白府以假尉代之,分其半俸。辞官家居。”解放前后的一些年谱、文学史,多用“辞官”之说。征诸史籍,这种说法是不确的。  相似文献   

9.
海外文坛     
正东野圭吾《白夜行》音乐剧版年底登陆上海日本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白夜行》将以音乐剧形式亮相上海,该剧将由韩雪担纲主演女主角唐泽雪穗。作为东野圭吾书迷心中的"无冕之王",《白夜行》每次被改编为影视剧,都会引起不小关注。如今首度被改编为音乐剧,《白夜行》将由中国香港导演甄咏蓓执导,日本作曲家千住明作曲,百老汇舞美设计师丹尼尔·奥斯林操刀舞美设计。"东野的书不会太  相似文献   

10.
魏晋六朝时期是人的自觉、文的自觉的时期,这一时期,魏晋人士以自己的存在方式实践了老庄的思想,其中,嵇康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在嵇康的整个思想中贯穿着一种超自然的精神,作为唯心主义音乐思想的代表人物,嵇康的音乐思想是从唯心主义的二元论出发的,并因受现实环境的影响,其音乐思想也存在着矛盾性。《声无哀乐论》是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集中体现,文中通过"秦客"与"东野主人"一问一答的八次辩论将讨论的问题引向深入。  相似文献   

11.
蔡锷不仅注重武装斗争,而且重视舆论宣传,早年曾以笔名发表了一系列诗文,反对列强入侵,抨击封建统治,宣传革命理论。对这些笔名,蔡锷生前并未提及。蔡锷逝世后,虽然人们通过蔡锷年谱得知孟博、奋翮生、击椎生是蔡锷的笔名,但长期无人对其进行过论证。1995年,曾业英经考证后认为,不仅孟博、奋翮生确是蔡锷的笔名,而且蔡锷还有个"劫火仙"的笔名。而对"击椎生",他未及考证。近年来,殷英提出了击椎生不是蔡锷的笔名而是殷承瓛的笔名的观点。但经笔者多方面考证,"击椎生"不应是殷承瓛的笔名,而应是蔡锷的笔名。  相似文献   

12.
朝鲜朝建立之初至16世纪末主要诗人的汉诗创作,李胄、金净、朴淳可谓是不折不扣的宗唐先驱。李胄像中国晚唐苦吟诗人一样继承了王维、孟浩然和大历诗人平淡清空的诗境传统,其诗歌多写羁愁离恨。金净在继承融合唐代众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清新淡雅的诗风,其诗歌题材以写景抒怀、酬答赠别为主。朴淳将盛唐王孟的淡远清新及中唐元白的平易浅切融于一已,诗风清新淡远,其抒怀写景之作尤佳。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有着“故国八千里,风雨三十年”的特殊经历的王蒙,在新疆伊犁度过了16年的几乎和文化隔绝的生活之后,重新执笔,写下了一系列被称为“集束手榴弹”的“意识流”小说而受到了文坛和评论者的高度关注。当代文学已经来到了21世纪,对于王蒙“意识流”小说的研究也逐渐走向成熟和理性。文章力图对这一系列作品的研究做一个整体性的回顾和展望,从而为更加清楚和准确地理解这一系列作品寻找一些线索,提供一些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根据《王蒙自传》的叙事,论文对王蒙历史观中的光明思维、人生哲学的中庸思维、王蒙的为官之道和文学观进行了分析。通过对《王蒙自传》中的王蒙进行多视角的解读,还原一个立体的王蒙形象。  相似文献   

15.
对经学价值的探讨是近代学术史的重要课题,从廖平到蒙文通的学术传承为研究这一问题提供了重要视角。蒙文通对经学的研究侧重于对学术自身发展与演进轨迹的探讨,他打破了传统经学研究的壁垒,注意到先秦诸子与经学之间的互动,并以此解释经学的周秦之变。基于对儒家经解的研究,他将诸子之学纳入儒学系统中探讨,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经学研究方法。蒙文通经学研究方法的形成和他与其师廖平的学术传承密切相关。蒙文通虽然不认同老师廖平晚年的观点,但廖平的"大小"、"天人"学说却打通了诸子间的壁垒,且暗合中国传统学说整体化的时代趋势,从而为蒙文通的经学研究创造了条件。蒙文通在廖平经学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孔子的权威,也就在廖平处解放了诸子。蒙文通通过自己的研究,对清季民初的经学归宿为何的历史性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他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经学的发展,但其治学宗旨是强调经学对中国历史、文化之特殊价值,从而为经学正名。  相似文献   

16.
论孟子的论辩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子历来以“好辩”、“善辩”著称。论辩与战争有某种相似之处,也有战略、战术的问题。孟子“善辩”并不只是具体的战术问题,更是宏观的战略问题。孟子论辩与兵家论兵有许多相似之处。他强调以“仁义”为核心的道义原则的绝对意义,主张“养气”、“知言”的心战理论,注意有针对性地策划战术和积极主动地把握战机。  相似文献   

17.
蒙恬是大秦的忠臣、名将,他为秦朝建立的功业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抗击匈奴、修筑长城、修筑直道,镇守边关十多年。关于其过失,蒙恬解剖为“绝地脉”,司马迁批评为“不强谏”。可以认为,蒙恬“绝地脉”是在当时情境下一种无可奈何的自责,而司马迁“不强谏”的批评,未免有点强人所难的味道。即使“绝地脉”和“不强谏”成立,蒙恬也罪不至死。其悲剧在于他无意中卷入了秦朝宫廷争夺皇位继承人的政治斗争中。  相似文献   

18.
林纾艺术上的进阶主要得益于游历中所见的历代经典作品。他以古画为师,其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元四家”中的王蒙。王蒙兼有吴历之“精”与王翬之“博”,是中国画学集大成式的人物。而且,王蒙的作品浅白刻露,授人以用笔之法,是可学而可至的美的范式。当然,林纾所认识的王蒙并不完全等同于王蒙的本来面貌。他所关注到的这些侧面,隐约蕴藏着使绘画创作系统化、逻辑化的愿望。其结果是,林纾的作品工稳、细致有余,缘自性灵的特立独行、放旷不羁则很少显现。  相似文献   

19.
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中山晚年的政体思想与同盟会时期相比较有了重大的转折与飞跃,从狂热地追求美式民主共和制转而推崇德国俾斯麦式开明专制政体,从激进的飞跃论转而主张渐进论,是从他坦诚地总结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中,从中外国情与政体关系的对比中得出的科学结论,是非常可贵的,也体现他光明磊落的领袖品格。他晚年反对照搬西方制度的观点、主张民主进程渐进论的观点,值是后人借鉴。  相似文献   

20.
上个世纪的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是王蒙复出的初期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王蒙对小说创作发表了一系列的讲话与文章,其中关于小说结构的问题所占比重较大,形成了他的小说结构观。其主要观点是:进行小说创作要十分重视结构问题;小说结构包括篇章结构、线索结构、人物结构、情节结构、心理活动结构等;小说结构要突破创新、丰富扩展、多元并存、自由放松;是社会生活的变化决定了小说形式、结构的变化。由此体现出王蒙复出初期的整个小说创作观是主张杂色、丰富、鲜活地表现生活的小说创作观,体现出其世界观、哲学观的主导方面是突出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系中的辩证的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