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加拿大女作家玛格丽特.阿特伍德的文学作品《盲刺客》,以蔡斯家族史见证加拿大自独立以来的历史。阿特伍德在这个历史书写过程中,一方面描写了加拿大民族性格中的受害性特点,另一方面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反美立场。这部小说还体现出阿特伍德对于历史书写的独特创作理念——"左手书写",即非正统的、女性的、带有后现代和意识流色彩的书写方式,以此可以看出阿特伍德独特的历史观:历史并不仅仅是对过去的记录,更是过去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2.
阿特伍德的小说《盲刺客》的女主人公艾丽丝将明明是自己写成的作品说成是与死去的妹妹劳拉共同用"左手"完成,这一表面"匪夷所思"的论断实际上隐含了阿特伍德关于写作的三个基本理念:第一,写作是作家被某个神秘化身"附体"的过程;第二,"左手"是这种神秘创作力量的隐喻;第三,作品是作家与死者"协商"的结果。通过分析小说中母文本与子文本之间的生成关系和子文本的作者归属问题,我们可以挖掘出阿特伍德本人对写作的定位与态度,这将有助于我们换一角度来审视写作行为,同时对于理解加拿大当代文学的特点与走向都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张沛 《语文知识》2010,(1):36-38
《额尔古纳河右岸》是一部关于鄂温克民族生存历史的作品。不同于一般史诗性作品的书写表达,作者对民族历史和民族生存进行了多方位书写。从现代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审视元文明的失落,以日常生活叙事介入历史书写,在"人与自然"视角下观察民族的生存状态及生命韧性,构成了鄂温克族生存历史的书写途径。  相似文献   

4.
"双性同体"理论是西方女性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而女性主义者追求的理想人格特质"双性气质",是男女两性人格之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理想,同时也是她们用来反对阴阳两极化及性别本质永恒不变的一件有力武器。萨克雷小说《名利场》中的女主角利蓓加身上闪现出"双性气质"的性别魅力、人性活力与男性戾气,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双性同体"的理想及其现代困境。利蓓加的悲剧说明在男权意识长久与深远的控制之下,女性的自我解放之路困难重重。在现代社会中,"双性气质"理想面临诸多困境,有许多需要解决的难点。  相似文献   

5.
以多丽丝的部分代表作品为例,结合上世纪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与作者人生经历,解读多丽丝小说中的"他者"情怀。正是对于"他者"的关注与书写使多丽丝文学作品中的人道主义具有了穿越时空、跨出国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戴来塑造了众多"生活在生活之外"的边缘人形象,他们的"游走"不同于其他新生代作家的书写,而更像是一种抗争性的"出逃"。戴来小说构思精巧,在理性的怅惘的美学风格下,其小说文本呈现出"简化"与超性别叙事的特征。  相似文献   

7.
作为西方女性主义思想和女权主义运动的理论先驱,弗吉尼亚.伍尔夫大力提倡女性应拥有一间自己的房间,这既是女性独立自主的物质空间,也是女性自由创作的精神空间。作为将"双性同体"理论引入女性文学创作的先行者,伍尔夫着力倡导男女两性应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平等相处,取长补短,共同创造和谐美好的人类社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体现了其超越时代的远见卓识,她所提出的"双性同体"观点为两性和谐共存开拓了新的境界。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史诗《埃涅阿斯纪》中克列乌莎、拉维尼亚、狄多、卡密拉等女性形象的分析,归纳得出维吉尔的女性观:女性是男性必须清理的"绊脚石";女性是男性取得成功的"垫脚石";男女性别融合下的"双性同体"。  相似文献   

9.
阿特伍德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中,通过玛丽安、邓肯和彼得三个原型角色书写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哲学寓言。通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小说可以被解读为一部关于普遍意义上的自我危机的叙事而非两性对立的女性主义作品。本文还分析了小说中所描述的自我的种种防御机制以及理想自我和自我理想的冲突,希冀通过这种分析剖析阿特伍德对小说的“女性主义”标签的反对,还原作者所说的“社会现实主义”小说的部分原貌。  相似文献   

10.
陈媛 《海外英语》2014,(3):162-163
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的"加拿大文学女王"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一直以来都关注着边缘女性受害与幸存这一主题。该文运用女性主义相关理论,结合阿特伍德的三部小说——《可以吃的女人》、《盲刺客》、《使女的故事》,通过深入边缘女性的内心世界,从女性的觉醒和抗争来阐释为存活而战的边缘女性形象,以便读者更好地了解小说。  相似文献   

11.
"双性同体"女性主义强调理想的性别关系是双性因素的和谐共存,中国女神的神格特征和女神权力构建下的和谐理想的社会模式,为女性主义提供了理想的原型模式。本文以中国神话故事中的女神及大母神的神格特点作为切入点,探讨了"双性同体"女性主义的神话源头和理论原型。  相似文献   

12.
美国华裔作家邝丽莎的小说《雪花秘扇》畅销于西方。美国华裔导演王颖据此改编成同名电影,通过书写两代女性的情感故事来阐发女性主义思想。影片中的两对女性从老同的姐妹情谊中获得精神慰藉以反抗父权压迫;构建以女书为核心的女性话语系统来打破父权压抑下"缄默"的失语境况;以"双性同体"的形象来颠覆父权社会所建构的不平等的两性关系。  相似文献   

13.
伍尔夫提出的"双性同体"观被认为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研究重要的关键词,曾被许多英美女性主义研究者研究。在关键词"androgyny"的译介中,它经历了一个文化碰撞和文化对话的语义演变过程,词语的意义不是由西方理论规定的,而是在不同文化场合中游走。  相似文献   

14.
在张承志的新疆经验和新疆书写中,对自然环境和日常生活认知的高峰体验开启了观察新疆的魅力之门,考古学学术素养和知识分子情怀引导作者走向了对边缘文化的认同。他以一种外来者的身份融入了当地人的自然、历史和文化生活,通过"美文"的言说方式解决文化隔膜的困境,由此形成其"文明内部的发言"的观察位置,为后来在写作中警惕和批判狭隘民族主义和文化帝国主义提供了精神和生活来源。  相似文献   

15.
"村庄"是刘亮程散文中反复书写的关键词",村庄"在他的笔下是永远的生存和栖息家园,是他的生存基础,也是他的精神发源地,在作者的心中只存放着一个村庄——黄沙梁。在刘亮程的笔下,这个村庄完完整整,那些牲畜、人、草木、阳光雨水和脚印,连夕阳下弥漫的尘土都一粒不少。刘亮程对村庄的描写,更多地代表着他的生命与写作方式,是他内心深处不断构筑和丰富的一片灵魂领地。  相似文献   

16.
"双性同体"、"双性和谐"是如今文学创作与研究中探讨主题之一,且彰显了现代性别文化理想.本文以双性同体的和谐与力量为视角,追溯中西方有关 "双性同体"的文化渊源以及"双性和谐"提出的理论基础,阐明文学批评和文学创作对追求双性和谐理想的理论建构.  相似文献   

17.
"乡下人"意识是研究沈从文湘西小说不可忽略的重要角度。"乡下人"思维浸润于沈从文乡土生命理想书写的全过程,它表征着沈从文对文学创作及思想边缘身份的确认,昭示的是沈从文与五四以降的"现代性"思想的不同路径。在"城"、"乡"互文性的参照网络中,沈从文的乡土理想被显在地放大和彰显。  相似文献   

18.
温庆新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2):41-44,57
在《红楼梦》的书写中,"情"与"政"是作品着重表述的两方面。这两方面不仅是作品书写的本体,它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构成了作品的书写模式。但解读者历来侧重对"借情言政"模式的探讨,而忽略、乃至有意淡化"借政言情"模式的重要性。从《红楼梦》文本描写的内在性特征及"作者本意"的相关表述看,作品主要是演绎诸"异样女子"之"闺情"、"爱情",可见"借政言情"模式对作品书写内容与叙事格局的重要性。它与"借情言政"的交织与变幻,从而构成《红楼梦》的双重叙事格局,为客观研读文本内涵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代男诗人向来借恋歌来比喻他的政治遭遇,而龚自珍《己亥杂诗》中写给灵箫的三十多首情诗是在他1839年被迫辞官南下的路途中写成的,在这样的背景下,他没像以前的男诗人一样借恋歌来表达自己的政治遭遇,反倒直抒胸臆,毫不掩饰地流露出自己在面对与灵箫的爱情时,既"沉溺"其中又想努力"摆脱"的强烈而又真实的情感。这主要与明清时期尚情、唯情的社会环境以及由此产生的"男女双性"的文化现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奥兰多》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的一部最具夸张特色并带有浪漫自传色彩的小说,记录了主人公奥兰多从16世纪的男性到20世纪的女性的转变过程,完整的双重人格促成了其人生价值的实现。作品中蕴含了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该观点力图将两性中美好的部分结合起来,把两性和谐统一视为美好的性别理想。这既是引导女性走出性别困境的一种策略,同时也为女性作家的创作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