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来新夏 《寻根》2007,(6):126-127
家谱为表谱之一种,记载以血缘关系为主体之家族世系与族人事迹之编纂体裁。肇端于远古,甲骨、金文已见其雏形;商周以还,官私撰述,为数不少。太史公撰《史记》即参考春秋之前大量谱牒,故其《自序》云:“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靠,盖取之谱牒旧闻”,惜多已亡佚难求。  相似文献   

2.
弁言 少好讀史,《史記》爲讀史第一種.中學時代,謝國捷老師命讀前四史,并告以讀《史記》當先讀《自序》,得其大要,然後讀紀、傳、書、表.迨上世紀四十年代中期,負笈京華,就讀輔仁大學,受業於新會陳援庵老師,又命讀《史記》,并告以先讀《自序》,始悟此爲前輩學者經驗之談,乃潜心讀《自序》,并隨手札錄有關問題,旁參群籍,成札記多則.  相似文献   

3.
正人们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需要读史。2015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建议干部们读《史记》与《汉书》。司马迁撰写的《史记》,是中华的第一部通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他介绍父亲司马谈的《六家之要指》;"六家"即六个思想文化学派:阴阳、儒、墨、名、法、道德(即道家)。司马谈受汉初"黄老之学"的影响,对道家的思想文化予以很高  相似文献   

4.
近读张玉春先生《史记版本研究》,发现其引用《玉海》一则材料时,没有正确理解所引内容.误以为材料中的“七史”包括《史记》在内,实则是指“嘉祐七史”。众所周知,“嘉祐七史”指《宋书》一百卷、《南齐书》五十九卷、《梁书》五十六卷、《陈书》三十六卷、《魏书》一百一十四卷、《后周书》五十卷、《北齐书》五十卷.与《史记》毫无瓜葛。由此可见.引用古籍不可不慎。  相似文献   

5.
司马迁之不得“圣人级待遇”,并非因为他是“刑余之人”,而是《史记》本身的原因。《史记》在汉代就曾遭禁锢,受到官方的公开指责、严厉批评和内容删削。汉代及汉代以后,更有其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这不仅仅是司马迁个人的悲剧。  相似文献   

6.
陶易 《华夏文化》2012,(3):47-48
班固的《汉书》自从问世以来,便与司马迁的《史记》共享大名,史学史向来《史》、《汉》齐名,班、马并称。尽管《汉书》在批判精神、人物刻画、语言艺术诸方面确实逊色于《史记》,但它开创了我国纪传体断代史的先河,保存了大量珍贵文献,特别是它周详绵密、典雅骈俪的文风,对封建时代的读书人具有极大的吸引力。自东汉至唐宋,《汉书》的影响力甚至在《史记》之上,当时的文化人几乎没有不读《汉书》的,就连孙权和刘备都曾要求自己的儿子读《汉书》。唐宋人有关读《汉书》的诗文很多,而历代文献中也载有不少阅读《汉书》的轶事趣话,现从中挑选几则与读者分享。  相似文献   

7.
丰家骅 《寻根》2010,(1):81-83
<正>读《史记》、《汉书》,常看到官员的俸禄有"秩万石"、"秩二千石"、"秩八百石",对这个"石"字,有不少《史》、《汉》注本比较轻忽,一般都不加注。《辞源》里的"石"字有多种义项,作量词用时,一是容  相似文献   

8.
在中文学术著作里,钱钟书先生的《管锥编》是一部非常独特的书。此书用典雅的文言写成,选取《易》、《诗》、《左传》、《史记》、《老子》、《列子》等多部中国古代典籍,分列条目,逐一评点,而各条目之间并无系统的结构和明显的逻辑联系,看来似乎是传统笔记的写法。但此书又打通中西,旁征博引,不仅引用中国历代各类著作,而且从西方典籍中采取可资借鉴参照的材料。  相似文献   

9.
《尚书·皋陶谟》载:“(禹)娶:于涂山,辛壬癸甲。启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史记·夏本纪》载:“禹日:‘予娶涂山,辛壬癸甲,生启,予不子,以故能成水土功’。”《左传》哀公七年载:“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竹书纪年》载:“禹五年巡狩,会诸侯于涂山。”  相似文献   

10.
公孙季功即公孙弘,季功乃公孙弘之字。刘敞所见本《史记.平津侯列传》载公孙弘之字当作"季功",后世之本乃转写去"功"字。与公孙季功连称之"董生",就是指董仲舒。公孙弘、董仲舒与夏无且的交游,当在文帝后元二年至七年这数年之间,最迟亦当在景帝初期,不大可能会延及景帝中元之后。周桂钿先生对董仲舒生年的推断是比较可信的。"太史公曰"明确指出了《史记.刺客列传》所载荆轲刺秦王始末的材料来源,乃是出于公孙季功、董生转述夏无且之说。现传《战国策.燕三.燕太子丹质于秦章》乃割取《史记.刺客列传》而成。《史记.刺客列传》全篇都应该出自司马谈手笔。  相似文献   

11.
陈寿的《三国志》是中国史学界的鸿篇巨制,与《史记》、《汉书》、《后汉书》并列为“二十四史”之“前四史”,是现存的记载三国时期历史的原始资料之一。由于陈寿亲身经历了蜀汉和西晋的更迭,是三国时期的“过来人”,所以他撰写的《三国志》事件翔实,内容精准,  相似文献   

12.
郭预衡先生的《中国散史》,仅就体例而言,以时代为经,以作家为纬,似乎与传统的学史并无二致。但细味其形式与底蕴,其体例神似司马迁《史记》,其笔法深得鲁迅韵致。通观全书,尤能见出先生的学养、识见和功力。兹以先生所叙清初学变迁而论列之。  相似文献   

13.
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琴挑”富豪千金卓文君的故事作为有史可证的才子佳人的最早版本而流播至今,司马相如超越世俗礼法的行为非但不受历代士大夫的指责,反而被誉为千古风流之事。文君夜奔之事载于《史记》、《汉书》司马相如本传,后经《西京杂记》渲染而可富于浪漫色彩。  相似文献   

14.
《寻根》2000,(6):4-4
二十一世纪即将到来的世纪之交。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把我国的历史纪年由公元前841年向前延伸了1200多年:公元前2069年为中国开元之年。从司马迁《史记》以来。2000年间一直困扰中华文明史的一个千古谜团。终于在现代科学面前有了较为清晰的答案。  相似文献   

15.
高强 《华夏文化》2002,(4):15-17
司马迁对中国史学的重大贡献早有定论,其民族思想也得到了关注和研究。然而,司马迁对汉民族形成的贡献却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白寿彝在《中国通史》一书中认为,“《史记》对汉族的形成,做了很多的工作”。下面我们考察司马迁对汉民族形成所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有巢、燧人、伏羲、神农、炎帝、黄帝等都属于远古传说,现载他们的文献都是春秋特别是战国时期问世的,比如诸子和其他史志传记等。这些传说性史料是中华远古史的宝贵遗产。西汉司马迁创作《史记》时就给予了高度重视,并采摘汇编,撰成《五帝本纪》。从此,有关中华原始氏族异说纷呈的各种传说有了一个统一的体系,黄帝成为共祖。司马迁受今存于《大戴礼记》中的《五帝德》、《帝系》的影响,将黄帝列为五帝之始。  相似文献   

17.
关于《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与司马相如《自叙》的关系,前人已有所涉猎。笔者认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以相如所撰《自叙》为蓝本,加以增改而成。《史记·司马相如列传》为我们透露了相如《自叙》中的一些重要信息,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认识价值。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个老问题了。但由于辛德勇先生近年提出了新解,加之中华书局新刊的《史记》修订本接受了他的解释,修改了旧版有关文句的标点,使得这个老问题再度浮现出来。对此问题,我久有关注,但因循未有所作,现在看来,还是值得再作一番清理的。  相似文献   

19.
寻访延陵吴     
吴福辉 《寻根》2002,(6):90-92
2001年1月在台湾南部客家集聚地看到“延陵堂”的匾额时,我真是惊喜交加,居然呆在那里了。说来惭愧,虽然翻阅过《史记》,读过一些篇章,但我无法确切地说是否在《吴太伯世家第一》里(这可是“世家”的首篇),注意到延陵这个地名。待我知道延陵同我自身有关,实在已经太迟了。  相似文献   

20.
束有春 《寻根》2021,(2):19-23
"买宴"一词,与今人聚饮时付款买单意同。在我国封建社会,曾出现大臣捐献钱财来参加国君宴会的情况,称为"买宴"。但南唐李璟、李煜父子的"买宴",却是臣属国的国君在为宗主国的皇上买单,呈现出另一番景象。《宋史》卷四百七十八"列传"中出现的"世家"字样,感觉与《史记》"本纪""表""世家""列传"的并列体例明显不同,将"世家"置于"列传"之中且下降了一个级别。原来,《宋史》将"十国"中为宋王朝所灭的南唐、吴越、南汉、后蜀、荆南(南平)、北汉政权,都在"列传"中用"世家"来进行记载,将"世家"附属在"列传"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